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生活在唐朝:长安生活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为什么爱唐朝?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有机会到过去的某个时代,你希望去哪儿?”我当时回答:“唐朝,因为大唐盛世,文采风流。”

后来我读到了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凤凰山》,诗里写道:“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王安石主持变法,一生几起几落,经历了宦海沉浮、人世沧桑。在他暮年时,也只是希望能够做一个贞观开元时候的市井小人物,不需要忧国忧民,也不需要变法图强,只需要在唐朝盛世的庇佑下,安稳地活着就好。

即使在几百年后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文化繁荣的北宋,唐朝气象依然如此让人神往。王安石此心,似乎与我自己也有所相通了。

首先我想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七年(633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渊在汉未央宫摆酒设宴。席间,太上皇觉得不够尽兴,命令突厥颉利可汗跳舞助兴,同时让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太上皇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而这个在宴席上跳舞的颉利可汗,可不是什么“萌萌哒”舞蹈家,他是东突厥汗国的可汗。据《通典》记载,突厥在隋末唐初时:“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即使后来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颉利可汗手下也有百万人口。七年前的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和侄子突利可汗率领十余万骑南下,一路进军直逼长安。刚刚继位的唐太宗被迫在渭水与颉利可汗订立城下之盟,这就是“渭水之盟”。

七年前还能率军打到长安城下的突厥可汗,七年后怎么就沦落到给人家跳舞助兴的地步呢?这七年间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在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太宗派李靖率军灭了东突厥汗国而已。

第二个故事。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就在大唐灭亡东突厥汗国两个月后,四方诸国的君主都派使者来到长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上表报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说:“我是大唐天子,还能代管可汗的事?”群臣及四夷都山呼万岁,唐太宗于是接受了“天可汗”的尊号。从此,西北诸国君主都以天可汗之命为最高指示。据《资治通鉴》记载:“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天可汗,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其实代表的是以大唐为核心的一种国际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得到大唐的认可,各个同盟国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安全。各国君主均需要由天可汗下诏册立,未得到大唐认证的君主则为不合法。各国之间的争执,需要由天可汗派人进行仲裁。如果成员国被人攻击,天可汗需要出兵援助。最重要的是,天可汗可以调动各国军队,攻击违反同盟利益的国家。

那么,如果对天可汗不敬,会造成什么后果呢?那就可能要尝尝大唐军威的滋味了。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灭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征服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灭高昌;贞观二十年(646年),灭薛延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灭龟兹;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灭西突厥;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总章元年(668年),灭高句丽。傲视群雄的军事实力,就是天可汗权力的强大背书。

据宋人的《南部新书》记载:在唐朝长安城西北角的安远门外,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意思是说,从这里到安西都护府,不远不远,也就九千九百里,不到一万里。

而实际上呢?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意思就是,从安远门到大唐帝国的边缘有一万两千里,大概相当于现在5500公里。长安城往西5500千米,大概已经到现在伊朗了。也就是虽然嘴上说“不远不远,不到万里”,其实大唐疆土早就已经覆盖到安远门外万里之遥了。

大唐的疆土最大时是唐高宗在位时期,大约1200多万平方千米,东至吉林通化,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南至越南,北至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根据官方历史统计,唐朝人口峰值出现在天宝十三年(754年),大概达到6000万。其中还要考虑到古代户籍统计不够细致。有学者认为唐朝天宝年间的人口峰值要达到8000多万。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盛唐之盛,可见一斑。

唐朝的文坛,灿若星辰。名家辈出,常年“霸占”我们的语文课本。唐朝的气象孕育了唐诗的辉煌,无论是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还是盛唐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王维、岑参、高适,以及中唐的李贺、白居易、刘禹锡,还有晚唐的李商隐、杜牧,个个都留下了动人的华彩诗篇。或是仰天长叹,或是高歌对酒,或是怜民疾苦,或是恬淡山居,或是醉卧沙场,或是西出阳关,唐朝诗人,不断地拓展着诗歌意境和题材的边界,描绘着大唐的时代风貌和高远情怀。

诗已经无比辉煌,文亦千古流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他与柳宗元共同发起古文运动,一扫六朝华丽奢靡的文风,将唐朝文学重新拉回到“文以载道”的大道上来,从而为后世树立了文学的正确价值观。韩柳二人也作为唐朝散文的代表,名列“唐宋八大家”。

艺术上,唐朝更是异彩纷呈。论画,擅长画马的韩干,擅长画牛的戴嵩,以及“吴带当风”的吴道子都是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家。论书法,唐朝更是大师辈出。楷书四大家中有三位都是唐朝人,即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三位,他们风格各异,欧体险峻,颜体雍容,柳体痩硬,历代不乏研习者。再有,唐朝并称“颠张醉素”的张旭和怀素,都是草书大家。

唐朝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是大唐气象的一种反映。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这种各方面都表现出来的极度强大为大唐所带来的自信,就反映在大唐开放包容的时代之风中。

在唐朝,你可以品尝到各地的美食、美酒,见到各地风格的服饰,以及周边各国的人。饿了,来一份西域的胡饼、毕罗,酥脆可口;渴了,来一壶西域的三勒浆或者葡萄酒,甘甜醇美;累了,有胡姬为你献上优美的胡旋舞。穿的是胡人的翻领袍,戴的是西域的浑脱帽,总之在长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异域风情。

在唐朝,无论你是来自何方,只要你够优秀,甚至可以在大唐做官。比如下面几位都是在大唐做官的外国人中的佼佼者: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官拜右武卫大将军,化州都督;契苾何力,铁勒人,官拜左骁卫大将军,封凉国公;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官拜三品秘书监;高仙芝,高句丽人,官拜安西节度使。在唐朝历史上,在大唐做官的外国人比比皆是。大唐这种绝对的自信所带来的开放包容的程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独具一格的。

当时,大唐是国际体系的主导者,所以也形成了独特的大唐文化圈。周边各国无不以获得大唐的认可,加入大唐文化圈为荣。为此,周边各国争先恐后地往中国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其中新罗、百济和日本无疑是最积极的。有很多留学生都参加了大唐的宾贡科考试,并且还进入了大唐官僚体系,这为大唐文化圈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日本对大唐更是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直到如今日本文化中还留有浓厚的大唐文化气息。

在西方学者眼中,公元7-9世纪唐朝无疑是世界的中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辉煌的朝代。”唐朝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以至我们中国人现在海外聚居的地方依然被称作“唐人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唐朝的强盛,以及在当时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我们为什么爱唐朝?因为唐朝的文治武功,因为唐朝的开放包容,因为唐朝的繁荣昌盛。

在这本书里,不讲那些帝王将相王公贵胄,而是把视角放在大唐的腹心——长安,放在长安的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如果你是一个长安人,你的生活会怎样?有什么美食,有什么美酒,有什么美景,有什么美人?在长安,你可以进士登科一日看遍长安花,也可以高歌对酒笑入胡姬酒肆中,还可以策马奔驰逐将白日驰青汉,更可以仰天大笑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书以正史作为基础,结合唐朝的笔记小说等相关资料,对唐朝长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还原。这些普通的长安人,他们是辉煌时代的基础,盛世长安的注脚。时光荏苒,大梦千年。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入大唐盛世的长安,感受大唐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关注盛世之下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来一场穿越千年光阴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