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初住鹿苑,为第一世,其后居无定所,但徇缘接物,随宜说法,时谓之“长沙和尚”。
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1],法堂里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已[2],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3]?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师曰:“长长出不得[4]。”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5]师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人不会。”师曰:“妙高山色青又青。”
问:“教中道而常处此菩提座,如何是座?”师曰:“老僧正坐,大德正立[6]!”
问:“如何是大道?”师曰:“没却汝[7]。”
问:“诸佛师是谁?”师曰:“从无始劫来,承谁覆荫?”曰:“未有诸佛已前作么生?”师曰:“鲁祖开堂,亦与师僧东道西说。”
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8]?”师曰:“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曰:“却据地时如何?”师曰:“拖出死尸着。”
问:“如何是异类?”师曰:“尺短寸长。”
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不可更拗直作曲邪。”曰:“请和尚向上说。”师曰:“阇黎眼瞎耳聋作么?”
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9]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10]。”
师遣僧问同参会和尚曰:“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曰:“和尚未见南泉已前作么生?”会曰:“不可更别有也。”僧回举似师。师示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僧便问:“只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师曰:“朗州山,澧州水。”曰:“不会。”师曰:“四海五湖皇化里[11]。”
有客来谒,师召:“尚书!”[12]其人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13]。”曰:“不可离却,即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14]。”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祗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15]?”师曰:‘非但祗对与不祗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师曰:“黄鹤楼崔颢[16]题后,秀才还曾题也未?”曰:“未曾。”师曰:“得闲题取一篇好。”
问:“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曰:“学人不会,此意如何?”师曰:“要骑即骑,要下即下。”
皓月供奉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17]?”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示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18]。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月又问:“教中说幻意是有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不有不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
曰:“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19]?”师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议否?”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曰:“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缘信。”师曰:“依何教门得生缘信?”曰:“《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又《华严》云:‘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又《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师曰:“大德所举缘信教门甚有来处,听老僧与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则名为见佛人。圆通法法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
月又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20],非智者之所谈。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灼然[21],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师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剥境是真心。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
月又问:“如何是陀罗尼[22]?”师指禅床右边曰:“这个师僧却诵得?”曰:“别还有人诵得否?”师又指禅床左边曰:“这个师僧亦诵得?”[23]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师曰:“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曰:“恁么,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也。”师曰:“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曰:“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真闻?”师示偈曰:“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24]。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僧问南泉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25],为甚么三世诸佛不知有?”师曰:“未入鹿苑时,犹较些子[26]。”曰:“狸奴白牯为甚么却知有?”师曰:“汝争怪得伊[27]?”
僧问:“和尚继嗣何人?”师曰:“我无人得继嗣。”曰:“还参学也无?”师曰:“我自参学。”曰:“师意如何?”师有偈曰:“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谁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
问:“如何是平常心?”师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曰:“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问:“向上一路[28],请师道。”师曰:“一口针,三尺线。”曰:“如何领会?”师曰:“益州布,扬州绢。”
问:“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如何是法王?”师指露柱曰:“何不问大士?”
师与仰山玩月次,山曰:“人人尽有这个,只是用不得。”师曰:“恰是倩汝用[29]。”山曰:“你作么生用[30]?”师劈胸与一踏,山曰:“!直下似个大虫[31]。”(长庆云:“前彼此作家,后彼此不作家。”乃别云:“邪法难扶。”)自此诸方称为岑大虫。
问:“本来人还成佛也无?”师曰:“汝见大唐天子还自种田割稻么?”曰:“未审是何人成佛?”师曰:“是汝成佛。”僧无语。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么[32]?”
三圣令秀上座问曰:“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秀曰:“不问石头见六祖,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教伊寻思去。”秀曰:“和尚虽有千尺寒松,且无抽条石笋。”师默然。秀曰:“谢和尚答话。”师亦默然。
秀回举似三圣,圣曰:“若恁么,犹胜临济七步。然虽如此,待我更验看。”至明日,三圣上问:“承闻和尚昨日答南泉迁化一则语,可谓光前绝后,今古罕闻。”师亦默然。
僧问:“如何是文殊?”师曰:“墙壁、瓦砾是。”曰:“如何是观音?”师曰:“音声、语言是。”曰:“如何是普贤?”师曰:“众生心是。”曰:“如何是佛?”师曰:“众生色身是。”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师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33]。”
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曰:“听老僧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又曰:“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问:“第六、第七识及第八识毕竟无体,云何得名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师示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
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妄想作么?”曰:“其如动何?”师曰:“汝岂不知火风未散?”
