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公冶长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辜译】
孔子评价一位学生(公冶长①)说:“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男人。没错,他曾经进过监狱,但这不是因为他犯过罪。”于是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评价另一位学生(南容②)说:“当一个国家政府运行有序、社会公平公正的时候,他不会被埋没。但是当一个国家政府秩序混乱、社会不公的时候,他会免遭迫害。”孔子因此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注释
①公冶长(前519-前470),公冶氏,名长,字子长、子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二十。博通书礼,终生治学不仕禄。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将女儿嫁给他。
②南容,即南宫适,姓南宫,名适,一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赞他是“君子”、“尚德”之人,把侄女嫁给他。
5-2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辜译】
然后,孔子又评价另一位学生(子贱①)说:“他真是个聪明而品德高尚的人啊!倘若鲁国没有聪明高尚的人,那么人们又怎么能学到他所具有的美德呢?”
注释
①子贱,姓宓,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期鲁国人。有才智,仁爱,孔子赞其为君子。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5-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辜译】
另一位学生(子贡)听到上述评论后,问孔子:“我呢?您怎么评价我?”“你呀,”孔子说,“就好比一件艺术品。”“什么艺术品?”子贡问。“一件镶满珠宝的雍容华贵的艺术品。”孔子回答。
5-4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辜译】
有人评价孔子的一位学生(冉雍①)说:“他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才思不够敏捷。”
当孔子听到这样的评价时,说道:“才思敏捷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总是随时想和别人唇枪舌剑,往往只能到处树敌。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我也没有发现才思敏捷有什么好处。”
注释
①冉雍(前522-?),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鲁国人。与兄冉耕(伯牛)、弟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孔子称其“可使南面”。
5-5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辜译】
有一次,孔子想让他的一位学生(漆雕开①)去做官。“不行。”这个学生回答,“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因此,孔子就举荐了他。
注释
①漆雕开(前540-?),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春秋时鲁国人。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为人谦和而有自尊,博览群书,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5-6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现在的中国政府混乱无序,司法不公正。我打算乘一艘小船漂洋过海,去别的国家寻找秩序和公平。如果我要带一个人去,我会选择仲由*。”于是伸手指向其中一位学生(仲由)。听到孔子的话后,被点名提到的学生非常兴奋,说愿意一同前往。“我的朋友,”孔子随后对他说,“你的确比我更勇敢,但是你勇猛有余,判断不足。”
(*仲由就好比孔子的圣彼得:一个勇敢、侠义而又鲁莽的人。他的名字叫仲由,字子路。我们在书中对他做了例外处理,和在第二章第九节提到的颜回一样。)
5-7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辜译】
孔子故国的贵族中很有权势的一个成员(孟武伯)问孔子,上面提到的学生仲由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不好说,”孔子回答。但对方不断逼问,孔子说:“在一个实力一流的国家,他可以受命管理军队。但我不好说他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然后,孟武伯针对另一位学生(冉有)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在大城镇的政府或在小诸侯国的事务方面,他可以做个行政长官。但我不好说他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孟武伯继续针对另一位学生(公西赤①)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在正式的宫廷宴会上,他可以负责接待宾客。但我不好说他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注释
①公西赤(前509-?),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而著称,善交际。
5-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①
【辜译】
孔子曾问他的一位学生(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有才华?”
这位学生回答:“我怎么敢拿自己和他做比较呢?他学了一样东西,立刻能将它应用到各个方面;而我学了一样东西后,只能顺着它的含义,将它应用到一两个特定的场合。”
注释
①最后一句“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说的,你是不如他。”这最后一句辜鸿铭没有翻译。
5-9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宰予)在大白天的最好时光蒙头大睡,孔子评价这件事说:“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出什么东西来,垃圾建造的墙壁抹不上泥。这种情况下,指责他又有什么用呢?”
