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脑的掣肘(新年快乐)
看着远去的大全牙虫,徐远本打算追上去看看,但是眼前的抚仙湖虫身体内部还有一些最为重要的演化需要徐远留意。
如果说骨头解决了生物变大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个比骨头要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ping值的问题。是的没错,徐远发现这些开始逐步变大的异虫或多或少都有点延迟。
在埃迪卡拉后期,那些蠕虫状的生物经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终于拥有了最初的脑和神经系统,异虫真正的享受到了一波大脑带来的红利。但是随着动物界变得更加尔虞我诈,军备竞赛的开始,各个生物都开始了对自身的全面强化,这时早期神经系统的种种问题也就成了掣肘。
首先就是徐远发现的传输速率的问题,早期的神经细胞信号传递速率一般都在1米/秒左右,考虑到身体上的神经信号往往得先跑到位于头部的脑那边处理完再回到身体,这种“折返跑”的信息架构导致任何身体长度达到厘米级的动物都多多少少会为ping值所困。
随着观测的深入,徐远发现延迟还不算什么,毕竟按照相对论来说大家都有延迟就相当于都没有延迟。更大的问题则是算力不足,此时寒武纪的海洋中动物的行为已经极尽复杂,就好像是一个分工极尽精细的帝国绝不可能所有大小事务都由中央政府乾纲独断一样,早期的脑也不可能处理身体的全部反应。
同时早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基本都是蠕虫状,体型增大主要体现在体节增多身体变长,但头部却很难等比例地扩大,头部在算力不足的情况下还要面临额外增加的负担,这一切困境宛如一道无形的演化壁障,让全世界绝大多数动物类群在感觉运动层面的强化中道崩殂。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可以真正的统治这个时代。
面对这个及其棘手的问题,不同的动物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其中有3个答卷最有代表性,分别为蜕皮动物中的泛节肢动物、冠轮动物中的软体动物以及后口动物中的脊索动物。作为动物界的御三家,他们解决的方式各不相同。
眼前徐远观测的抚仙湖虫可以说是泛节肢动物中的优等生,对于神经的演化可以说做的十分优秀。
抚仙湖虫的神经系统也体现出了泛节肢动物们的演化思路,那就是远古科技一波流,主打的就是前期科技。特点就是2船兵莽就完事。
简单来说,就是既然头上一个脑子不够用,那就让全身长满脑子,泛节肢动物以早期两侧对称动物的那种“半网状神经系统”为基础进行了演化和修改,将原本的多条大神经纤维合并为两条粗壮的神经索,由于早期大多数动物都在海底爬行,腹部贴着海床相对安全一些,因此这两条神经索自然也就位于腹部。
与此同时它们再把全身剩下的零散神经网全部整合为一个一个小脑子,或者叫“神经节”,然后把这些小脑子像是糖葫芦似的串在那两根神经索上面,由于这样构造的中枢神经系统长得像个爬梯似的,所以被称为梯状神经系统。
一来不但纷繁复杂的运动决策任务被分担给了几十个脑子共同处理,而且一些只需局部应对的小任务还能直接就地计算,这一切让泛节肢动物迅速成了整个寒武纪体型最大、感官最敏锐、运动最强悍的动物类群。
虽然这样彻底解决了脑子对于体型和ping值的掣肘,但是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仅仅通过观察的结合,和之前自己学习的知识徐远就轻易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第一徐远发现随着泛节肢动物身体的增大,身体中的神经节慢慢的开始比它头部的脑子还大,放眼整个泛节肢动物族裔,它们普遍的问题就是脑子不太重要,包括现代不少昆虫等类群就算是把头切了都不妨碍它继续活着。
这看似好像是个优势,但是脑的权力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节肢动物的智力始终上不去,直到今天绝大多数节肢动物的思维活动都极为机械,通过简单的化学诱导或者电刺激就能操控它们的行为。
当然对于动物来说,智力低下可能还是小事,但是第二个更大的问题在于身体指挥权的不统一也严重限制了泛节肢动物的体型,因为随着体型增大,节肢动物体内的“脑子”也必须随之增多,“脑子”之间的配合难度也会呈几何基数上升,当体型大到一定程度,这个“多脑协同”体系也会随之走向极端低效,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从之后的泥盆纪开始,为什么在整个动物界都在急剧变大的大环境下,唯独节肢动物反而逐渐丧失了大型动物的生态位。
