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蓝色世界——海洋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千米。海和洋不同,洋的面积大,彼此相连,占海洋总面积的89%,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受大陆影响,水体呈蓝色,透明度大。世界上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水深一般不都不到3000米,水温受大陆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水体多呈黄、绿色,透明度小。海可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三种类型。如地中海、红海为陆间海,我国的渤海为内陆海,东海、南海为边缘海。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大陆之间,南北长约1.59万千米,东西最宽处1.99万千米。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东经146度51分)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拉丁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部经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与大西洋沟通,西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通往印度洋。太平洋的面积约1.8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5.2%,比陆地总面积还大,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水体体积为7.2亿平方千米,平均深度超过4000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太平洋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大洋,海岛面积有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横亘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马来群岛,东西延展约4500千米;纵列于亚洲大陆东部边缘海与太平洋之间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南北伸展约9500千米,把太平洋西部的浅水区分割成数十个边缘海。太平洋底总计有二十八条大海沟,呈圆环形分布在四周浅海和深水洋盆的交界处。是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域。太平洋海域的活火山多达360多座,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85%;地震次数占全球地震总数的80%。太平洋是世界上珊瑚礁最多、分布最广的海洋,在北纬30度到南回归线之间的浅海海域随处可见。
太平洋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的气温,从回归线到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西太平洋多台风,以发源于菲律宾以东、加罗林群岛附近洋面上的最为剧烈。每年台风发生次数为23~37次。最小半径80千米,最大风力超过12级。太平洋的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降水最大的海域是在哥伦比亚、智利的南部和阿拉斯加沿海以及加罗林群岛的东南部、马绍尔群岛南部、美拉尼西亚北部诸岛,可达3000~5000毫米;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沿海、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则不足100毫米,是太平洋降水最少的海域。太平洋的雨季,赤道以北为7~10月。北、南纬40度以北、以南海域常有海雾,尤以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为最甚,每年的雾日约有70个。太平洋也是地球上水温最高的大洋,年平均洋面水温为19℃;平均水温高于20℃的海域占50%以上,有1/4海域温度超过25℃。由于水温、风带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太平洋内部有自己的洋流系统,这些“大洋中的河流”沿着一定的方向缓缓流动,对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和生物具有明显的影响。太平洋中最著名的洋流有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中国寒流和黑潮暖流等。太平洋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称为南、中、北太平洋(也有以东经160度为界,分为东西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的平均盐度为34.9‰,中太平洋为35.1‰,北太平洋为33.9‰。
太平洋从20世纪起成为世界渔业的中心,其浅海渔场面积约占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太平洋的捕鱼量亦占全世界捕鱼总量的一半,其中以秘鲁、日本和我国的产量为最大,以捕捞鲑、鲱、鳟、鲣、鲭、鳕、沙丁鱼、金枪鱼、鳀、比目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捕捉海熊、海豹、海獭、海象、鲸为主;捕蟹业在太平洋渔业中也占重要地位。太平洋底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据探测,深水区洋底锰、镍、钴、铜等4种金属的储藏量,比世界陆地多几十倍乃至千倍以上。在亚洲、拉丁美洲南部的沿海地区,目前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也很丰富。太平洋底部有海底电缆近3万千米。太平洋的海运业十分发达,货运量仅次于大西洋。