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白山探奇
长白山为圣武发祥之地,山灵宜加封号,下内阁礼部议,封为长白山之神。
这是1677年清朝康熙大帝颁发的一道圣旨,圣旨敕封长白山为龙脉宝山,严禁百姓进山狩猎采伐。那么,圣武为何许人?为什么大清朝廷要颁布这样一道严厉的封山禁令,兴师动众地把方圆几千里的长白山封闭起来?白山,这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又是怎样在这片皇家禁土上建立起来的呢?
康熙大帝圣旨封山
清晨,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又开始了新的一天,这是个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和很多城市一样,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根本看不到城市的踪影,只有长白山的苍茫林海,一望无边。
长白山是个巨大的山系,方圆8000平方公里。它是千百万年来由无数次火山喷发形成的大山。这里,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被冰雪覆盖,只有短暂的夏季冰雪退去,才能见到堆满灰白色火山渣的山峰。由于四季皆白,因而得名“长白山”。在主峰之上,有一处著名的火山湖,就是长白山天池。登主峰有四条线路,东坡在朝鲜,北坡在吉林延边,南坡和西坡都在白山市境内。
400年前,清政府曾经对东北实行了特殊的封禁政策,究其原因是为了保护满清民族的发祥地。传说满族先祖诞生在长白山:远古时代,一位仙女落入凡尘,在长白山吞吃朱果而生下了一个男孩,仙女给她的孩子起名为布库里雍顺,这就是清朝的始祖。清朝入主中原得到天下以后,便把自己的祖先封为“圣武”,长白山也变成了清王朝的禁土。
这个“仙女吞朱果得子”的传说弥漫着天生圣人、君权神授的色彩,与历朝历代皇帝自命“天子”的心理极为吻合。于是,长白山被戴上了一顶金光灿灿的桂冠,光环之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变得神圣起来。
为了考察祖宗发祥的龙脉宝山,从1677年开始,大清朝廷先后13次派官员前往长白山。然而,每一次大张旗鼓的踏查,结果却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的踏查大员一进林海就迷失方向;有的遇到虎狼袭击,吓得魂飞魄散;更有的历尽艰辛登上了山顶,见有浓雾涌来,便以为是祖宗神灵怪罪,连忙磕头跪拜、转身下山。因而,一次次踏查只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以至于二百多年过去了,长白山一直像一个无法触摸的精灵,隐藏在一片迷雾之中。
迷雾之下的长白山景致与中原一带的名山大大不同。这里少有摩崖石刻、人文古迹,一切都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那么,这座被清朝历代皇帝视为命根龙脉的宝山,到底有没有文明的遗踪可寻呢?
在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的《大荒北经》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就是战国时长白山的称谓,即“不咸山”。
另有记载说孔子周游列国走到陈国时,陈湣公的院子里掉落了一只带箭的大鹰叫隼(即海东青),但是谁都不认识这是什么鹰,什么箭。于是陈湣公急忙把这只带箭的鹰送给孔子鉴别。孔子将鹰拿在手中一看,便说:这是来自遥远北方肃慎国的楛矢石弩啊!
楛矢石弩是生活在长白山的古老部族肃慎氏特制的弓箭,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就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它正是长白山先民与中原建立文化联系的见证。近些年来,白山市的一些农民在上山种地时,还常常挖出骨针、石斧、石刀等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说明在更遥远的年代,长白山已有人类文明的光辉。不仅如此,在清朝之前,长白山还曾孕育过另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大金王朝。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长白山。他们在长白山下繁衍生息,并从这里异军突起,两度建立王朝,曾使整个中华大地都为之震撼。然而,这座有过如此辉煌历史的大山,多年来却始终远离喧嚣,深藏不露,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刘建封踏查长白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一位年轻的清政府官员从临江启程来到长白山脚下,透过望远镜,仔细遥望着对面的群山。他叫刘建封,是奉朝廷圣命而来,准备再次踏查这座神秘的圣灵之山。
与以往那些“足不跻长白之巅,目不览江流之派”的查巡者不同,刘建封勤奋刻苦、生性执着,“十日登山九日雨,踏残靰鞡两三双”,这是他记录下的在山中的亲身经历。为了拨开封锁长白山千年的迷雾,整个夏季的四个多月时间,他都风餐露宿在长白山中。
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有很多幽深狭窄、裂隙般的暗河。有一次,刘建封不幸掉进一条十几米深的暗河中,当场摔得昏死过去。他醒来之后,掐掐自己,觉得疼痛,才知道自己还没有死,于是大难不死之际又写下两句诗:“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可见刘建封长白山之行是何等艰辛!
