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分析与应用研究报告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1)全面推行、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缺乏实效等问题,课题组充分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经验,摒弃不足,立足当下,扎根课堂,以“利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基本路径研究”为目标展开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充分实践,主动质疑,请教专家,勤于反思,梳理并分析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其传统文化要素,厘清其形式与类别,并制定每一个资源“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教学参考用书的有力补充。课题组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指导意见形成教学案例与教学路径。通过研究,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与实践能力均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一、研究针对的问题、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针对的问题
适逢统编版教材在国内全面推行,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新教材编写要注意把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的诸多方面(2)。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古诗文129篇,总体占比30%左右,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缺乏实效。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基于教材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低年级,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忽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缺失传统文化资源的课堂教学路径
于漪老师指出:“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3)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因缺少文化底蕴而饱受诟病。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普遍缺少方法上的参考借鉴,因此,传统文化教学成果亟待大范围推广。
3.教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有待充实
如何应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是当前教学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业界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相关方面的培训也比较欠缺。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善。
(二)研究的目标
利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基本路径研究。
(三)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分析
梳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厘清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与类别,分析不同资源分类的内涵及教学目标。
2.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类型研究
在传统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传统文化要素、传统文化形式对这些资源进行类型研究,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路径,逐步构建这些资源的研究蓝图。
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路径提炼
依托实践,探索不同类别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完善,最终形成稳定的、可借鉴的教学路径。
4.利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涉及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各个年段、各类课型,还包括课题研究前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状态变化,进而验证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的价值。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内涵
细致分析传统文化,可从字面上分解为“传统”与“文化”两个层面来理解。
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曾论述:“传统,本来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按照字面理解,传统是指历久沿袭下来,具有某种特点的观念和做法,它体现在许多社会因素中,风俗、道德、制度以及文艺、教育、学术研究等等。”(4)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写道:“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5)基于此,本研究涉及的“传统”界定为:自古至新文化运动开启为止的中国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流传至今的,影响华夏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中,表述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所述的文化意指“文治教化。”而今天所说的“文化”与上述定义存在一定区别。当今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研究日益充盈,有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写道:“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6)美国文化学者A.L.克罗伯(A.L. 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nn)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文”的本意是各色交错的纹理,《礼记·乐记》有“无色成文而不乱”的表述。以这样一种本义为基础出现了后来的诸多引申含义。生成、造化是“化”的本义,《礼记·中庸》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表述。西汉以后,“文”“化”合并为独立词使用。一般来说,我们将文化简述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其中都隐含着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所以,文化可以狭义地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道德、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等内容。本课题所涉及的文化主要立足于文化的狭义理解展开论述。
综上所述,本课题所研究的传统文化特指李宗桂提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7)。
2)传统文化的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数次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教育部颁布了数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文件。本课题主要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明确传统文化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8):
第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对祖国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中。民族文化指华夏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认同指中华儿女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耻辱,深植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第二,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所谓社会关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品质。它主要体现在传统礼仪与中华美德中。传统礼仪指中国传统的礼节和仪式;中华美德指华夏民族大众所推崇的高尚道德行为。