亚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有:上海、大连、广州、秦皇岛、青岛、湛江、基隆、高雄、香港、南浦、元山、兴南、仁川、釜山、海防、西贡、西哈努克城、曼谷、新加坡、雅加达、苏腊巴亚、巨港、三宝垄、米里、马尼拉、东京、川崎、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千叶、鹿儿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在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主要港口有:悉尼、纽卡斯尔、布里斯班、霍巴特、奥克兰、惠灵顿、努美阿、苏瓦、帕果—帕果、帕皮提、火奴鲁鲁(檀香山);在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有:瓦尔帕来索、塔尔卡瓦诺、阿里卡、卡亚俄、瓜亚基尔、布韦那艾图拉、巴拿马城、巴尔博亚、曼萨尼略、马萨特兰;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有:洛杉矶、长滩、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波特兰、西雅图、温哥华等。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是被拉丁美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极洲包围的大洋。大西洋北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南以通过拉丁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与太平洋分界。大西洋总面积为9337万平方千米,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占海洋总面积的1/4,平均水深为3627米,波多黎各海沟最深,为8742米。由于大西洋底的海岭都被淹没在水面以下3000多米,所以突出洋面形成岛屿的山脊不多,大多数岛屿集中分布在东部加勒比海西北部海域。
大西洋的气温全年变化不大,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不到1℃,亚热带纬区约为5℃,在北纬和南纬60度地区为10℃,只在其西北部和极南部才超过25℃。大西洋的北部刮东北信风,南部刮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北纬40度~60度之间冬季多暴风,南半球的这一纬区则全年都有暴风活动。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经常出现飓风,由热带海洋中部吹向西印度群岛风力达到最大,然后吹往纽芬兰岛风力逐渐减小。大西洋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000~1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向西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000毫米。夏季在纽芬兰岛沿海,拉普拉塔河口附近、南纬40度~49度海域常有海雾;冬季在欧洲大西洋沿岸,特别是在泰晤士河口多海雾;非洲西南岸全年都有海雾。大西洋表面水温为16.9℃,比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低,但其赤道处海域的水温仍高达25℃~27℃。夏季南、北大西洋的浮冰可抵达南、北纬40度左右。大西洋的平均盐度为35.4‰,亚热带纬区最高,达37.3‰。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北部环流由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加纳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是北大西洋西部最强盛的暖流,由佛罗里达暖流和安的列斯暖流汇合而成,沿北美洲东海岸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在佛罗里达海峡中,其宽度达60~80千米,深达700米,每昼夜流速达150千米,水温24℃,其延续为北大西洋暖流。南部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组成。在南北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流向自西而东,流至几内亚湾为几内亚暖流。
大西洋的自然资源丰富,鱼类以鲱、鳕、黑线鳕、沙丁鱼、鲭最多,北海和纽芬兰岛沿海地区是大西洋的主要渔场,以产鳕和鲱著称。其他还有牡蛎、贻贝、螯虾、蟹类和各种藻类等。南极大陆附近还产有鲸和海豹,北海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大西洋航运发达,主要有欧洲和北美各国之间的北大西洋航线;欧、亚、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航线;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各国间的中大西洋航线;欧洲与南美洲大西洋沿岸各国间的南大西洋航线;由西欧沿非洲大西洋沿岸到南非开普敦的航线。大西洋底部有长达20多万千米的海底电缆。大西洋沿岸主要港口有:圣彼得堡、格但斯克、不来梅、哥本哈根、汉堡、威廉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勒阿弗尔、马赛、热那亚、贝鲁特、塞得港、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圣克鲁斯、蒙罗维亚、开普敦、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马拉开波、威廉斯塔德、圣多斯、克鲁斯港、休斯敦、新奥尔良、巴尔的摩、波士顿、波特兰、纽约等。
印度洋
印度洋为世界第三大洋,它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北临亚洲,东濒大洋洲,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相邻,面积为7491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897米。
