1818:我的印度洋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3章 印书坊

“套版印刷自然不是为了印年画,而是为了印工分券。”

“哦,那二少爷您是想把工分券印成彩色的?”

“嗯。”

“干吗印彩色的,同家具兑换券那样印黑白的不好吗?省时又省工。”

林百祥摇了摇头,“工分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我们殖民地内的货币。

这种东西印出来后,就要防备有人使坏,一旦被弄出盗版,造成的损失就难以估算了。”

听了林百祥的解释,赵一“哦”了一声。

常万全听完林总长的话,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总长,您真是思虑周全。”

林百祥笑了笑,“你这个马屁并不好,下次别硬拍了。”

常万全闻言尬笑一声,不再多说。

赵一却撇嘴,抱不平道:“二少爷你有点过分了,这次我看得出人家常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你却说人家拍马屁。”

林百祥瞪了赵一一眼,“就你话多!”

赵一直接伸手在脸上做了个鬼脸,“哎!”

林百祥和常万全都被他逗笑了,车里的气氛更加轻松了。

“常先生少年时考过科举,不知道你对印书坊有多少了解?”

“这个我还真了解一些印书坊的事,我说点我知道的事吧。”

赵一忙跟着点头,“说吧,我想听。”

常万全微笑开口,“据我所知,印书坊多采用梨木、枣木来做雕版材料,因为果树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价格又不贵,是刻书板的最佳材料。

纪晓岚的《阅微堂笔记》中曾说过‘灾梨祸枣’正是出自这个典故。”

听到这里赵一立刻开口询问,“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也比喻因印刷无用书籍而导致的浪费。

让你小子多读书,你就是不听。”

被二少爷骂了,赵一并不尴尬依旧咧嘴笑。

常万全继续介绍:“印书坊想要赚钱,并不在于雕工的技术如何,主要在于印书坊老板能不能找到好版本,所以书坊的老板往往自己就是有眼力的藏书家。

在江南就有一大批文人从事相关的行业,选到一个好版本或者编一本好书,往往能够发一笔大财。

比如明代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应龙,就曾经编刻出版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而名利双收。”

听常万全说到胡应龙和《本草纲目》,林百祥突然想起道光年间的一个聪明书商。

《本草纲目》的内容是李时珍主要撰写,二儿子李建元进行绘画的。

李建元是个绘画爱好者,虽然能比普通人画的好一些,但是好的有限。

后人使用这些配图,经常会造成谬误。

书商张绍棠早就认识到了《本草纲目》的弊端,正巧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吴其浚的植物学家。

吴其浚凭借野外考察写了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前者记载药物1714种,后者绘图838种。

恰巧此人画工精湛,插图精美准确。

张绍棠看完后灵机一动把吴其浚的精美插图替换《本草纲目》之原图。

结果张氏版《本草纲目》因绘图生动精准,畅销无数获利颇丰。

……

打捞鹿距离邦戛甚远,马车走了两天才走到。

林百祥三人下了车让车夫在城外等候,他们步行进入。

城门口这边有战兵站岗,并不是检查进出人员,而是收费。

每人一枚锡钱,这种锡钱是和顺总公司发行的,正面是和顺公司,以及十四个戳印,代表十四个子公司,背面是满文“宝桂”。

他们交完钱进入了打捞鹿城,发现这边比邦戛要繁华热闹许多。

毕竟这边的华人更多,虽然大港公司的地盘不大,但是公司治下里的人员最多,足有5万多人。

大港公司的战兵也是众多子公司里面最多的,若是全部动员,能一次性派出万名战兵。

是以众多子公司都不敢同大港公司抗衡,原时空的1837年大港公司势力达到鼎盛。

曾一度代表和顺总公司对其他子公司发号施令,更是夺过了和顺总公司的铸币权,自行发行锡钱。

……

打捞鹿城内就一条大十字街,长度在4里多,街道两边都是临街商铺。

走了一通发现这长街上的印书坊不多,而且都很冷清。

林百祥三人选了一家挂着“潘氏书坊”布幌的印书坊进去了。

这座印书坊应该是前店后厂的布局,店铺内没摆多少书,书架上也只有《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蒙学启蒙书。

另外还有不少小说,四大名著之类的,林百祥甚至还看到了《镜花缘》的版书。

他忍不住拿在手中翻看起来,这本书要说好看,倒也算不上。

但是这本书的后半部着重提了许多妇女问题,比如批判了妇女裹脚和用算命合婚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有点文青病在身上的,他在书中夹带私货,有着这时代文人自视甚高的通病。

而且在行文方面好掉书袋,林百祥前世曾认真研读过本书。

只是这本书1815年才完成,居然出现在了海外的婆罗洲,可见这边的老板和清国那边印书行业有很深的联系。

“公子喜欢这本书?”

林百祥转身看去,发现问话的是一个头戴瓜皮帽的老者。

他点点头,“这本书要多少钱?”

老者笑着回答:“200文。”

这个价钱不低,林百祥对着赵一点点头,后者麻利的付了钱。

交易达成,老者脸上的笑意更足了。

“公子还有什么需要?”

“您是老板吗?”

老者点头,“正是。”

“潘老板?”

“正是在下。”

“我能到贵书坊的后面看看吗?”

老者闻言再次打量林百祥,“公子想要印书?”

林百祥点头,“我印的比较多,所以想要考察一下贵书坊。”

得知是大客户,老者更加高兴了,他躬身引着林百祥往后院走,“请随我来。”

后院的布局较为简洁,人员也不少,足有二十多人。

厅堂里、厢房里都有人在忙碌,院子里不时还有人搬运着材料在走动。

正厅里,刻字工人们正在伏案劳作。

刻好的书板被送到院子中,散工们挑来一桶一桶的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墨痕。

后院厢房被隔成了小房间,房里的人穿着清凉,正在伏案誉写书样。

这些人应该是所谓的“抄书匠”了,他们虽然识得字,能写楷书还能写反体字,却大都没什么文化。

他们对于诗词歌赋了解的很浅显,往往会因此出错。

这时代的简陋图书中之所以经常出现错别字,漏字或者文理不通的情况,原因就是印书坊老板漏掉了请文士编撰校订的流程。

上档次的书坊老板还是会出钱雇佣一两个文士专门从事刻版的编撰、校订工作。

林百祥刚才翻书的过程中就是查看这边印的书中是否有错别字现象,所幸没有发现,他才提出到后院来看看。

看完之后,林百祥又问了下常万全的意见,两人都觉得这家印书坊还不错。

他们来这边参观,印书坊的工人都在各司其职,并没有因此而分心。

可见他们的工作态度都很严谨,也很专业。

“老板,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谈谈吧。”

潘老板笑着点头,“三位请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