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知世界之初探
面对同样的事物,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两个当事人得出的看法可能完全相反,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人作为社会动物,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你也一定曾遇到这种场景,无论你怎么努力,恨不得掏心窝子,对方还是理解不了,这种鸡同鸭讲的场景是不是很尴尬?
这种认知的差异,往往会带来一些恶果,它会导致人与人关系恶化或者事情功败垂成,类似案例不胜枚举。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如何破局?
要揭开谜底,还得从人的认知能力谈起。所谓认知能力,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决定每个人对事情的最终看法和采取的行动。遗憾的是,每一个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甚至相距甚远。认知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看待事物的广度、深度、角度等等。有的人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全面;有的人只能看到事物表面、局部,甚至只有一个点,另外,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看到的也会不一样,正如芒格讲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那任何东西在你眼里都像是钉子。”所有这一切,局中人往往浑然不知,每一个人都相信眼见为实,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那么是不是有绝对正确的认知的呢?没有人告诉我们答案。现实来看,我们似乎永远只能接近真相,却找不到全部真相。《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认为人眼中看到的一切不过是心中的幻象而已。康德将事物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人能够了解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即现象,而真相即物自体只能接近,却无法真正了解,因为每个人观察到的一切一定会受自己内心影响。而尼采干脆说:“没有事实,只有诠释。”
认知能力和哪些方面有关系呢?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总结起来,影响人认知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因素,如天赋、性格等,也有后天的因素,如教育、家庭、工作与生活环境,等等。无论受先天还是后天的因素影响,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会在成年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下来。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与大脑的前额叶有关系,大脑的这个区域负责记忆、思考、分析等功能。本质上讲,人的意识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脑电波。这种脑电波是由不同频率的信号叠加而成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发出的脑电波信号不一样。不妨大胆猜想一下,思维越活跃的人,大脑发出的高频成分会不会更多?而思维不活跃、思想保守的人,大脑发出的高频成分是否会少些?能否再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大脑相关部位,高频成分多少决定了他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接近事物真相的程度?
我们前面谈到的为什么有些人之间交流那么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者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两个人相互完全无法沟通,并不是因为哪一个看法不正确,而是因为他们大脑的频率不一致,所以才鸡同鸭讲;反之,如果频率一致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也能一见如故,因为两人会发生共振,想问题会想到一块去。不过能做到完全同频的人很少,这也是当年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断弦的原因,正所谓知音难觅。
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想去改变别人,除非他自己想改变。认知层次可被看成维度,高维度的人对低维度的风景一览无遗,而低维度的人却看不到高维度上面的风景。你没办法让人对眼前的景象视而不见,转而去相信他没看到的东西。
认知层次不同的人相互打交道,最好的关系是主次或从属关系,认知层次高的人为主导地位,这样就不需要双方思想的对撞。如果地位对等而认知层次相差甚远的话,双方一定相处不好,常态化的鸡飞狗跳不足为奇,和谐相处之道只能是双方表面的尊重和理解,而不可强求对方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当然这种表面的和谐能维持多久就另当别论了。
无论是做事业还是组成家庭,选择认知能力层次相差不大的人做合作伙伴或生活伴侣,成功的概率远远高于不同层次的人选,原因无他,就是大大减少了认知型矛盾的产生,而这种矛盾往往不可调和。
人的认知能力越高,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难怪爱因斯坦说: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更高的层次。有没有办法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人的认知能力受天赋的影响。想当年,六祖惠能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能够战胜那些熟读经书的师兄弟,接下禅宗的衣钵,靠的就是天赋。高斯三岁能指出别人的计算错误,十九岁时一个晚上就破解了困扰人们两千年的数学难题。以上例子说明,天赋是客观存在的。
除了天赋,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去获取知识。理论知识可以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无数智士贤人,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通过理论的方式沉淀下来了。为此,人们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善教育体系,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身认知世界的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将学习理论知识和外出旅行放到了同等位置。旅行是实践的一种,通过旅行开阔人的眼界,结识不同的人,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获得书本外的知识。现代的实践活动远远超过旅行这种单一的形式,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实践,带思考的实践能够让人加深对已有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让知识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实践还有助于产生新的灵感,反过来去发展新的理论。总之,实践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另一个途径是认识高认知层次的人,主动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观察事物、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开拓自己视野和格局。通过和这些“高人”比较,了解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差距,针对性地去提升自我。
比知识更能体现我们认知水平的其实是智慧。智慧和知识不同。知识是外在的、已有的,人人可见,只要你愿意下功夫,是可以学习的;智慧不同,它是内在的、不可见的、动态的。
后天获得智慧,有的时候靠知识的积累,量变到质变;还有的靠顿悟。禅宗就有“南顿北渐”的说法,对应的就是这两种觉悟方式。大道至简,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世间的道理不断简化的过程。人的层次越高,越善于运用简单的道理解决复杂的问题。很多复杂的物理问题,最后都是用一两个简洁到极致的数学公式来解决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等。
夏虫不可语冰,不同认知层次的人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要看到更多的风景,唯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