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己去?”师曰:“如何转得自己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师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师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华严座主问:“虚空为是定有,为是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曰:“如和尚所说,有何教文?”师曰:“大德岂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34]?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又问:“经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此意如何?”师曰:“以净瑠璃为法界体,以真金像为无漏智。体能生智,智能达体。故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
问:“如何是上上人行处?”师曰:“如死人眼。”曰:“上上人相见时如何?”师曰:“如死人手。”
问:“善财为甚么无量劫游普贤身中世界不遍?”师曰:“你从无量劫来,还游得遍否?”曰:“如何是普贤身?”师曰:“含元殿里,更觅长安[35]。”
问:“如何是学人心[36]?”师曰:“尽十方世界是你心。”曰:“恁么,则学人无着身处也。”师曰:“是你着身处。”曰:“如何是着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沉。”
问:“有人问和尚,即随因缘答,无人问和尚时如何?”师曰:“困则睡,健则起。”曰:“教学人作么生会?”师曰:“夏天赤骨力,冬寒须得被[37]。”
问:“亡僧迁化甚么处去也?”师示偈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师赞南泉真曰[38]:“堂堂南泉,三世之源。金刚常住,十方无边。生佛无尽,现已却还。”
久依南泉,有投机[39]偈曰:“今日还乡入大门,南泉亲道遍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头惭愧好儿孙。”泉答曰:“今日投机事莫论,南泉不道遍乾坤。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
劝学偈曰:“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临济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师因有偈曰:“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
诫斫松竹偈曰:“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注释】
[1]宗教:“宗教”一词虽然出自佛教,但今天“宗教”这个词与佛教的意义相差甚远。汉传佛教著述中所说的“宗教”,一般指“宗”与“教”,亦称“宗门”与“教门”。宗、宗门、宗下,专指自标榜为“教外别传”的禅宗,以禅乃离言教,采以心传心之方式传宗。教或教门,指佛说的经教,指依大小乘之经论等言教而立之教宗,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等均属之,相对于禅家而言,称之为教家。又有以宗为法相宗所说之八宗、华严宗所说之十宗;以教指天台所言之四教或八教、华严所判立之五教等。另有以教指三藏十二分教之一切经教,故知宗教一词可说涵盖佛教全体之意。
[2]事不获已:无可奈何,迫不得已。是禅师说法时的习惯语,谓禅法本不立语言文字,如今宣说,只是情势所迫,开方便法门而已。
[3]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你们从哪里知道?查阅《景德传灯录》作“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而无“悉”字。委悉:知道,知晓。悉:知道。
[4]长长出不得:长久出不来。旧译本“长大了不能出来”不符合原意。
[5]未审出个甚么不得:不知道什么出不来?
[6]老僧正坐,大德正立:老僧正在菩提座上,大德请立正!立正是表示恭敬,因为菩提座上是佛菩萨,所以要恭敬礼拜。旧译本“老僧正坐着,大德正站着”不符合原意。《〈景德传灯录〉译注》亦如此翻译。
[7]没却汝:没有拒绝你自己。周佩东《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长沙景岑禅学命题评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景岑告诉僧人说:‘没有拒绝你自己’,就是大道。消解与自我相对立的状态,与道合一,这是‘没却汝’,自己本来就自性具足,不可离却自我去寻大道。”
[8]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学人不占据一地时会怎么样?据有一席之地,如成家立业。
[9]师曰:“阇黎眼瞎耳聋作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旧校本将“作么”与“游山归”连成句子,进入引号,有误。
[10]也胜秋露滴芙蕖(qú):也胜过一滴秋露滴在荷花上。芙蕖:亦作“芙渠”,荷花的别名。
[11]四海五湖皇化里:五湖四海都在皇帝的德政和教化中。皇化:皇帝的德政和教化。
[12]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
[13]本命:生辰八字的日柱天干是人的本命,此处指真正的主人。
[14]不可离却,即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不能离开,现在应答,另外还有第二主人。
[15]恁么总不祗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这样的话总不应答的时候,莫非就是弟子的主人吗?
[16]崔颢(hào)(704~754年):唐朝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722年)或次年登进士第。开元年间,曾任职于代州都督府。天宝初,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754年)卒。殷璠云:“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17]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天下的善知识都证得了三德涅槃吗?证:即证果,亦即一般人所说的开悟或得道。旧译本将“证”译为“证明”,不符合原意。三德:指大涅槃所具之三种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脱三者。
[18]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法身是寂灭的本体,但是报身与应身亦不离开法身,佛的三身是可以合而为一,圆融无碍的。
[19]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如上面我三种解释都不符合“幻”的意义,不知道和尚怎么解释佛教中“幻”的意义?