历经种种磨难,在一个多月后,刘建封终于登上了长白山山顶,他惊喜地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天池和环绕天池的16座山峰。在这么高的山巅之上,竟然悬挂着如此广大的高山湖泊,这个神奇的景象令他深深迷醉。随即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山纪咏》,开头两句便是“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如今我命名。”
在长白山,刘建封对原来不知名的二百四十余个山岗一一考证,赋予了正式称谓,测量、命名了天池十六峰,并考查了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条大江的源头,撰写下十万多字的《长白山江冈志略》。这次踏查,改写了长白山神秘不可知的历史,为后人认识和研究这座大山留下了珍贵史料。但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刘建封成功踏查了这座龙脉宝山之后不久,大清王朝即宣告灭亡,刘建封与长白山的这段深厚因缘也逐渐被人淡忘。直到20世纪后期,学者们才从尘封的书籍中重新查找出这段历史,成为研究长白山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现代刘建封”命名大峡谷
刘建封在他的著作中,把长白山描绘成一个遍布奇谜、充满神话色彩的神秘世界,他在书中的描述强烈吸引了后世许多喜好登山探奇的人们,白山市学者袁义就是一个典型的长白山迷,对长白山的一往情深,使他在当地获得了一个有趣的外号,叫做“现代刘建封”。
最初引起袁义兴趣的是刘建封对山中奇禽异兽的描述,在刘建封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山产四翼鸟,头圆尾细,前两翼长,后两翼短,淡黄色,形同蛱蝶,声似黄鹂。”
根据刘建封的记述,袁义请画家们绘出了四翼鸟以及身宽过丈的横宽兽、跳跃行走的三足兽、神秘莫测的天池怪兽的形象。长白山中到底有没有这些奇禽异兽?它们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珍奇动物?这是袁义每次上山都想破解的谜题,到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探秘,成为生活中最令他痴迷和兴奋的事情。在山里,常常会有一些令他惊喜的发现。
一天,在密林深处,一棵大树突然引起了袁义的注意。这是一棵粗壮的老树,要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抱过来,估计已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树高二十多米,树的中心有一个空洞,里面可以容纳两人藏身,它会不会是某种野兽的栖身地呢?
袁义围绕大树,仔细观察。这些老树一定见证过长白山的许多秘密,或许,它们身上就栖息过四翼鸟,旁边就跳跃过三足兽?但这些痕迹如今都已湮没在岁月中,踪迹难寻了。
最后,袁义根据洞里的爪痕推测,这应该是个熊洞——每年冬季大雪封山,长白山黑熊就躲进这样的树洞里,度过漫漫长冬。
虽然没有找到期望中的四翼鸟、三足兽等奇禽异兽,但在寻找中,袁义对长白山逐渐有了新的了解。据统计,长白山有野生动植物四千多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征保存极其完好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是熊的乐园,更是各种生物的天堂。渐渐地,袁义从最初为了猎奇而闯荡山林到最终为长白山的自然之美所深深吸引。
1985年,一场灾难降临长白山,飓风席卷了西坡的原始森林,一棵棵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灾后,林场工人清理倒树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过去隐藏在密林中的大峡谷。一听到这个消息,任白山市抚松县旅游局局长的袁义立即叫上几个朋友赶到现场。
一行人驱车前往长白山,停车之后又走了十五六华里,来到峡谷边。袁义向谷底望去,一条深切一百多米、长八十多公里、蜿蜒曲折的大峡谷展现在眼前,谷底江水奔流,两岸怪石林立,火山熔岩整齐排列,异常壮观威武。
第一次面对如此奇绝的美景,袁义兴奋得无法自已,双手颤抖着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一瓶二锅头,几口就喝光了。乘着酒兴,袁义把这条大峡谷命名为——锦江大峡谷!