第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所谓人格修养指个人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综合素质。它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与良好品质中。行为习惯指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良好品质指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长期践行的,包括人的素质、健康、智商、情商、逆商和知识、文化素养,最终沉淀形成的一种良好素养。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本课题旨在分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探究其对于语文教学实践的积极促进作用。本着这样的目的,基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组对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筛选、梳理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根据本国实际探索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日本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对待母语的态度,教育学生热爱日语;(9)新加坡在把双语教育作为三大基础教育政策之一的同时,在华裔中重视华语教育,包括语言基础、技能训练,并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在华文教材中反映华裔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华人的奋斗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使学生认识华裔文化,从而增强华裔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10)泰国教育界把能否欣赏和保护民族的艺术文化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来培养;英国十分强调对本国名著的阅读,通过学科教育体现英国传统文化内容;(11)法国强调对拉丁语的学习,他们在小学五年级开设拉丁语课,因为法语的前身是拉丁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对母语、传统语言的掌握;美国在高中开设“美国文化”课;等等。(12)
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值得学习。我们应认真分析我国深厚文化内涵的优势和对其运用上的不足,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借助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探索符合国情的、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语文学科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在引领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已有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来梳理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崔峦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指出语文教科书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化、古代文学作品、艺术与文化交流、历史名人故事、风景名胜和节日民俗等方面。(13)孟繁岩(14)、郑芳和陈玉秋(15)、金铭(16)、李墨(17)提出了各自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形成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学科各年级篇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描述一览表》。(18)除此之外,郑新丽(19)把七、八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为九大类。牛树林(20)则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类选文作了不同的分类,从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构成进行研究。吴素红(21)和张敏华(22)的研究,对教材传统文化要素的划分更为细致,前者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为例,主要研究古诗、四字词语、俗语名言等九个方面;后者以一年级教材为例,研究教材中的插图、选文、识字材料。这些研究都对本课题中传统文化资源类型的界定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2.关于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近几年各地区各学校都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教学和活动中去。教育界涌现出一批值得借鉴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本课题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块进行了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将大量优秀古诗词编排入册,旨在让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滋养润泽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课题组以“古诗词”为关键词,以“小学语文教学”和“统编教材”为包括项,在中国知网检索期刊、硕博论文,分析筛选后共得到相关文章20篇。研究者都是一线语文教师,他们普遍认为古诗词教学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从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索出优化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杨志宏(23)、罗勤勤(24)认为古诗教学要找准着力点:一是结合注释、图片、典故等资源理解诗意;二是要应用情境教学,通过抓住意境、反复诵读、再造古诗的情境和形象等手段,帮助小学生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梁燕(25)、李朝飞(26)两位老师分别以低段和中高段古诗词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学段的古诗词特点及教学要求,从实践中提炼、梳理、总结相应的教学方法。
2)关于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研究
寓言借助言简意赅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也收录了不少寓言故事。课题组以“寓言”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研究者多为一线语文教师和教育硕士,他们从寓言教学的现状入手,各自提出了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谭艳梅(27)认为在小学语文寓言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夏琳(28)认为寓言可以尝试整体感知理情节、研读文本解内涵、感悟明理揭寓意、关注表达品美点、联系生活促提升的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李俊(29)则提出,小学语文寓言和童话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表演、分析的方式带领学生领会寓言寓意,通过改编戏剧和激发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童话内涵。除此之外,更多一线教师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大多是按照“案例展示—分析优缺点—教学策略”三步来进行论述,有的则直接提出策略,再用案例来说明。
3)关于小学语文识字的课堂教学研究
汉字作为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题组以“识字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近十年的期刊及硕博论文,经过分析发现对于“识字教学”的研究总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再进一步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主题分析得知,在识字教学中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为“识字方法”“识字兴趣”以及“识字能力”的培养。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进行“识字教学”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基于传统文化研究识字教学很有必要。苏廷芳(30)认为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充分发挥识字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芳芳(31)主张识字教学要根据汉字意境美、韵律美、民俗美的特点,采取“望”而体境、“闻”而生欲、“问”而生爱、“切”而生根的教学策略。张慕玲(32)、左海电、曾雯(33)等人则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课文为例提出结合蒙学读物,将识字教学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的方法。除了结合传统文化提出教学策略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以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这些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识字教学提出了可供参详的方法,但至今为止还缺乏比较明晰的教学路径,多是宏观的教学原则。
4)关于小学语文神话与民间故事的课堂教学研究