[20]言不干典:说话不涉及文献典籍。意思是说话要有依据,要有出处。
[21]灼然:明显貌。此可译为“显然”,即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22]陀罗尼:咒语。
[23]师指禅床右边曰:“这个师僧却诵得?”曰:“别还有人诵得否?”师又指禅床左边曰:“这个师僧亦诵得?”:旧校本标点有误。句中两处“这个师僧”中间不能有逗号作“这个,师僧”。“这个师僧”采取拟人手法,把物当作人。
[24]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领会佛的三身本来就是一体的,理解佛的四智是同时存在的。四智,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25]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本书多次出现的公案,大意是,不知道有三世诸佛,如猫牛一样只知道水草,饥来吃草,渴来饮水,不愁不成就。《祖堂集》卷一六“南泉”条:“师每上堂云:‘近日禅师太多生,觅一个痴钝底不可得。阿你诸人,莫错用心……所以道: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何以如此?他却无许多般情量。’”又卷一三,福先招庆:“问:‘南泉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只如三世诸佛,为什摩不知有?’师云:‘只为慈悲利物。’僧云:‘狸奴白牯为什摩却知有?’师云:‘唯思水草,别也无求。’”此公案重点在告诫学人,参禅应祛除情识知解,应如狸奴白牯一样“唯思水草,别无所求”。这与南泉普愿“平常心是道”的说法旨趣相近。知有:知道,不要理解为“知道有”,就是知道的意思。“有”为助词。狸奴:偶亦作“黧奴”,猫的别称。牯:公牛。后世丛林常拈提引用此公案。《禅林僧宝传》卷一“曹山本寂”条:“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
[26]未入鹿苑时,犹较些子:还没有进入佛门时,不懂这个道理,还说得过去。鹿苑,佛早期说法的地方,景岑禅师曾经所住寺庙亦名鹿苑寺。较些子,此词语多次出现,前面已经注释。意思是,好一些,马马虎虎,说得过去,根据具体环境作理解。可旧译本将“犹较些子”翻译为“还差一点儿”,望文生义,有误。
[27]汝争怪得伊:你怎么能怪它呢?
[28]向上一路:禅林专有术语。即指言绝意断之正真大道,不能用语言说出的最高境界,言语道断。与“向上一著”同义。盖此言绝意断之正真大道,系千圣不传之妙道,乃释迦所不说,达磨所不传,不由口出,不须思惟,超出言语心念之上,而自证自知之无上至真之道;以其超出言语心念之上,而达本还源,归于寂静之真如本体,故称向上一路。旧译本未弄清词义,翻译为“向上的道路”,错误。
[29]恰是倩(qìng)汝用:恰好借给你用。倩:借助。
[30]你作么生用:你作什么用?
[31](duō)!直下似个大虫:咄!简直像个老虎。:用同“咄”,骂人。旧校本标点有误,“”是叹词,未加标点。
[32]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么:好像人站在地上倒地,又在地上起来,一站一起,地说话了吗?意思是佛随时随刻都在你心中,但他不说话,你就不知道。
[33]薄伽梵: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四种意义。
[34]汝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旧校本标点有错,项楚撰写《〈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说:“汝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尽皆消飱”二句见《首愣严经》卷九,经文只此二句。“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一句是师发挥的话,应移出引号外。”
[35]含元殿里,更觅长安:含元殿里,却还在寻找长安。含元殿:唐宫殿名,高宗时所建,本名蓬莱宫,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
[36]如何是学人心:什么是学道人的心?学人,参禅学佛之人,多用作僧徒自称。《佛光大辞典》有两个含义:一是泛称学习佛法之人。禅林中则指修禅者。又称学道人、学道丈夫。二是“有学人”之略称,指在学佛修道过程中,尚未得最高境地之人,盖谓其仍有须学之处之意。与之相对应的是“无学人”。旧译本将“学人”翻译为“学生”不符合原意。《〈景德传灯录〉译注》亦如此翻译。
[37]夏天赤骨力,冬寒须得被:夏天热就光着身子,冬天冷就盖着被子。赤骨力:亦作“赤骨立”“赤骨肋”“赤骨律”,赤膊,光着身子。
[38]师赞南泉真曰:禅师赞颂南泉真身画像说。旧译本“禅师称赞南泉说”漏了“真”的翻译,“真”即真身画像,而不是直接称赞南泉。
[39]投机:禅林用语。又作逗机。即机机投合之意,指禅师与学人之机,彼此相契;又谓学人彻底大悟而契合佛祖之要机。
【概要】
景岑禅师,唐代禅僧。谥号“招贤”,或以为其号。生卒年不详。幼年出家,参南泉普愿,嗣其法。初住长沙鹿苑寺,其后居无定所,但随缘接物,随宜说法,行止洒脱,略近徉狂。复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而不称其名。师机锋峻峭,与仰山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谥号“招贤大师”。清雍正十二年封“洞妙朗净禅师”。
景岑禅师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禅师在这里用“百尺竿头”,比喻修行的极高境界。“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意思是说,修行到了很高程度便停止不前的人,虽然也算登堂入室了,但还未达到“真”的境界。“百尺竿头须进步”是针对上面的“不动”说的,意思是即使修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仍须继续修炼,不断进步。下一句“十方世界是全身”就是佛教所说的“真”的境界,意思是到那时“十方世界”就是你的整个身体,你的整个身体就是“十方世界”。这个实际上就是佛的法身的境界——涅槃。后来“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句偈诗在使用中,基本脱离了原本的佛教义理,成了励志诗句。用于劝勉、激励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再接再厉,争取达到更高的境界。并由此诗句提炼出了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景德传灯录》卷十;《祖堂集》卷十七;《联灯会要》卷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