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大幕将起,崔钧决断(二合一)
……
众人闻言,皆不由神色一变!
崔钧心中亦是“咯噔”一下,豁然起身,口中囔囔自语道:“这……这怎么可能!”
须知,按照正常历史的发展,关东诸侯起兵的时间应当是明年正月才是,而眼下方才十月下旬,距离历史上的那个时间几乎足足提前了数月。
而这也让崔钧原本的计划彻底流产,想到这里崔钧不由连忙向崔巨业追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关东诸侯会突然造反?”
崔巨业犹豫了片刻,还是将方才族中传来的消息,向崔钧如实道来。
“回主公,据家族中传来的消息来看,此事最初乃是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京师三公书信,传驿各州郡,向天下人陈述董卓罪恶。
其言当今天子年幼,乃是董卓所立之傀儡,无分毫帝王威仪,远不如当河间王在位之时。
眼下朝廷百官都受到董卓武力的逼迫,没有办法自救,殷切期望能有正义之师,能够出面解除国家的危难。
并言河间王先前退位之举,乃是被董卓逼迫的无奈之举。
眼下河间王已经在主公您的保护之下成功离开洛阳,此时,正是号召天下各州郡太守一道起兵勤王,拨乱反正,将河间王重新推举上皇位的时机。
并表示其愿遵河间王为共主,希望天下诸侯能够一同团结在河间王的旗帜之下,一同领兵攻入洛阳擒拿董卓,废除伪帝,再兴汉室。”
崔钧闻言不由愣了半晌。
“这么说,敢情这一切还是我自己造的孽不成!”
可是仔细想想,桥瑁敢如此做,又不是没有缘由。
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此刻刘辩和何太后早就已经被李儒毒杀害,关东诸侯在缺乏大义之名的情况下,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暂时隐忍,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方才敢起兵反董。
而眼下,刘辩和何太后,非但还活着,河北之地更是还多出了自己这一支强兵,如何不能让这帮关东士族感到惊喜!
毕竟在他们看来,安平崔氏,作为河北有数的大族之一,与关东士族乃是天然的政治盟友,而出生安平崔氏的崔钧,从其在京中的种种表现来看,也必然是汉室绝对的忠臣。
而其麾下的强兵,则是能和董卓麾下凉州铁骑相提并论的存在,有此强兵在手,即便是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前提下提前发动起义,想来也应当有不小的胜算!
不得不说这帮关东诸侯的主意打得真是响亮,只不过他们千算万算,却也没能想到,他们视为倚仗之一的崔钧,在背地里,竟也是一个准备在大汉这副即将倒下的残躯上分一杯羹的食腐者!
“那么眼下,都有哪些人响应了号召?”在稍稍理清了些许思路之后,崔钧不由继续问道。
“据族中传回的消息来看,在中原之地,桥瑁已与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等人汇合,准备一同举兵屯于酸枣,且豫州刺史孔伷已明确表示会参与会盟!”
“河北情况如何?韩冀州那边作何答复!”崔钧想了想说道。
“冀州牧韩馥似乎尚在犹豫当中,暂时并未明确给出答复,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袁本初北上之后,似乎已在渤海拉起一票人马,眼下正与河内太守王匡联系,准备屯驻于河内,坐观形势之后再下场!”
“此事我早就有所预料,只是没想到,袁本初的动作竟会如此之快,这才北上短短不到半月的功夫,便能如此顺利的拉起一支队伍,不得不说,我终究是小看了袁氏在河北的影响力!”崔钧闻言不由感慨道。
说到这里,崔钧不由下意识地想起了袁术来,也不知这个从当初入京开始,就不断找自己麻烦的家伙,又是否会如同历史上的那般走向同样的轨迹!
“却不知京师的南面如何?可有诸侯起兵响应?”
崔巨业闻言不由为难道:“主公,南方离我等距离太过遥远,族中的力量主要还是分布在河北,一时半会还涉及不到那么远!”
“那袁术呢?袁本初既然都已经打算出手了,我想这家伙应该不会就这么看着才是!”
见崔钧突然问起袁术,崔巨业面上不由露出一股古怪之色,自家族兄的那场风流债,似乎至今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吧。
“愣着干什么,我问你话呢?”
看着崔巨业那副古怪的表情,崔钧哪里还不知道他的想法,毕竟当初冯氏的善后工作,还是他帮自己做的呢!
“哦…哦!”
崔巨业闻言,这才回过神来,连忙道:“袁公路那厮,似乎在袁绍出逃洛阳不久,便被董卓表为后将军,南下南阳郡去了!”
“果然是这样吗?如此一来,一切就都逐渐对得上了,可是眼下呢?自己又该如何是好!”
听完崔巨业大概描述的各方动静之后,崔钧不禁深深皱起了眉头。
“眼下,自己既定的目标都还尚未完成,虽然自己麾下已有了近八千兵马,但在没有一个明确的落脚点之前,都将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虽然出京之前自己已经与董卓商量好,待顺利平定河东叛乱之后,便会转任西河太守,全力去处理匈奴之事,好在西河郡彻底扎下根来。
可是,眼下叛乱才平定到一半,除却安邑之外,河东大部分县邑都还处在白波贼的劫掠当中,自己根本就没法去西河就任。
而且即便眼下自己就任了西河太守一职,凭眼下西河郡地狭民少的情况,根本就没办法为自己提供多少有效支持。
一时间,崔钧心中多少有些迷茫,不知接下来究竟该如何继续下去,遂不由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贾诩,想要看看这头狡诈的老狐狸,在此事上又是怎样看的。
“文和先生,如今这局面,吾该如何是好?还望先生能为我指点一下迷津。”
贾诩闻言不由无奈看了崔钧一眼,“这家伙还真不当自己是外人啊?其难道就不怕自己将他们谈话的内容泄露出去?”
