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明确和理解问题
在接触到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对问题建立起宏观的认识,具体可以采用下述四种方法来理解问题。
1.准确地描述问题
在与用户沟通需求的过程中,人们容易下意识地忽略隐藏的内在要素。因此,准确地描述问题需要在日常语言沟通的基础上进行量化。例如,在解决预测问题的过程中,用户通常都会要求算法的预测准确度高,但是不同业务对“高”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高”的准确表达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后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双方需要对问题的指标、数值等业务需求进行准确的量化。将用户的需求细化为:算法预测准确度要高,达到MSE在90%以上。准确地描述问题,才能让算法人员明白用户真正的需求。
2.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在与用户沟通业务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一次性将所有问题确认清楚,则可以有效减少反复沟通的时间,提升工作效率。5W2H分析法又叫七问分析法,由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用五个以W开头的英语单词和两个以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为第一时间就能够明确问题的所有要素提供方法,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5W2H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如图2.2所示,具体含义如下:
●What——是什么?确定主要的内容目标。
●Why——为什么?确立业务问题的原因以及目的。
●Who——谁?安排参与解决问题的人员。
●When——何时?建立合理的时间规划。
●Where——何处?寻找合适的地点。
●How to do——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指定执行的策略。
●How much——花费多少?预估解决问题所耗费的成本。
图2.2 5W2H分析法
利用5W2H分析法来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3.探究问题的本质
“准确地描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这两种问题分析方法直观,易于使用,而第三种方法是问题分析中最抽象也是最关键的——探究问题的本质。通常,真正的问题不会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会以表象的、含有某些干扰信息的形式呈现。排除干扰,透析问题本质分为如下两步:
(1)区分问题表象与根本原因
由丰田佐吉所提出的5Why分析法,俗称“五问法”,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5Why分析法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问5个“为什么”来挖掘其根本原因。虽名为5Why,但也可能是N次询问以达到能探索到根本原因为止。由于算法业务问题与制造业问题不太相同,因此需要对原有5Why分析法的三个层面进行微调来贴合算法问题的业务场景:
●第一个层面:问题是什么?从问题本身进行分解探究。
●第二个层面:为什么会发生?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探究。
●第三个层面:如何解决问题?从“体系”或“流程”的角度探究。
每个层面通过连续5次或N次的询问得出最终结论。只有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都探寻出来才能发现根本问题。同时,5Why分析常常以图文的形式来阐述(见图2.3)。其中,OK表示要因确认后,发现不是引起问题的原因,因此不需要对此进一步分析;NG表示要因确认后,发现是引起问题的原因,需要对此进一步分析并且设立防止对策。
图2.3 5Why分析法
(2)区别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
在遇到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有直观的感受或碎片式的想法,在脑海中产生问题初步解决方案,惯性地将初步解决方案当作问题本身来应对,但这些想法是片面的,很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迷惑。相应地,在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中,对于用户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不能一味迎合,而是将解决方案作为参考,通过分析问题来找到问题实质,然后再进一步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决策。
4.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是明确和理解问题的最后一个阶段,除了理想状态,实际中的所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假设和应用边界。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来自福建的会说自己是南方人,而来自北京的则会说自己是北方人。这其中就蕴含着南北划分的基本假设,中国南北划分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界限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因此,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基本都存在假设,需要人们脱离常规的思维,以更为科学严谨的态度寻找到大脑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隐含的假设”。
更进一步地,对于同一问题,随着所处问题的背景不同、假设不同、角度不同,所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同,例如数理统计的两大学派——频率学派与贝叶斯学派在统计推断上的不同。对于一批样本而言,频率学派假设其分布是确定的、参数也是确定的,但是参数未知;相反,贝叶斯学派认为没有唯一的参数,而假设参数本身存在一个概率分布,参数空间里的每个值都可能是真实模型使用的参数,区别只是概率不同。两个学派所处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假设不同,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