神话和民间故事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因其独特的文体特点,深受儿童喜爱。课题组以“神话教学”或“民间故事”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期刊及硕博论文,经筛选得到与统编教材教学实践相关联的文章8篇。经研究分析发现这些文章多为一线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石春业(34)分析了神话类课文的主要特征,以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依据,提出“紧扣主题,体会神话文字的魅力”“激发想象,感受神话人物的形象”“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亲身感受”“课堂拓展,丰富神话知识的积累”等教学方法。王林慧(35)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教师往往采用千篇一律的课文式教法,未能发掘出神话和民间故事文本的教学价值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实验如雨后春笋,对统编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透过这繁荣发展的表象,课题组发现,现有的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少了一些章法,忽视了不同年段的儿童对传统文化不同的感知力。小学低年级教学时应主要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带着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已有的研究多从个例的角度出发,一管难窥全豹,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着重思考的空间。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思想,以上海市级攻关计划成员、区级学科骨干团队以及攻关计划实验学校三个团队为依托,分析五·四学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与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展课题应用研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1(一)分析教材资源,指明研究方向
1.展开文献梳理,分析教材资源
研究初期,课题组在认真研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发表的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数条关于传统文化的文件后,潜心钻研教材,根据传统文化的定义,梳理了五·四学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共梳理出271篇传统文化资源的文章。
2.深入文献分析,厘清形式和类别
对梳理出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后,课题组进一步明晰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和类别,将传统文化资源分为三大形式十一种类别。三大形式分别是文学类、文字类、插图类。文学类分为诗歌、小说、散文三种类别,文字类分为汉文字、成语、名言警句、谚语、绕口令、谜语、对联、文化常识八种类别。
3.实施文献研究,明确文化要素
通过专家指导,课题组发现仅根据传统文化的类别来进行研究过于简单,缺少研究性与创造性,应提炼传统文化要素,按传统文化要素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更有指导意义。课题组开展传统文化要素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进一步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明确本研究中传统文化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其中家国情怀包括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社会关爱包括传统礼仪和中华美德,人格修养包括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
4.聚焦“情感态度价值观”,补充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按照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结构,同时以语文要素引导整个单元的学习。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缺乏对“人文主题”的描述。因此,本课题对传统文化资源教学目标的表述从研究初期的和《教师教学用书》保持一致,到研究中期变为聚焦“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期待能成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的有力补充。经专家指导,课题组反复研讨,确定了每一个传统文化资源的补充教学目标。
(二)应用教材资源,实施行动研究
1.课堂教学实践
在专家的引领下,课题组明确要对梳理出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类型化研究,按照资源的文化要素、年段、课型等不同侧重点,探索一类文化资源的研究范式,使研究真能起到示范性作用。因此课题组选择典型资源在基地实验学校以及区域范围内进行行动研究,共开展了近20次课堂教学实践,涉及古诗词、童谣、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汉语言文字等多种类别,在区内辐射范围极广。每次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团队研磨精思的基础上邀请专家指导,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认知不断提升。
2.形成教学案例
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课题组依托市教委教研室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以及市内外知名特级教师的指导,不断反思、研讨,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反思这三个方面来撰写。案例背景侧重对该篇教学资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分析;案例描述主要选取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典型片段,以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案例反思是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反观一类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力求不断优化。每个案例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课堂教学的前置性设想,又有后续性思考。
3.提炼教学路径
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课题组孜孜探求,提炼出不同类别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教学路径。共性教学路径是“情境创设—品味语言—适度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代久远,学生对之存有陌生感,首先要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教学中,读是第一要义,其次要品味语言,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还须明确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适度补充相关资源,不断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个性教学路径是根据教学实践,按体裁进行提炼;对“习作”和“口语交际”两个比较特殊的课型也做了案例研究。
课题研究在细致分析与深入应用中不断推进,由市、区级团队领衔,进一步为研究指明方向,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再由基地实验学校逐步辐射到区域内其他学校,加深了对教材中传统文化资源应用的认识。
四、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组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要素分析,研定每一个资源“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并选择其中典型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形成案例,提炼路径(见图2)。
(一)梳理资源,明确要素,厘清形式和类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其浸润作用,首先要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对内涵的理解,还包括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明确,对传统文化形式和类别的明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和教学实践相融合,使育人功能更加凸显。
1.明确传统文化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教育部颁布了数条关于传统文化的文件。本课题研究主要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明确本研究中传统文化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其中家国情怀包括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社会关爱包括传统礼仪和中华美德,人格修养包括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
图2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
2.厘清形式和类别
课题组成员在研读相关指导性文件和书籍后,潜心钻研教材,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并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逐渐明晰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和类别,确定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与类别一览表(见表1)。
表1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与类别一览
(二)根据要素,聚焦文化,补充目标
课题组根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要素,兼顾“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与类别”,进行分析研究。聚焦“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每一个资源的体验类目标,目标的描述注重凸显传统文化资源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浸润作用,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形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各年级篇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及补充教学目标一览表(见本研究报告后附件)。