然后,孔子接着说:“以前,当我想要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我听他一席话,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他今后能做什么。但是现在,当我想要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我必须在听他说话的同时,看他今后能做什么。或许,正是这个年轻人改变了我评判人的方法。”
5-10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性格坚强的人。”有人回答:“有啊,比如某某人(申枨①)就是坚强的人。”“不,”孔子回答,“他是个激情强烈的人,但他不是性格坚强的人。”
注释
①申枨,姓申名枨,字周。春秋时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精通六艺。
5-11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辜译】
一位学生(子贡)对孔子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愿意将它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回答:“赐啊,你还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
5-12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说:“你可以经常听到老师谈论艺术和文学方面的话题,但你从来听不到他谈论玄学或神学方面的话题。”
5-1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辜译】
当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在学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无法付诸实践的时候,他暂时不会学习新的知识。
5-1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辜译】
谈到当时一位知名人物(孔文子①)时,有位学生(子贡)问孔子:“为什么他去世后,给他加上‘文’这样的荣誉称号呢?”
孔子回答:“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他会向比他懂得少的人请教,而且不感到羞耻。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去世以后,给他加上了‘文’的荣誉称号。”
注释
①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谥“文”。后人多称其孔文子。据《左传》和《四书集注》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太叔疾。但太叔疾却偷偷地把前妻的妹妹安置在犁地,还修了一座宫殿。孔文子得知后,欲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于是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再嫁给太叔疾之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作为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将女儿随意嫁人,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大惑不解,问孔子原因。孔子告诉他,这是因为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5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辜译】
孔子评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子产①,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科尔伯特②)说:“他在四个方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而且智慧超群的人:做事时显得热情诚挚;事奉国君时显得庄重严肃;满足百姓需求时显得慷慨大方;同老百姓打交道时能做到公平公正。”
注释
①子产(?-前522),姓姬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称其为公孙侨、郑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公元前543-522年执掌郑国国政。郑穆公之孙。与孔子同时,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
②让·科尔伯特(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法国政治家,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他担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创办法国科学院(1666年)。在科尔伯特的鼓励下,路易十四创建了巴黎天文台。
5-16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辜译】
孔子评价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晏子①,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威廉·坦普尔爵士②)说:“他知道如何观察朋友之间的真正关系。无论和一个人交往多长时间,他都始终保持同样不变的谨慎尊重。”
注释
①晏子(前578-前500),姓晏名婴,字仲,谥“平”。齐国贤大夫,辅政达五十余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子称赞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②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7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和外交家。曾促成奥兰治亲王和玛丽女王的婚姻。在他的仲裁下,英国与当时的荷兰、瑞典结成清教三国同盟,共同对抗法国。
5-17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辜译】
孔子评价当时一位性情古怪的人(臧文仲①)说:“这个人建了一座精心雕饰的祠堂,用来供奉他养的一只大龟。对于像他这样的人的智慧,有什么好说的呢?”
注释
①臧文仲(?-前617),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谓臧孙辰。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5-18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请孔子对当时一位公众人物(子文①)发表看法,说:“子文在做官期间,曾三次担任楚国宰相,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三次被免职后,他也从未表现出任何的沮丧。他每一次都格外谨慎,在离职的时候,总会给接替他职位的人阐释他管辖的政府部门所追求的政策方针。请问,您对他有什么看法?”
孔子回答:“他是一个做事尽职尽责的人。”学生问:“但是,他能称为道德高尚的人吗?”孔子回答:“我无法评判他是否称得上道德高尚的人。”
这位学生继续问孔子另一位公众人物(陈文子②),说:“当他的故国(齐国)的总理(崔杼③)杀死国君(齐庄公)时,尽管他(陈文子)在国内拥有巨额财产,但是他把所有东西都舍弃了,并离开了这个国家。当来到另一个国家时,他说:‘我看这里的人和我们国内的崔氏一样,都是杀父杀兄之人。’所以立刻离开了那个国家。然后他从一个国家去到另一个国家,发现情况跟之前一样。那么,您怎么看这个人呢?”
