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心灵(2022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NLP的基本精神:12条前提假设

NLP的理论及技巧建立在一些前提假设上。学员无须绝对接受这些前提假设,只要暂时假定它们成立——世界上的人、事、物就是这样的,并且以这个假定的态度去处理需面对的情况,然后根据产生的效果去决定下次是否再用同样的假定态度。

NLP不是追求“真理”或“真相”的学问。NLP追求效果——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基础上的效果。NLP也不相信绝对,它不是拒绝或者否定“绝对”存在,而是不会花时间去寻找或者证明“绝对”是否存在。NLP有一句名言:“没有事情是绝对的,包括这一句话。”

“绝对”是把焦点放在超越这一次(当下的情况),是把焦点放在每一次、很多次上面。这样,我们便忘记了我们是在这一次、当下的情况里感到需要处理问题,而不是任何的其他一次。处理当下的情况,才是我们需要专注的事。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任何其他东西上,我们便无法活在当下了。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老师说:“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无论什么思想或行为,你用12条前提假设过滤一次,便不会产生多大问题,并且已经是非常“NLP”了。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4)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 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11)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 f ective.

以下是比较详细的解说。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会一样;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也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一个人会做的事,另一个人不一定会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和可贵。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内是一样的。两个人之间即使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仍能够建立良好沟通或者良好关系。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同样,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在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别人。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原则的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效果是计划的基础,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没有效果的道理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需要加以检讨。有效果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从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头脑,因为不可能,也不需要捕捉所有资料,所以感官运用总是对客观世界的资料进行主观选择。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自身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也因此能储留在头脑中。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形成的,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因此是主观的。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的方法。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对于特定的一个人而言,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每个人的世界都在他的脑子里,我们是凭大脑中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因此,改变一个人脑子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改变主观经验在大脑里的结构模式,便会改变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因此,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需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人生便有所改变。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情绪从来不是缘于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缘于我们对那些言行或转变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话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使听者能够接受说话者想要传达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的表述方法,便是正确的方法。在沟通过程中,以言语和身体语言进行沟通比文字更有效。在潜意识层面发出与接收的信息比意识层面的信息多得多。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但是效果由听者决定。改变说话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说话方式不够灵活的指控。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做法不同,结果才会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那么请你改变你的做法。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的做法,都会比旧有的多一分成功机会。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世界上每样事物本来都在不停地改变,不肯改变的便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最终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因此,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与其他事物保持理想的关系。“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点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不断地修正做法。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有些时候,必须把全部旧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过分专注于问题本身,便会看不到周边的众多机会。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处理事情只用一种做法,并固执地认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种做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有了第三种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种、第五种甚至更多的做法。有更多的做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现在不成功,只是说明现在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没有办法,只是说明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没有办法”使事情画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没有办法”的想法对你既然没有好处,你就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的想法对你有好处,你就应坚持这样想。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呢?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从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去改变他的行为。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有时不一定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被说出来。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希望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价值是什么?”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每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就是说已拥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人类只用了大脑功能的极少部分,提高大脑的运用效率,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现在已有大量运用大脑功能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容易提高大脑的运用效率。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每天中遇到的事物,都可能含有带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究竟是我们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须由自己决定。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在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产生出来的。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是自己得不到成功、快乐的最大障碍。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灵活来自减少执行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多通过观察来充分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灵活就是适应,就是接受。灵活是使事情更快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灵活也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们紧张,灵活使人们放松。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允许自己找出三赢的可能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流水”是灵活学习的最好老师。灵活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做出改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做出改变。

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个信号。挫败只是在事情画上句号时才能用上,如果想让事情继续得到解决,那么这二字便不适用。挫败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怎样改变做法”是把焦点放在未来。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人生中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臻于完善。

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把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也就转化成了学习的过程。自信不足的人,其潜意识里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或者“我就是不行”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不愿意接受有挫败的可能,便没有资格享有成功的机会。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情绪总是给我们一种推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有学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来。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而不接受他的行为。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让你去引导他做出改变。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是因为其行为没有效果,而不是因为那个人本身。因此,找出更好的做法,把这当作两人的共同目标,便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