印度洋的水域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过其北部和中部海区,夏季气温普遍较高,冬季只在南纬50度以南气温才降至零下,水面温度平均在20℃~26℃。在印度洋热带的沿海地区,多珊瑚礁和珊瑚岛。印度洋的海水盐度为世界最高,其中红海含盐量达到41‰左右,苏伊士湾甚至高达43‰;阿拉伯海的盐度也达36‰;孟加拉湾的盐度低些,为30‰~34‰。印度洋北部是全球季风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南半球西风带中的南纬40度~60度之间和阿拉伯海的西部常有暴风,在热带纬区有飓风。印度洋降水最丰富的地带是赤道纬区、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的东部沿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阿拉伯海西岸地区降水最少,仅有100毫米左右;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印度洋因受亚洲南部季风的影响,其赤道以北洋流的流向,随着季风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称为“季风洋流”。在冬季刮东北风时,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往西流动;在夏季刮西南风时,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往东流动。地处南半球的印度洋,其洋流状况大致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同,由南赤道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等组成一个独立的逆时针环流系统。印度洋的海上浮冰界限,8~9月间到达最北界,在南纬55度左右;2~3月间退回到南纬65度~68度的最南线。南极冰山一般可以漂到南纬40度,而在印度洋的西部地区,有时也能漂到南纬35度。
印度洋的动物和植物资源与太平洋西部相似。海水的上层浮游生物特别丰富,盛产飞鱼、金鲭、金枪鱼、马鲛鱼、鲨鱼、鲸、海豹、企鹅等。在棘皮动物中,多海胆、海参、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动物儒艮是印度洋的特产。植物多藻类,东部海岸至印度河口和西部的非洲沿海多种类繁多的红树林。
印度洋北部的非洲、亚洲和大洋洲沿岸,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海湾和内海,由东往西较大的有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安达曼海、萨武海、帝汶海和澳大利亚湾等。另外,印度洋的北部还有许多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印度洋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重要航运交通要道。向东穿越马六甲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能通达大西洋;往西北经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可进入地中海并通往欧洲。印度洋北部的许多国家盛产石油,因此它又是石油运输的重要通道。印度洋沿岸港口终年不冻,四季通航。主要海港有仰光、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卡拉奇、吉大港、科伦坡、亚丁、阿巴丹、巴士拉、米纳艾哈迈迪、科威特、腊斯塔努腊、苏伊士、德班、洛伦索—马贵斯、贝拉、达累斯萨拉姆、蒙巴萨、塔马塔夫、弗里曼特尔等。
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的大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抱,面积只有131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00米。在亚洲和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往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冰岛与英国之间)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沟通。
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挪威、冰岛、格陵兰岛(丹)、加拿大和美国。北冰洋的寒季由11月至次年的4月,长达6个月,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零下20℃~40℃。七、八两月是暖季,平均气温也多在8℃以下。北冰洋的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左右。暖季北冰洋的北欧海区多海雾,有些地区每天都有雾,有时持续数昼夜。由于寒季格陵兰、亚洲北部和北美地区上空经常出现高气压,使北冰洋海域常有猛烈的暴风。北冰洋海域从水面到水深100~250米的水温,约为-1℃~1.7℃,盐度为30‰~32‰;在沿岸地带水温全年变化很大,范围为-1.5℃~8℃,盐度不到25‰。北冰洋北欧海区的水面温度,全年在2℃~12℃,盐度在35‰左右。北冰洋的洋流系统是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和北角暖流、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北冰洋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寒冷的海洋,差不多有2/3的海域,常年被2~4米的厚冰覆盖着,其中北极点附近冰层厚达30多米。海水温度大部分时间在0℃以下,只在夏季靠近大陆的水域,温度才能升至0℃以上,并在沿岸形成不宽的融水带。但是在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北冰洋内还是有几个几乎全年不冻的内海和港口,如巴伦支海南岸的摩尔曼斯克。北冰洋中的岛屿很多,数量仅次于太平洋,总面积有400多万平方千米,主要有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维多利亚岛等。北极地区由于严寒居民很少,主要生活着因纽特人,他们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在北极点附近每年都有半年左右(10月至次年3月)的无昼黑夜,此间北极上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
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磷酸盐、泥炭、金、有色金属等。海洋中产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巴伦支海和挪威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北极苔原上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以及驯鹿、极犬等。北冰洋海域由于冰的阻隔,航运不发达,但也有长达9500千米的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线和由摩尔曼斯克直达雷克稚未克、伦敦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海运航线,重要海港有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