孔子回答:“他是一个纯洁高尚的人。”学生问:“但是,他可以称为道德高尚的人吗?”孔子回答:“我无法评判他是否称得上道德高尚的人。”
注释
①子文,芈姓,名谷於菟,字子文。春秋时期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做出了杰出贡献。
②陈文子,名须无。春秋时期陈国大夫。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后,他为表示和弑君之流决裂而逃出齐国。
③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自任右相。两年后,崔氏家族争权内讧,左相庆封攻灭崔氏,崔杼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崔杼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据史料记载,崔杼弑君后,齐国太史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不怕死吗?你还是把庄公写成暴病而亡吧。”但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即使我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崔杼无奈,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原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秉笔直书“崔杼弑君”的。
5-19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辜译】
据说当时一位公众人物(季文子①)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思考三次。孔子听到这样的评论后,说:“思考两次——这就够了。”
注释
①季文子(?-前568),即季孙行父。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春秋时鲁国正卿。为人谨小慎微,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开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正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
5-20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辜译】
孔子评论当时一位公众人物(宁武子①)说:“当国家政府秩序井然、司法公正公平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显示出他洞穿一切。但是,当国家政府秩序混乱、司法失去公正公平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愚笨无知。像他那样显得洞穿一切非常容易,但是要模仿他那样显得愚笨无知却没那么容易。”
注释
①宁武子,姬姓,宁氏,名俞,谥“武”,春秋时卫国大夫。
5-21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辜译】
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段日子(在陈国),有人听到他说:“我想该回去了!我想真的该回去了!我这些学生全都是志向高远且独立自主的人,而且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很有作为,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
5-22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辜译】
谈到古代两位在生活和品格方面均以纯洁至善而闻名的杰出人士*时,孔子说:“他们能原谅别人所犯的错误,所以他们很少抱怨社会。”
(*这两个人名叫伯夷、叔齐,是一个小侯国国君的儿子。他们两个都放弃了王位继承权,将王位让给年轻的弟弟,并离开了国家。当旧的帝国王朝更替时,他们拒绝吃新朝代的粮食,最终饿死在一座荒山脚下。
“虽然树木矮小,树根遭受伤害,却无法挪动大地,就像希腊的齐诺训练树木那样;不过当大地对树木造成伤害,甚至树木对大地造成伤害,那么树木就不会重燃对大地的爱;因为树木的需要远远超过了齐诺的需求,对此齐诺早就知晓。”
——卡莱尔①《旧衣新裁》)
注释
①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苏格兰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文坛怪杰。曾任教于爱丁堡大学。辜鸿铭的硕士学位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取得的。
5-23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辜译】
孔子评价当时的一个人(微生高①)说:“谁说他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呢?当有人求他给一些家用必需品(醋)的时候,他却跑到邻居家讨了点,然后当成他自己的送给了那个人。”
注释
①微生高,即尾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守信正直而著称,流传有“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5-24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辜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过分讨好别人,这些都是我的一个朋友(左丘明①)感到羞耻的事情,我也对这些做法感到羞耻;隐藏对别人的憎恨,反而和他交朋友,这也是我的朋友(左丘明)感到羞耻的,我对此也感到羞耻。”
注释
①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与孔子同时或稍长于孔子。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左传》《国语》的作者,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5-25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辜译】
有一次,孔子最喜欢的两个学生颜回和性格勇猛的仲由(子路)在一旁侍奉孔子,孔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两个人告诉我,你们的毕生志向是什么?”
勇猛的仲由回答:“如果我有一些车、马以及富丽奢华的衣裳,我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让他们把属于我的东西也看作是属于他们的东西。”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回答:“我希望能做到不自我吹嘘;不管为别人做过什么事,在评判自己的时候,都能谦虚谨慎。”
“那么,”勇猛的仲由随后对孔子说,“老师,我们也想听听您一生所追求的志向。”
“我的志向,”孔子回答,“就是可以让家里的老朋友安享晚年;以诚待人,让朋友们觉得足以信任;热爱并关怀家乡的年轻人。”
5-26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辜译】
有一次,有人听到孔子说:“唉!我至今还没看到有人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愿意在自己的良心面前责备自己。”
5-27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辜译】
孔子曾经说:“即使是在非常小的镇上,也肯定会有像我这样尽职尽责、诚实守信的人,只是他们没有像我一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