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不是个文豪啊](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63/50510363/b_50510363.jpg)
第12章 稿费要来了
张昭平和金玲都被毕意南的设问勾起了好奇,赶紧继续往下看。
【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意思是书生软弱无力,摇摆不定,即使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也做不成大事。】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黄巢和洪秀全也都是屡试不第的书生,但却领导了历史上死伤最惨烈的起义。】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农民揭竿而起,往往是因为真的要饿死了,而读书人哪怕不愁吃喝,只要当不成官,就可能想造反。】
【所以,科举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这些读书人足够的上升通道,来降低他们的反抗意愿。不然的话,每个读书人都有可能变成吴用。】
【这样看来,吴用造反的目的就很简单了,既然参加科举不能让我的才华得到赏识,那我就在强盗中寻找一个值得辅佐的英明贤主。】
【就这样,吴用最终找到了宋江。】
毕意南接下来分析了吴用为什么会在晁盖和宋江之中选择后者,以及吴用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宋江成为梁山之主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文章话锋一转,讲到了吴用身上道德争议最大的几件事。
【当时,美髯公朱仝因为和沧州知府的小衙内投缘,便带着他玩耍。为了拉朱仝入伙,梁山众人掳走了这个年方四岁、天真可爱的小男孩,让李逵把他活活劈死。】
【面对朱仝的愤怒,参与了行动的吴用当时说:“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宋江则事后解释称:“却是军师吴学究定的计策。”】
【乍看上去,似乎二人在互相推卸责任,而且至少有一个人在撒谎。但是仔细一想,他们的话又似乎并不矛盾,事实很可能是——吴用定计、宋江下令、李逵动手,都脱不了干系。】
【不过,不管相信谁说的话,吴用在这件大概率算是《水浒传》中最缺德的事情里,要么是执行者,要么是策划者,怎么都洗白不了。】
“这段情节确实经常被一些读者和评论者选择性的忽略了啊。”张昭平说道。
“事情做得太残忍、太没底线了。”金玲读到这段文字,又想起了原著里杀死小衙内的情节,还是觉得很气愤。
“小毕同学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张昭平继续说:“读者已经觉得没底线了是吧?他马上再抛一个突破底线的例子出来,一步步地牵引着读者的情绪。”
毕意南写这两个例子,是单纯觉得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在张昭平口中,就成了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有意设计。
金玲听了之后,对照一下文章内容,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
【吴用不只对人下得去狠手,对国家也没有任何忠诚。】
【被招安以后,别的好汉对朝廷不满,最多是劝宋江重上梁山,吴用却干脆劝宋江投靠辽国,“我等三番招安,兄长为尊,只得个先锋虚职。若论我小子愚意,从其大辽,岂不胜如梁山水寨?”】
【就算古代的民族主义观念没现在强,这种做法也不被人们接受。宋江当时就差点翻脸,话说得很重:“军师差矣!若从大辽,此事切不可提!】”
【用现在的价值观来衡量,吴用这建议可是妥妥的叛国啊。投辽这种话都说得出来,你说他是不是毫无底线的人呢?】
【还真不一定。在吴用看来,投辽可能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别忘了,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造反,既然能造大宋的反,当然也能造大辽的反。】
从杀害无辜孩童,到意图投降敌国。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把吴用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吗?
还真不是。
只看接下来的结尾部分就能感觉到,毕意南只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吴用这个人物身上读出的一些感悟,而不是要强加给读者任何结论:
【如果说吴用有一个效忠对象的话,那一定就是宋江,吴用绝对不会造他的反。】
【梁山那么多兄弟战死,吴用从来没有特别伤心过,但是宋江死了,他到宋江坟前放声痛哭,哭完就自杀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吴用没道德、没底线。但如果你是宋江呢?你想不想要一个这样的兄弟?】
【是的,直到最后,宋江和吴用的仍然是绿林道的兄弟,而非主公与军师。】
【吴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我真的从来不想做什么读书人,只想做一个“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强盗。】
“有观点,但又不强求读者必须同意他的观点,这样很好。”
整篇读完,张昭平反而没有过多的点评,只是简短的一句称赞之后,就把话题从文章转到了毕意南这个人的身上:
“听你上次说,这位小毕同学才刚上大一对吗?”
“是的。”金玲答道。
“大一、大二正是课多的时候,写作的时间不会太充裕,所以要尽量让他优先给我们供稿。”张昭平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
“现在就有这个水平,未来潜力不可限量,这样的作者可遇不可求,别被其他杂志挖去了。”
一经提醒,金玲也意识到了这个可能,“张总的意思……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张昭平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用手轻轻敲着桌面,理顺了一下思路:
“一是和小毕同学维护好关系,平时记得多嘘寒问暖,虽然大学生一般情况下也遇不到什么麻烦事,不过万一要是有什么咱们杂志能帮上忙的地方,你直接来找我。”
“二是稿酬方面,我一会特批一下,明天财务上班你就领了现金给他送过去,以后小毕同学的稿酬都按照这个时间标准执行,杂志只要一出刊就找我来批。”
毕意南现在如果能听到这段对话一定后悔不已。
刚才在电话里他本想和老妈吹牛“以后我就能用稿费养活自己,不需要再拿生活费了”,但是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杂志都是出刊后一个月左右才发稿费,所以没敢把话说满。
没想到刚挂了电话,这稿费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