地中海
地中海,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着。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面积约为251.2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之间突尼斯海峡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处5092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地中海有记录的最深点是希腊南面的爱奥尼亚海盆,为海平面下5121米。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接,东部通过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西端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沟通,最窄处仅13千米。航道相对较浅。东北部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东南部经19世纪时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地中海曾被认为是以前环绕东半球的特提斯海的残留部分。现在知道它是在结构上较为年轻的盆地。其大陆棚相对较浅。最宽的大陆棚位于突尼斯东海岸加贝斯湾,长275千米。亚得里亚海海床的大部分亦为大陆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构成的沉积物,以下为蓝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隆河、波河和尼罗河构成了地中海中仅有的几个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其海水循环的最稳定组成部分为沿北非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注入的海流。整个地中海海盆构造活跃,常有地震发生。是世界上强地震带之一。这里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世界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即分布在本区。
西地中海中有3个由海岭隔开的主要海盆。由西向东分别为:阿尔沃兰海盆、阿尔及利亚海盆和第勒尼安海盆。地中海东部为爱奥尼亚海盆(其西北为亚得里亚海)和勒旺海盆(其西北为爱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岛屿有马略卡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海域中的南欧三大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岛屿,将地中海分成若干个小海区:利古利亚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到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之间,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于海水温差的作用和与大西洋海水所含盐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发生有规律的交换。含盐分较低的大西洋海水,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流入地中海,增补被蒸发去的水源,含盐分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从直布罗陀海峡下层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环流,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3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比较平静,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个大陆的交通要道,这样的条件,使地中海从古代开始海上贸易就很繁盛,还曾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更替起过重要作用,成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的摇篮。现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点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红海
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红海由埃及苏伊士向东南延伸到曼德海峡,长约2100千米。曼德海峡连接亚丁湾,然后通往阿拉伯海。红海最宽处为306千米。西岸的埃及、苏丹、衣索比亚和东岸的沙特阿拉伯、也门隔海相对。在北端,红海分成两部分:西北部为水浅的苏伊士湾,东北部为亚喀巴湾,水深达1676米。
苏伊士运河连接苏伊士湾和北面的地中海,使红海成为欧洲、亚洲间的交通航道。北纬25度~16度,红海的中央部分的海底地形十分崎岖,这里的主要海槽复杂多变,海岸线参差不一,整个红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红海受东西两侧热带沙漠夹峙,常年空气闷热。尘埃弥漫,明朗的天气较少。降水量少,蒸发量却很高,盐度为4.1%,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海域。8月表层水温平均27℃~32℃。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地区因红色海藻生长茂盛而呈红棕色,红海一称即源于此。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海底为含有铁、锌、铜、铅,银、金的软泥。自古为交通要道,但因沿岸多岩岛与珊瑚礁,曼德海峡狭窄且多风暴,故航行不便。重要港口有苏伊士、埃拉特、亚喀巴、苏丹港、吉达、马萨瓦、荷台达和阿萨布。
