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力平骨伤实践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学医历程

第一章 学医历程

第一节 学医经历

一、成为一名大学生

1976年夏天,我高中毕业了,随后加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湖南省西洞庭农场做了一名农业工人。1977年底,我幸运地参加了已停办11年的高考,被湖南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录取,开始了五年的校园学习生活。

入校后,我下决心刻苦学习,要把以前耽误的时间给夺回来。不久,我却发现,自己真还不是最勤奋的那一拨。那时候,大家功课考90分都不会觉得满意,记得年级第一名的平均成绩居然超过了98分!

在《医古文》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但学习了中华民族古代的优美文章,还读到了不少医学名篇,其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名言,至今都是我学习的座右铭。

二、在实践中自学

参加工作后,很快就感到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东西不够用,在临床上还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这使我体会到,医师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知识的更新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迫切。每过几年,我都会购买一套新版的中、西医专业基础教材和专科著作填补进我的书柜。我坚持每日自学,有些专著能做到逐字读完,甚至反复通读。那时,医院、学校的图书馆都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刚进入网络电子书刊阅读时代的时候,单位还没有购买阅读服务,我就自己购网卡上网读书,不但省下了跑图书馆的时间,还提高了阅读效率和质量。

1998年,电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一台电子打字机,而我则预感到,纸质传媒已经开始向电子传媒发展了,必须尽快掌握电脑操作技能。这一年年底,我参加了电脑操作学习班,自己也攒了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并购置了彩色打印机。后来又对网络技术、新操作系统、幻灯制作软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终于掌握了较为完整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学习效率和相关工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向老师、同事们学习,对他人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我也认真思考总结,汲取其中有益的教训。我还注意向患者了解他们的患病感受、治疗反应、诊疗过程,注重他们提出的体会和建议等。

在努力学习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对相邻学科也保持着一定的关注,例如应用解剖、显微镜使用、3D打印、生物力学、设备研制等,希望能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长此以往,读书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和需要,即使是退休之后,我还会每日坐在书桌前“吸养”。我深深体会到,广泛阅读是积累知识、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常把知识比喻为海洋,我想,在浩瀚的“海洋”里航行,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理想的“罗盘”。

三、参加研究生班

一开始,自己对考研并不太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政府、单位对职工的科研能力提高越来越重视,自己想要提高学历的想法慢慢浮现。参加工作近十年后,我报名参加国家教委批准的在职研究生班,可惜因为种种原因,研究生班后来被取消了。1999年,我再次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终于通过了考试,拿到了结业证。两次的学习班学习,使我的科研观念、能力(尤其是项目捕捉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临床工作的提升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非常显著。

四、临床进修

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想走出去看一看,想到著名学府去进修深造。1997年,我终于有机会外出临床进修。根据科室发展的需要,我选择了颈椎外科,有幸到国内颈椎外科最著名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骨科进修。此次进修,使我的颈椎外科临床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该院相关病种的规范化诊疗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以后的医疗工作影响颇深。

五、回炉拜师

1999年,湖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湖南省中医药跨世纪人才学习班”,旨在为全省培养一批中医学科骨干。学习班的内容包括了中医经典、基础、临床等课程以及跟师学徒实践,共需脱产学习3年。我参加了选拔考试并被顺利录取。为了保证科室工作的正常运转,我是半脱产参加的学习。对一些重要的课程我重点听课,其余的课程努力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完成了全部学业并顺利结业。在参加该学习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以师承的方式学习,我选择了拜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湖南省名中医、湖南医科大学孙材江教授为师。

导师孙材江教授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上一直恪守骨伤科中西结合的十六字原则——“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筋骨并重、中西结合”。受导师的教诲,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推行内外兼治成为了我的两个重要学术观点,对我之后的行医模式影响很大。在跟随孙材江教授的师承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还见识到导师严谨的学风、一心为患者着想的作风。

有一次,我撰写了一篇西医内容的论文,待我将稿件送到孙材江导师那里讨教时,导师当即提醒我说,“你始终都不要忘了你是一名中医人,应当以中医工作为重、为荣,即便在西医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文章,也不一定能为自己的学术水平增色”。导师的这番话使我恍然大悟,此后,我坚持在临床、科研、教学中以中医工作为要务,并向患者承诺和践行“能中医、不西医,重外治、少服药,先手法、慎手术”的临床实践原则。

为了让骨伤科中西结合成果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我在导师孙材江教授的带领、指导下,组织编写了《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骨伤科手册》,十年间出版了3个版次,发行了5万多册,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我跟随导师一起,组织业内专家们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骨内科学专著——《实用骨内科学》,意在提倡骨伤科医生,在掌握手术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同时,要为更多的适宜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六、重温经典

立志做好中医的本职工作,不单单是要“心动”,还得付诸行动。

在不断学习的职业生涯中,我还注意不断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在深圳工作期间,我多次参加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组织的中医经典学习班。通过重温中医经典,使我对经典著作的掌握、运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我一方面收集“四大经典”中与骨伤科相关条文进行归类学习;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阅读了骨伤科专科的经典专著,例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回回药方》《正体类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补要》等。

反复温习与研读,对我发掘前人的传统疗法、吸取前人诊疗疾病的智慧,以及对后来的临床经验传承工作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新技术和科研项目时,我基本上都能从古典著作中找到灵感。例如,《回回药方》中的垫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内容,启发我研制成功了“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床托”,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