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神域外传](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05/46885305/b_46885305.jpg)
第225章 唐朝黄帝篇(17)
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上官仪草拟诏书废后,左右侍从将此事告知武则天,武则天到唐高宗面前自诉,李治羞缩,声称是受上官仪所教,武皇后遂杀上官仪。自从上官仪被杀,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便垂帘于御座之后,预闻政事,史称“二圣临朝”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武则天便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上元三年(676年),李治因风疾严重打算逊位,让天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同时指出,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并不是陛下您自己的天下。唐高宗只好作罢。
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因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同年十二月,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要亲自到则天门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十二月丁巳日(12月27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缓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人事方面
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仪凤三年(678年),吐蕃与西突厥联兵进攻安西,李治听信刘仁轨之言,派没有将帅之才的李敬玄率领十八万唐军与吐蕃将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结果大败,副将刘审礼被吐蕃俘虏。李治“儒仁无远略”,见到唐军多次战败,便咨询近臣,“朕未曾披甲统军,以前灭高句丽、百济时,连年用兵,当时天下就一片骚然,朕到现在才后悔。如今吐蕃入侵,怎么对付呢?”中书舍人刘祎之等具对,旦李治未能领悟,因而罢议。
仪凤四年(679年),吐蕃赞普驾崩,李治派使者吊唁。次年(680年),吐蕃的赞婆、素和贵率兵三万进攻河源,进军唐朝的良非川。李敬玄与吐蕃战于湟川,再度战败。黑齿常之率三千精骑夜袭吐蕃军营,吐蕃才引兵退去。
唐高宗时期,西域遭受吐蕃与突厥的侵扰而渐趋衰退。究其原因,一是高宗朝战略决策缺乏长远思维,二是未重视以龟兹为根据地的建设,三是轻视了对吐蕃攻占吐谷浑事件的处理,而其实质则为这一时期唐王朝尚不具备打破天山南北业已形成的均势。
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经济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
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
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
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
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文化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例如在永徽七年(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
外交
唐太宗统治时期,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长安定居,其后高宗统治时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安建一座祆教寺庙。按照一种说法,李治于仪凤二年(677年)派出中国军队帮助王子重获王位。但中国军队护送卑路斯最远只能到龟兹,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实证明,卑路斯复位的企图完全失败了,他回到长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唐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