红海两岸陡峭壁立,岸滨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较少。北纬16度以南,因珊瑚礁海岸的大面积增长,使可以通航的航道十分狭窄,某些港口设施受到阻碍。在曼德海峡,要靠爆破和挖泥两种方式来打开航道。红海地区发现有5种主要类型的矿藏资源:石油沉积、蒸发沉积物(由于升华沉淀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如岩盐、钾盐、石膏、白云岩)、硫磺、磷酸盐及重金属沉积物,均在主要深海槽底部的淤泥中。
红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实际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按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扩张。
红海的水下两侧有宽阔的大陆架,海底像一个大的“刻槽”,深深地嵌进两侧的大陆架之中。在主海槽槽底的中部又裂开为一个更深的轴海槽。这样,红海的卫星图片海底就形成了“槽中有槽”的海底地貌形态,而且槽底非常崎岖不平。在轴海槽中有着无数的裂谷、缝隙、管道和坑穴。它相当狭窄,最宽处约为24千米,一般仅有几千米宽。但是,它的深度很大,最深处达3050米。轴海槽和主海槽差不多和红海一样长,但在红海北端的西奈半岛附近,它们又分叉成为苏伊士湾和喀巴湾,槽中有槽的地貌形态就不那么明显了。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红海,后来在今天非洲和阿拉伯两个大陆隆起部分轴部的岩石基底,发生了地壳张裂。当时有一部分海水乘机进入,使裂缝处成为一个封闭的浅海。在大陆裂谷形成的同时,海底发生扩张,熔岩上涌到地表,不断产生新的海洋地壳,古老的大陆岩石基底则被逐渐推向两侧。后来,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这里的海水又慢慢地干涸了,巨厚的蒸发岩被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红海的主海槽。
到了距今约300万年时,红海的沉积环境突然发生改变,海水再次进入红海。红海海底沿主海槽轴部裂开,形成轴海槽,并沿着轴海槽发生缓慢的海底扩张。根据红海底最年轻的海洋地壳带推算,这一时期红海海底的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1厘米左右。由于红海不断扩张,它东西两侧的非洲和阿拉伯大陆也在缓慢分离。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低、海水最淡的海,它位于欧洲大陆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之间,由北纬54度向东一直延伸到北极圈以内,长1600千米,平均宽度190千米,面积4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6米。波罗的海海水含盐量只有7‰~8‰,各海湾的含盐量更低,仅2‰左右,完全不经处理就能直接饮用。波罗的海含盐量如此之低的原因,首先因其年龄小,形成时间不长,水质本来就好,含盐量不高;二是它位于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弱,海水浓缩较慢;三是海域受西风带的影响,天然降水较多,可以补充淡化海水;四是其四周有为数众多的河流流入,大量淡水源源不断地补充;五是其与大西洋的通道又窄又浅,不利于海和洋间的水分交换,较咸的大西洋水很少进入。波罗的海的海水既浅又淡,在寒冷的冬季极易结冰,特别是东部和北部海域,每年都有较长时间的冰封期,不利航运。
马尾藻海
马尾藻海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边缘和海岸的海。马尾藻海既不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也不与大陆毗连,完全是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洋中之海”,周围都是广阔的洋面。马尾藻海位于大西洋的中部海域,大致位于北纬20度~35度和西经30度~75度,面积很大,有数百万平方千米,是由墨西哥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围绕而成。其之所以称之为马尾藻海,是因为它的海面上遍布一种无根的水草——马尾藻,身临其境放眼远望似一片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在海风和洋流的带动下,漂浮的密集马尾藻又像一幅向远处伸展的巨大橄榄绿地毯。此外,马尾藻海海域是一块终年无风区,在过去靠风力航行的年代,船舶一旦误入,十有八九被围困而亡,因而一向被视为恐怖的“魔海”。由于马尾藻海远离江河入海口,完全不受大陆的影响,因此浮游生物极少,海水碧青湛蓝,透明度高达66.5米,个别海域甚至可到72米,也是世界上透明度最大的海。
黑海
黑海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内海。因水色深暗、多风暴而得名。黑海向西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与地中海相通,向北经刻赤海峡与亚速海相连。黑海形似椭圆形。东西最长1150千米,南北最宽611千米,中部最窄263千米,面积42.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3400千米。平均水深1315米,最大水深2210米。
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在古新世末期小亚细亚半岛发生构造隆起时黑海与地中海开始分开,并逐渐与外海隔离形成内海。随着地壳运动和历次冰期变化,黑海与地中海间经历了多次隔绝和连接的过程,与地中海的相连状态是在6000~8000年前的末次冰期结束后,冰川融化而形成的。黑海大陆架一般2.5~15千米,只西北部较宽达200千米以上。少岛屿、海湾。海底地形从四周向中部倾斜。中部是深海盘,水深2000米以上,约占总面积的1/3。
黑海冬季盛行偏北大风,凛冽的极地冷空气不断袭来,在黑海、尤其西北部海区掀起汹涛巨浪,景象十分壮观,成为黑海的一大特景。强冷空气还沿某些山口隘道急速下泻,风速可达20~40米/秒,形成少有的强风,称布拉风。
