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的上海:民生发展与社会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社区生活质量

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居民对社区生活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主观感知,而对于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无疑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居民的主观感受既是衡量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社区生活质量的直接反映,社区生活好不好,只有这个社区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上海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摆在社区治理的重要位置。在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基本上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不同的学者对生活质量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指的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人口生活条件的综合状况”(冯立天,1992),主观方面指的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林南等,1987)。近几年,关于主观方面如满意度、幸福感的研究层出不穷(邢占军,2011;刘军强、熊谋林、苏阳,2012;李骏,2017)。不管是政策界还是学术界都越来越侧重于民众的主观感受,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感受是客观情况的反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客观现实;二是主观感受对个体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客观情况是通过主观感受对行为产生作用的。因此,本研究采用社区安全感、社区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作为评价社区生活质量的三个指标。

(一)上海居民的社区安全感、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呈递减趋势

1.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很高

安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安全感是社区居民能够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居民对于社区安全的感知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区生活质量。问卷通过询问“是否敢晚上在小区/村附近单独步行外出”来测量人们的社区安全感,其中,回答“敢”的被访者高达85.2%,“不太敢”和“不敢”的被访者有15%左右。这说明上海社区的安全保障基本没有问题,能够让居民“安居”。

2.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较高

问卷根据被访者对“我对居住的小区/村有家的感觉”这一表述的同意程度来测量被访者的社区归属感。“同意”和“非常同意”这句表述的被访者占比超过一半(55.3%),还有36.1%的人表示“一般”,仅有8.7%的人“不同意”这句话,这说明上海市的大部分居民都对自己居住的小区有着较高的归属感。

3.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一般

在对当前小区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被访者一共超过四成,但是也有45.2%的被访者表示“一般”,还有12%左右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总体来说,上海居民对社区的负面评价比较少,基本上是持积极和中性态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让感觉“一般”的居民能够“满意”。

我们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加总得分进行0~100分的标准化处理,这样可以进行三个维度上的横向比较。上海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在维度得分上呈现单调递减,社区安全的得分最高,为92分;社区归属感居中,为71分;社区满意度最低,为67分。这基本反映了社区生活质量的提升难度。社区安全属于公共服务,依靠加强管理和硬性考核就可以实现。社区归属感则在心理层面涉入更深,不仅仅需要基本的社区服务,更需要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更多地涉及社区的本来意涵,即“共同体”的那一面。社区满意度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社区生活的评价,涉及的方面更多,几乎囊括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服务、邻里关系、居委会工作等。

(二)影响因素

本研究将居民对社区安全感、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的不同回答按照排序进行赋值:“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满意”为4分,“非常满意”为5分;“不敢”为1分,“不太敢”为2分,“敢”为3分。然后将这三个指标的得分相加,将得到的分值作为居民社区生活质量的得分,并且按照3~6分、7~9分和10~13分把社区生活质量分为“低”、“一般”和“高”三个等级。最后,通过交互的方式报告社区服务、邻里交往对居民社区生活质量的影响。

如表6-5所示,虽然被访者的社区生活质量普遍比较高,但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社区生活质量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关系。社区生活质量“低”和“一般”的占比随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上升而变小,而社区生活质量“高”的占比随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上升逐渐上升。即是说,在那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越好的社区中,社区生活质量高的人就越多。

表6-5 社区生活质量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交互情况

如表6-6所示,在过去一个月参加过社区文化活动的被访者中,认为社区生活质量“低”和“一般”的占比较低;而在过去一个月没参加过社区文化活动的被访者中,认为社区生活质量“低”和“一般”的占比要相对较高,分别高出了2.1个百分点和17.1个百分点。

表6-6 社区生活质量与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的交互情况

邻里交往的频率与社区生活质量也存在着关系。如图6-6所示,总体上看,随着与邻居交往频率的逐渐增多,认为社区生活质量“一般”的被访者逐渐减少,拥有“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被访者增多。在与邻居交往频率为“差不多每天”的分组中,“高”社区生活质量要比“一般”社区生活质量多近27个百分点,这表明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促进社区生活质量的提升。

图6-6 社区生活质量与邻里交往频率的交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