毕竟,眼下贾诩终究还没有真正投奔到崔钧麾下,按照正常来讲,自己本不应该参与到如此机密的商谈之事,但却不想崔钧竟然没有选择让自己离开,倒也不知该说他什么好。
不过,这种从一开始便向自己毫无保留的表现出的信任,或多或少还是让贾诩有些感动,当然,只是小小的感动罢了,毕竟眼下崔钧还未能拿出一个真正让自己心甘情愿投奔到他麾下的理由。
而眼下,似乎便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他倒想要看看,在自己提出了建议之后,这崔钧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故而,在沉思了片刻之后,贾诩终于缓缓开口道:“既然将军有命,诩就简单的为将军分析一二,看看是否能让将军从中找到答案。”
崔钧见贾诩此番竟然没有推辞,心中不由一喜,连忙道:“还请先生细言之!”
贾诩微微点了点头后,捋了捋颌下长须道:“通过现有的情报来看,接下来将军所要面临的不外乎三种选择!”
“哪三种?”
“第一种,选择帮助董公!”
“帮董卓?”
“不错,此番关东起兵,其麾下之兵多为新招募之兵,虽人数颇多,但多为乌合之众,在董公的凉州铁骑面前,几无获胜可能,其所能仰仗者,必是将军麾下的这八千兵马。
而董公心中定然也清楚此点,再加上此刻将军正占据河东这一关键之所在,能够随时威胁到董公的退路,若是将军选择帮助关东联军,到时只怕董公第一个要除去的便是将军!
而反之亦然,若是将军能主动与董公示好,明确反对关东联军,那么定然能得到董公的不少支持,而到时将军举兵击河内,董公率军破酸枣,如此,天下大事可定矣!”
崔钧闻言却是摇了摇头:“先生之言虽有理,但恕钧不屑为之!董卓如今虽掌控朝政,但其为人残暴,不得人心,天下诸侯皆欲除之而后快。
我们若此时助他,虽能短暂获得他的信任和帮助,但从长远来看,则必将会招来天下人的唾弃和攻击。
而且,董卓生性向来多疑,此点我在京师之时,便多有体会,我们即便帮他,也未必能得到他的真心相待,稍有不慎,便可能有性命之忧。
是以,还请先生换一个办法!”
贾诩听了,不由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久居凉州多年,对于董卓的为人和手段贾诩是见识过的,崔钧有如此担忧倒也正常,遂继续出言道:
“将军的顾虑倒也并非无由,那么将军的意思是想加入联军咯!
须知,联军一方,虽打着勤王的旗号,又有以袁绍这等士族魁首参与,看似师出有名,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联军内部却是人心不齐,各怀鬼胎。
他们推举河间王为盟主,并非真心服从,只是暂时利用其的名声而已。
将军若加入联军,虽可获得大义之名,但在联军中未必能有实际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很可能会被其他诸侯利用或排挤。
而且,联军的兵力虽多,但却分散在各地,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战斗力大打折扣的同时,反而容易被董公各个击破。
再者,吾听闻将军的父兄此番似乎还留在京城,若是将军加入关东联军公然反抗董公,依照董公的性子,只怕到时必将性命难保,是以还请将军三思。”
崔钧闻言轻轻叹了口气,这也是他最担心的一点,虽然其已在洛阳城中做好了安排,但谁也无法保证一定不会出意外,若是真的让崔烈二人再次因自己出事,只怕这辈子崔钧都无法原谅自己。
“先生之言甚是!”
毕竟,若按照正常情况,参与到联军当中讨饭董卓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但崔钧却不能如同历史上的崔钧那般这么做,因为历史早已经给出答案,即便是关东诸侯最终胜了,那也是最终落得个不欢而散。
与其因此落得个不孝之名,倒不如继续维持着自己的忠汉形象!
想到这里,崔钧心中已经隐隐有了自己的答案,但其还是想听听贾诩最后的论断:“那吾要是选择两不相帮呢?”
“若将军选择两不相帮,保持中立,或许将军可以暂时置身事外,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待双方争斗到一定程度,局势明朗之后,再做最后的决定。
但这样做也有弊端,将军极有可能会被双方视为共同的威胁,毕竟,眼下河间王就在将军麾下。
除非将军选择将河间王抛出,或许能置身事外,但却也会极大影响将军的声望!究竟如何抉择,还得看将军自己的了!”
贾诩说完,静静地看着崔钧,等待他的决定。
一时间,崔钧的脸上不由阴晴不定,在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
其深知目前自己麾下的这八千兵马在这乱世之中虽不算少,但也不足以与任何一方势力相抗衡。若选择不慎,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崔钧终于停下了脚步,其抬起头,眼中隐隐透露出一丝坚定,看着贾诩的眼神中也不由略带些许玩味:
“文和先生,眼下距离关东联军彻底成形,尚还有一段时间,我决定大军暂且保持中立,先按兵不动,观察局势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加快平定河东叛乱的速度,尽快稳定后方,扩充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我们再做决定。”
贾诩闻言微微一愣,下意识地看了崔钧一眼,
“这不是说了和没说一样吗?难道这崔钧还有另外的打算不成?如此,倒是越发的有趣了,就让老夫看看,接下来你又会给老夫怎样的惊喜!”
想到这里,贾诩不由微微一笑,赞道说:
“将军英明,此乃目前最为稳妥之策,毕竟,接下来究竟什么情况,谁也无法预料,以不变应万变,保存实力,相机而动,方能在未来的这场动乱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