黑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同时汇集了欧洲一些较大河流的径流量,年平均入海水量达355立方千米(其中多瑙河占60%),这些淡水量总和远多于海面蒸发量,淡化了表层海水的含盐量,使平均盐度只有12‰~22‰。表层盐度较小,在上下水层间形成密度飞跃层,严重阻止了上下水层的交换,使深层海水严重缺氧。据观测,在220米以下水层中已无氧存在。在缺氧和有机质存在的情况下,经过特种细菌的作用,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分解而形成硫化氢等,而硫化氢对鱼类有毒害,因而黑海除边缘浅海区和海水上层有一些海生动植物外,深海区和海底几乎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同时硫化氢呈黑色,致使深层海水呈现黑色。黑海淡水的收入量大于海水的蒸发量,使黑海海面高于地中海海面,盐度较小的黑海海水便从海峡表层流向地中海,地中海中盐度较大的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由于海峡较浅,阻碍了流入黑海的水量,使流入黑海的水量小于从黑海流出的水量,维持着黑海水量的动态平衡。
南海
南海是我国大陆濒临的最大外海,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是东海、黄海、渤海三海面积总和的3倍,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5559米。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其南部是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为中南半岛,东部是菲律宾群岛。东北部经台湾海峡和东海与太平洋相通,东部通过巴士海峡与苏禄海相连,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爪哇海、安达曼海和印度洋相通。南海岛屿众多,但除海南岛、黄岩岛和西沙群岛中的石岛外,多为珊瑚岛和珊瑚礁。南海由于地处热带和大部分地区较少受大陆影响,海水清澈湛蓝,透明度较大,分布有很多珊瑚岛和珊瑚礁,总称为南海诸岛。南海诸岛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黄岩岛。东沙群岛水产资源丰富;西沙群岛是海鸟的世界,鸟粪资源丰富,是优质肥料;中沙群岛是大量未露出水面的珊瑚礁;南沙群岛的面积最大,岛屿数量最多,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是我国领土最南端。流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我国的珠江、韩江,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南海盛行季风漂流,夏季西南季风期为东北向漂流,冬季东北季风期为西南向漂流。南海的水温终年都很高,夏季北部海域为28℃,南部海域可达30℃;冬季除粤东海域较低,为15℃外,其他大部分海域仍达24℃~26.5℃。南海的含盐量平均为34‰,近岸区因受大陆的影响含盐量较低,并且变化较大;外海区含盐量全年都较高,变化也小。南海主要经济鱼类有蛇鲻、鲱鲤、红笛鲷和中国鱿鱼,深海区有旗鱼、鲔鱼和鲸鱼,西沙和南沙群岛盛产海参和海龟等。南海北部的北部湾、莺歌海、珠江口等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远景甚好,正在勘探中。
东海
东海又称东中国海,是我国大陆濒临的第二大海,它西接中国大陆,北连黄海,东北以韩国济州岛经日本五岛列岛至长崎半岛南端的连线为界,穿过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面由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和中国的台湾岛把其与太平洋隔开,南经台湾海峡的南界与南海相通。东海海域面积为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冲绳海槽最深为2719米。流入东海的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等,其中长江的入海径流量最大,是东海西部沿岸低盐水存在的主要原因。东海海域岛屿众多,主要有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其中的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东海由于有大量的大陆河水进入,近岸水体为含盐量低的低盐水,外海的水体则是由黑潮及其分支构成的高盐水。冬季近岸水体的盐度在31‰以下,黑潮水域高达34.7‰;夏季长江口处近岸水域的海水的含盐量可低到5‰~10‰,含盐量的年变幅高达25‰。东海由于受黑潮和台湾暖流的影响,夏季西部我国近岸海域的水温为27℃~29℃;冬季西部海域水温低于10℃,而东部海域的水温约为20℃。东海的主要经济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乌贼、鳓鱼、鲳鱼、鳗鱼、鲨鱼、鲐鱼、鲷鱼、海蟹、鱿鱼、马面纯等,西部近海的舟山渔场、渔山渔场、温台渔场和闽东渔场,都是著名的渔场,钓鱼岛等岛屿附近也有不错的渔场。东海凹陷带油气资源蕴藏丰富,远景看好。另外,东海我国沿海一带潮汐动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渤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3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于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我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西岸的长芦盐场最著名。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长兴岛、西中岛、菊花岛等。
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3种类型。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沙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为基岩海岸。
渤海沿岸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40条,其中莱州湾沿岸19条,渤海湾沿岸16条,辽东湾沿岸15条,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湾生态系统。入海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堆积于3个海湾,在湾顶处形成宽广的辽河口三角洲湿地、黄河口三角洲湿地、海河口三角洲湿地,年造陆达2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