(三)开展实践,形成案例,提炼路径
课题组成员在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王意如等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解决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当代教育家成尚荣先生受邀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童心》的主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了“立德树人”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中国特色的路径。在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选择典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共开展了20多次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从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撰写课堂教学案例,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课堂教学既有前置性设想,又有延续性思考,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教学路径。课题组在归纳、提炼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别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既有共性路径,也有个性特点。
1.共性教学路径
1)基于文本研究,优化情境创设
传统文化年代久远,学生对之存有陌生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活泼生动的语言,契合文本的音乐、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文本内容可感可观,融情于境,情境交融,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如在汉乐府诗《江南》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欣赏江南美景图,倾听歌唱版《江南》,配乐读古诗,着力“造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明心见性,感受画面,体会意境(见图3)。
在童谣《剪窗花》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激趣引入;通过现场剪窗花让学生感受窗花之美;以贴窗花的方式让学生触摸传统文化(见图4)。
图3 《江南》教学示意
图4 《剪窗花》教学示意
文本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创设的情境不同,但所创的情境都要立足于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2)多种形式细读,品味语言芬芳
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义。读,能让学生亲近文本角色,融合作者思路,感悟人物内心,把握文本深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读贯之,在读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反复读寓言,品故事,在读中自然而然悟得道理。在汉乐府诗《江南》的课堂实践中,设计层层推进的朗读,从中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进而入情、入境、入心,感受诗歌的魅力。在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梳理人物关系,厘清故事情节;以读激发想象,讲述民间故事。在《剪窗花》的教学中,师生一起以多种方式读童谣,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童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以上案例教学如图5所示。
文言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几个特殊课型,同样也注重读。《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中,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熟读自己要讲述的民间故事,为后面讲述故事打下基础;《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在习作前要有目的地阅读、整理相关资料;文言文的学习更离不开读:读正确、读通顺——借助注释、插图读懂课文内容——诵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这样的读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图5 教学示意
3)巧用教材资源,适度拓展补充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学中,可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适度补充,不断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如在汉乐府诗《江南》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汉文字的演变,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形象地体会汉文字的魅力(见图6),并引导学生了解、朗读更多的汉乐府诗。在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中,补充诗人经历、写作背景,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感受更深刻。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发学生在更为广泛的阅读中悟得做人的道理。《剪窗花》一课学完后,拓展两首与之相关联的童谣,引导学生继续读童谣,感受童谣的魅力。
图6 汉字“采”演变
2.个性教学路径
1)童谣:形式多样地趣味朗读
童谣是一种流传广泛、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儿童喜爱。如《剪窗花》,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韵脚反复出现,体现出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趣味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节奏韵律,感受童谣的趣味,激发起学习的愉悦感与浓厚的阅读兴致,进而对童谣这类文本、对“剪窗花”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产生强烈的兴趣,愿意主动去亲近、探索、实践。多样趣读,是彰显童谣韵味的一条有效路径。
2)古诗词:由表及里地反复诵读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蕴丰富,饱含着先贤哲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直至今日仍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
一至五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汉乐府古诗、南北朝民歌、绝句以及律诗,无不描绘了优美的画面,营造了独特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独有的情感。课题组选择了汉乐府诗《江南》和绝句《望天门山》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古诗独具个性的教学路径,发现反复诵读是教学这类文本的有效手段。
教学古诗《江南》《望天门山》时,从读正确、读通顺、读有节奏,到读中理解诗意,最后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诗歌意蕴,丰富情感体验(见图7)。
图7 《江南》《望天门山》教学路径
3)寓言故事:由文及己地联系生活
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为主体的文学体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寓言故事所具备的育人价值独树一帜。课题组深入分析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文本,它们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初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达成目标的路径即寓言故事教学的基本路径:从揭示课题开始,再了解故事内容,交流寓言蕴含的道理,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见表2)。
表2 《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目标及路径分析
4)神话故事: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神话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其反映的独特思想体现了我国初民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生命观。教学时,宜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夸张的语句、插图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中形成独特的画面,感受神话的神奇,在对语言的品味涵泳中,获得文化的熏陶。
如《羿射九日》一文,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令人回味无穷。文中“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等,想象丰富,情节神奇;“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等语句,通过夸张的表述,集中凸显了后羿的力气之大、意志之坚,使得故事更具神奇色彩。对于这些神奇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感受,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解释自己的疑惑,感知先民单纯的思想和科学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