不管之后如何,在寒武纪远古至高科技梯状神经系统绝对是作为ssr的存在。依靠这个黑科技泛截肢动物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随着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风口到来,越来越多的族群从异虫之中演化出来,实事证明站在风口猪可能飞不起来,但是肩负黑科技的异虫还是没问题的,很快异虫的各种后代开始遍布整个海底。
趁着版本尚且原始,动物的早期演化还能随便浪,此时的寒武纪掠食者的输出装普遍还没怎么成型,所以大部分动物的御敌策略都是叠甲,于是微网虫就很随便地在身体的每个体节两侧各长了一排甲片,装模作样赶个时髦,不止如此微网虫还在每个甲片上都安装了一个从异虫祖先那里继承的眼睛,或者准确的说是眼点。
虽然泛截肢动物的眼点十分的简谱,但是在这个寒武纪大多数生物是连眼睛都没有的,眼睛对于生物来说,就宛如是霸主决斗场的入场券,一眼之隔便决定了你是曳尾涂中还是睥睨众生。
当初上学时许远便知道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本质上就是一次眼睛的革命,演化给一些动物送去眼睛,让它们把别的动物通通送走。
早期以异虫为主的泛节肢动物还是最原始的眼睛,基本上就是一些负责感光的细胞与一些负责遮光的色素细胞组成的。光从不同角度照过来,根据色素细胞在感光细胞上投下阴影的位置就能知道光线的明暗和方向了,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杯形眼”。此时眼睛更多的是用来感知光线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呈像。这也是当时那个大全牙虫没有看到徐远的原因。
但是徐远知道随着之后眼睛的复杂化,看到自己投影是迟早的事情,还是早早隐形的好,自己可不想在观测的时候突然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什么深海巨兽给自己一口,吓也吓死了。
既然有微网虫这种叠甲的自然就有出反甲的,异虫纲中的怪诞虫就在背上长了两排尖刺,遇到敌害身体一蜷就是个刺球,怪诞虫就像一个长条火腿上下长了两排腿,上面的腿是硬的尖刺状,下面的是触手状的腿。一开始发掘到怪诞虫的化石时,科学家还颠倒了他们的上下和左右。就可以看出这个虫子是有多么荒诞。
直到之后中国帽天山生物群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怪诞虫的近亲才明白这些生物的真正长相。
之后更多的异虫则开始不断强化自己的附肢构造,比如滇虫就从小短腿变成了大长腿。既然腿这么多,那么改造几对又何妨,其实像怪诞虫之类的已经把一部分前腿改造成专门用来捕食的工具,于是就有一些异虫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啰哩山虫就大大延长了自己的五对前肢,将其变成了布满绒毛的滤网,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还有一种几乎终生趴在礁石之上,用这种哭天抢地如丧考妣姿势站桩干饭的欢呼虫,甚至还有火炬虫索性退化掉了所有步行足,反而演化出了个特殊的末端,将自己锚定在了海底洞穴之中。
可以看出异虫的演化主打的就是一个灵活,退可唯唯诺诺,进也能重拳出击。早期异虫眼睛效果极差,所以它们总喜欢抬起最前面那一对足摸索着前进,久而久之这对足就往往演化的特别强壮也特别敏感,大部分异虫选择将其演化成了最初的触角,但还有一些异虫却选择让这对“触角”愈发粗壮,同时也极大强化了其上的利爪,这就有了最初的输出装备,它们也摇身一变成了凶猛的掠食者。
然而异虫普遍采用原始的皮肤呼吸,随着体型不断增大,相对体表面积每况愈下,同时追捕猎物又要求速度提升,氧气需求却是与日俱增,体表面积就更不够用了啊。异虫的破解方法也是简单粗暴,直接附肢基部分叉出了一个扁平叶片,强行物理提升体表面积的同时,附肢的运动也能带动其扇动,提升气体交换效率。
虽然简单但是确实解决了氧气对体型的限制,自此异虫之中诞生出了目前已知整个寒武纪体型最巨大的凶猛掠食者,刚才和徐远擦肩而过的大全牙虫。那一天,其他生物们终于回想起了,被异虫的恐怖。
然而异虫自己却没预料到,这张霸主体验卡竟然到期的如此之快,快到有些异虫都没有感知到自己还当过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