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5.低情商的晁错众叛亲离
景帝即位后,提拔晁错为內史,晁错多次单独觐见景帝,谈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晁错多次更改先帝制定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中不满,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回去不久,又后悔又生气,竟然就病死了。景帝又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越加显贵。
景帝二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指出对诸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上奏后,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讨论,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晁错大刀阔斧,一口气修改30几章先帝制定的法令。又冒着极大的风险,辅佐景帝强行削藩。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一时间诸侯王哗然,晁错成为众矢之的。
晁错的父亲在老家听说了,特地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刚执掌大权,就忙着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所有人都埋怨你,你到底怎么想的?”晁错回答说:“不这样,天子就得不到尊重,国家也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感叹道:“你这么做,刘家的天下是安宁了,但是晁家就危险了,我还是赶快离开你。”晁错的父亲回去不久就服毒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想看到大祸临头。”至此,晁错为国家可谓是众叛亲离。
果然十几天后,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由,先后反叛。六神无主的汉景帝慌忙向晁错征求对策。晁错竟然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让景帝率三军御驾亲征,自己坐镇京都长安,这是晁错所犯的致命的错误。景帝刘启是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太平天子,根本没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那样的魄力和能力御驾亲征,这个馊主意使茫然彷徨中的景帝更加手足无措,对晁错产生了不信任,为杀晁错埋下了种子。
这时,窦婴来推荐了袁盎。景帝接见袁盎时,正在与晁错商议调运军粮的事情。景帝问袁盎:“先生担任过吴国相,知道吴国大臣田禄伯这个人吗?现在吴国反叛,你怎么看待此事?”袁盎回答:“不用担心,汉军肯定能取胜。”景帝问:“吴王利用铜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骗天下豪杰,年龄已经花甲,还要起兵反叛,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怎么敢这样做,怎么能不担心呢?”袁盎回答:“吴国是有铸钱、煮盐的收益,但怎么可能得到天下豪杰响应?如果是为义来辅佐吴王的豪杰,他们绝不会跟随吴王反叛。跟随吴王反叛的,都是一些无赖子弟,还有亡命天涯盗铸铜钱的的奸人。”景帝听了这番话宽慰了不少,晁错也在旁边附和:“袁盎说得对。”但显然这么说已为时已晚,袁盎已经掌握了主动。景帝又问袁盎:“你有平叛的良策吗?”袁盎于是请求屏退左右人,景帝让左右人都退下,只有晁错在。袁盎坚持说:“我所讲的,大臣也不能听。”让晁错也退下。晁错只好退到东厢房,心里很恼火。
接着袁盎才答道:“吴楚相互间传递书信都说,高帝分封子弟作为诸侯王,他们应该拥有封国。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诸侯王,削夺他们的封地,他们才起来反叛。他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诛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现在看来只要杀掉晁错,派使臣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的封地,就能兵不血刃,平息叛乱。”景帝沉默良久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意牺牲一个晁错,来换取天下安宁。”景帝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准备行装,准备出使吴国。”
那压死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