就这样,沉睡了千万年的峡谷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大峡谷也慢慢恢复了生机,成为长白山最受欢迎的景观,也让有幸为它命名的长白山人袁义备感自豪。当年,清王朝出于自身的考虑,把长白山封禁了二百多年,无意中为人类留下了这样一座珍贵的宝藏。这部巨大的天书,袁义永远也读不够。他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不行了,我就想呢,我坐车去,我自己走上去,或者别人把我抬上去,我就坐在山巅之上,我就化成冰、化成雪、化成水,融化在长白山当中,我就是这么想的。”
当人们登上他们神往已久的长白山主峰,第一眼看到天池的时候,都会像刘建封当年一样被深深震撼。这个高悬在两千多米山巅之上的湖泊,四周被十六座耸峙的山峰环绕着,这些山峰色彩灰白泛青,显得大气而冷峻,而湖水纤尘不染、深不可测。到这里,生命似乎都凝固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令人敬畏。就像一位作家说的:“我来这里时还是无神论者,离开时却变成虔诚的信徒了。”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在一瞬间油然而生的,并将终生刻骨铭心。
至今,袁义每次面对长白神山时都会发出情不自禁的吼声,像是要呼唤沉默的大山,与他做一番心灵的对话。长白山的亘古长存、博大沉寂,有一种大哲大思、超然忘我的力量。游罢众山到此来,始知大美在长白,只有在此时此刻,人们才会感悟到袁义为什么会对长白山怀有那般的深情。
闯关东人的家园
在领略了长白山是怎样一座神奇的大山之后,白山这座城市是如何在皇家禁土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困扰了我们多时的问题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据说当年康熙下令封禁长白山,除了想守住龙兴之地祖脉的原因之外,还另有用意。
康熙封禁长白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因为东北资源丰富,长白山上盛产人参、鹿茸、木耳、蘑菇、榛子等,江里则盛产黄鱼、鲟鱼,这些都是中国名贵的物产。过去流传着“东北三件宝”的说法:“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长白山盛产的人参正是三宝之首。
不知是不是火山灰这种特殊肥料的作用,长白山人参的药效非常奇特,它不仅能延年益寿,甚至还能起死回生、逆转阴阳,把人从生死边缘挽救回来,因而成为长白山的又一个传奇。
为了独占长白山人参等奇珍异宝,大清朝廷颁发了严厉的封山禁令。然而封禁之始,“闯关破禁”却也相伴而生,特别是到了清朝末期,山东一带灾荒严重,百姓无以为生,此时,长白山这个“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富饶之地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人们被迫铤而走险,闯关东来到长白山,悄悄进山狩猎、采参,把这里的茫茫林海当作新的归宿和乐土。
当地人将上山挖参的古老行业叫做“放山”。在长白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伙计,在一次单独放山的时候,意外挖到了一只罕见的巨大人参。面对如此硕大的人参,年轻的伙计根本无法给它定价,更不知如何处理。思索再三,他将这只山参小心翼翼地带到了营口,并将它带进了一家山货庄。庄主原本看不起这位年轻人,对他疏忽怠慢,但当庄主看到伙计包裹中的这支山参时,却两眼放光,立刻将伙计奉为上宾。庄主对山参爱不释手,问伙计愿以多少价钱出让,可这一问却难住了伙计,他就是不知如何估价才将山参带出长白山的。庄主不住催问,伙计却只是在一旁抓耳挠腮,情急之下伙计忽然掏出烟袋蹲下抽烟。这下可把庄主吓了一跳:“哎呀,这是一‘吨’呀!”老板对伙计说:“行了,行了,你快起来吧,够了,够了。”第二天,庄主就亲自为伙计准备了一辆装满银两的马车,送他返回长白山。
现在,放山人在进山之前还会向长白山神祈祷:“山神老把头,给我们指指道,领着我们拿大棒槌,我们发财以后抬整猪上山来祭奠你,给你挂红。”长白山的丰厚赐予,使人们很快就迷恋上这块土地。他们在民歌中深情诉说着:“八月里来野花鲜,情郎采参进深山。挖的人参扛不动,换回一筐白银钱。”
就这样,挖参的、伐木的、渔猎的、采药的,一批又一批人扶老携幼举家来到长白山,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逐渐出现了村镇,原本作为清朝万世立国根基的皇家禁地,终于成了平民百姓生息繁衍的美好家园。
如今,进入长白山的人们只需驱车行驶在山间公路上就可以轻松抵达目的地,当年踏查者们艰难跋涉许多天才能走完的路途,现在只用几个小时就被甩在身后,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不禁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白山市95%的人口祖籍都是山东,尽管许多人至今还保留有一些山东口音,但他们已无法确知先人来自山东的哪里了。当年采参人、伐木放排人的后代依然生活在这座大山里,但与祖辈们不同的是,过去那种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已完全改变,许多像袁义一样热爱长白山的白山人正以新的理念呵护大山,营造家园。白山人现在注重的是如何保护好长白山的生态环境,因为长白山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属于白山人民,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白山人更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长白山的自然生态保护好。
长白山“藏天然之秘,蕴蓄万古之灵奇”,自古至今,它对人类的养育和庇护从未中断,在人们心中,它是一座永远的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