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管理:管理进阶的88个定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0/44555070/b_44555070.jpg)
马太效应
编者荐语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收入高的人,其收入将越来越高,收入低的人,其收入将越来越低;获得奖励越多的人,其获得的奖励会越来越多,而获得奖励少的人,其最后有可能成为被惩罚的对象;地位高的人,其地位将越来越高,地位低的人,其地位将越来越低;财富多的人,其财富将越来越多,财富少的人,其财富将越来越少……
这些都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从国家管理或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减小贫富差距,或是“劫富济贫”,但是无论国家或社会施以何种手段,社会贫富差距总体上不断拉大的现象似乎总是无法避免。
不过,一些国家和富人群体,开始提出“裸捐”——将一生的财富再次回归社会,这其实是生命意识的提升,是人类进化的一种表现。
基本释义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常用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马太效应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远行,临行前,其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待国王远行归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担心丢失,所以一直没有拿出来过。”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两极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1968年,马太效应被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莫顿这样讲道:“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这种优势将使其拥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公元前500年以前,这种规律就出现在中国哲学家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而“天之道”可用国家整体意志来比喻,国家意志表现为削弱范围内强的个体,补足其他弱势个体,两者正好是既对立又统一。
理论延伸
虹吸效应
虹吸效应,又称“虹吸现象”,物理上原本是指由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与位能差能,液体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由于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所以,利用虹吸现象,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容器内的水快速抽出。
虹吸效应反映的是资源倾向于实现平衡,一旦不平衡,虹吸效应就会促使其实现平衡。相反,马太效应反映的是资源倾向于强者,而强者获得更多的资源后,将会变得更强,继而吸引更多的资源。如此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平衡。
虹吸效应更像是老子所讲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更多地体现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并使自然资源或人与人之间形成相对的平衡,而马太效应则更像是老子所讲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其更多体现在权势和财富这些个体或组织竞争方面。在企业竞争领域,马太效应反映在某些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垄断经营方面,这种垄断不是某个行业的偶然现象,而是大多数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
换个角度来说,虹吸效应如同人们所讲的“水往低处流”的自然之道或天之道,而马太效应则如同“人往高处走”的人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之道与天之道本身就是背离的,要信奉人之道就不能信奉天之道,要信奉天之道就不能信奉人之道。
管理启示
马太效应揭示了资源的需求原理。对企业管理而言,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因为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计,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如果你不想在自己所在的领域被打败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增强实力。当你成为领头羊后,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当然,我们不可能生来就是竞争领域的强者,一旦发现我们的目标领域已经有强大的对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通过局部的不断获胜,在局部积累优势,进而强化整体优势,最终超越强者。
在品牌消费时代,马太效应的表现尤为明显。品牌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越高,人才吸引力就越大,竞争力就越强,追随它的消费者就越多,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品牌的价值就越高,品牌的议价能力和溢价空间就越大,赢利能力就越强,最终可能垄断整个行业市场。反之,品牌知名度越低,人才吸引力就越小,竞争力就越弱,追随它的消费者就越少,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小,品牌的价值就越低,品牌的议价能力和溢价空间就越小,赢利能力就越弱,最终市场就被强者蚕食,走向倒闭。
所以,在商业领域,垄断是一个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和谐共处只是短期的表象,弱肉强食才是永恒的法则。
换句话说,在同一个领域,永远都有第一,一旦成为第一,你就会越来越强;而第二都是暂时的表象,一旦沦为第二,你就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