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竹”的生态层面
当今世界,低碳运动已经成为一场涉及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京都议定书》签署后,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世界各国对“温室效应”、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关注日益凸显。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地区近段时间多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政府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当工业减排面临技术极限和经济发展挑战的时候,各国纷纷转向挖掘林业碳汇的潜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众所周知,森林经营是固碳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而毛竹的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1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林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而且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竹林的负氧离子含量为15万~20万个/立方米,一般森林为10万~15万个/立方米,城市街区为1000个/立方米,而密集住宅只有50个/立方米。由此可见,竹林的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其他陆地类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竹林里会倍感空气清新,心旷神怡,也难怪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不可居无竹”。竹子有涵养水源之效用。
古诗云:“桃花江岸美人多”,特指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畔的女子皮肤白皙嫩滑,容貌俏丽,其实有其科学道理。桃花江两岸的集雨区绝大部分被竹林覆盖,竹子里的一些有机元素,如有机硅、有机锗等活性成分会渗入桃花江,对两岸长期饮用和使用桃花江水的女子的皮肤有着滋养作用,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江南地区是非常普遍的,长期生活在两岸中有茂密竹林的江河边的女性,都皮肤光滑,美若桃花。
竹子还具有很强的抗辐射和抗毒的能力。“二战”时期,日本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的轰炸,在爆炸中心及周围地区,动植物几乎灭绝,唯有竹子和银杏存活下来;越战期间,美军用化学杀虫剂杀死地面植物,借以攻击利用丛林作战的游击队员,但唯独竹子生存了下来。由于竹林根系发达,竹鞭错综复杂、交叉盘结,林内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竹叶茂密。竹子每两年更换一次新叶,地面枯枝落叶层厚,对周围的环境有良好的改善。它不仅能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同等生物量的竹子其氧气的释放量比其他植被多35%;每公顷竹林固碳5.09吨,是杉木林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每根竹子能固定6立方米的土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竹子种得越多,越有利于净化空气,保护自然。难怪在当前人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和威胁的时候,有生态学家呼吁:“让竹子来拯救地球。”
竹子有着超强的繁衍能力和生命力。虽然它在地面上各自独立生长,而在地下却连成一个网状的整体,通过竹鞭自身繁殖,彼此传递营养和信息。每公顷的竹林大约有两公里的鞭根,一万多棵蓄势待发的竹芽。所以,在植物学家看来,一片竹林其实就是一整棵植株。毛竹林的换叶季节一直会持续到春分。春分过后,新生的枝叶刚出头,就开始从阳光中获取营养,通过地下茎输送到新的生命体内。幼小的竹笋准备破土而出。经历三月里的第一场春雨,竹笋终于按捺不住寂寞,钻出地面,一探究竟。笋在春天阳光的沐浴下,四十天就能长到二十多米高,生长最快的时候,一昼夜能长高一米以上。在温润的空气中,竹子夜间生长的速度更是白天的一倍。因此,它们也被称为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竹子在春季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就能够长到其他树木几十年才能到达的高度。当竹子的高度和直径固定后,就不再长高长粗,只是变得更加强壮和坚韧,在其四到六岁时便可进行采伐。竹林长成后须及时砍伐,立竹时间过长,将导致竹林密度过大,竹竿自行枯萎死亡。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中国是竹的故乡,也是世界上竹类分布最广、资源最多、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现有竹林面积500万公顷,为世界竹林总面积的39%。中国竹类植物有38属、500余种,其中世界上最具商业经济价值的毛竹85%分布在中国。我国毛竹林又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尤其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等省最为集中。
总而言之,与一般类型的森林相比较,竹林具有更加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