5)民间故事: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历史久远,由一代代中华儿女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因其特有的传承方式被称为“口头文学”,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如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教学,可把重点确定为“讲述民间故事”。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形成故事结构图,以此为基础一步步指导学生讲好故事(见图8)。
图8 《牛郎织女》故事讲述指导
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感知劳动人民寄托在故事中的美好愿望。讲述是传承民族文化方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源远流长。
6)文言文:有层次地积累语言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言志、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通过诵读与背诵,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物形象或美好品质。
以文言文《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实践为例。根据文本特点,课堂首先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做好准备;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准字音,明确停顿,读有节奏;教学中,以自学质疑、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借助图片、注释,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等学习方法,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最后,通过类似文本的阅读,迁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积累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阅读经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传统文化世界。教学流程如表3所示。
表3 《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流程
7)汉字:强化联系,识用结合
汉字是音形义的全息结合体,既可以记录汉语,又可以阐述万物之道和文化观念。汉字是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字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生活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如《日月水火》一课的教学,先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出象形字;再通过图文的对照,动手画一画象形字“日”,从“日”字的古今演变过程中,形象地体会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对汉字的悠久历史及无穷魅力有初步的认知;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月、水、火”三个汉字;再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找——给生字找朋友;找——汉字和图片、古汉字相对应;说——古汉字哪些曾见过,最喜欢哪一个;唱——象形字识记儿歌。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掌握自主识记象形字的方法,体会象形字的魅力,体验识字的乐趣。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感知方块字的形体美;了解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书写穿插避让,感知其中体现的包容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路径如图9所示。
图9 《日月水火》教学路径
8)成语:凸显运用的合作探究
成语是汉语言文字的瑰宝,短小精悍、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最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成语,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八字成语的教学,在自主探究中,重视分享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首先,激发兴趣,读准成语。接着,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解释一些较为浅显的成语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成语的含义。课堂上注重方法指导,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激励学生在情境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力争在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成语让表达更简洁生动、文雅含蓄、耐人寻味。最后,鼓励学生收集和成语相关的背景故事等,并和小伙伴们分享,既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在收集、阅读、讲述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智慧。教学框架如图10所示。
图10 “日积月累”成语教学框架
(四)录制“故事中国”教学补充资源
基地成员结合区教育局的项目,梳理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历史故事,以视频的形式形成了教学补充资源,并在“松江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内容及安排见表4)。
表4 攻关基地“云听天下,故事中国”教学补充资源一览
五、效果与反思
(一)丰厚教师文化底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立项以来,课题组共开展了20多次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课题研究的意义。
立项之初,课题组针对三个团队的成员以及团队成员所在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见图11)。问卷结果统计如图12所示。
从数据分析图中不难发现,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都不是很高。
立项后,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反思提炼,不管是课题组成员还是实验校教师,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和类别、教学路径都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丰厚了底蕴,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11 教师问卷
图12 立项初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同时,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的启发,从基于课程目标、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过程的设定到评价方式的设计,教师能做到自觉关注传统文化要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素养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也大幅提高。
中期汇报时的第二次问卷调查数据就是对教师成长的最好证明(见图13)。
图13 研究中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二)培养学生文化感受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在课题引领下,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大胆想象、体验情感、讲述故事等具体的语言实践,体会诗歌语言及意境之美,感受童谣的节奏韵律之美,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感知民间故事中美好的愿望,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学习古人崇高的品质……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熏陶润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感悟中,汲取自己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三)引领了实验校不断发展,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在课题的引领下,课题组实验学校——松江区泗泾小学不仅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借助读书节等契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以2020年学校的阅读活动为例:一年级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寓言故事,通过读、讲,亲子一起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小小寓言中的大道理;二年级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在读故事、画英雄的过程中,润物无声,传承英雄精神;三年级学生一起诵读古诗词,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人物、故事、历史、情怀,感受不同时空中那一份相同的爱国之情;四年级学生一起读经典名著,通过读、演,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五年级学生阅读历史人物故事,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感受历史名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已推广到基地实验学校、基地成员所在学校以及区域内外的其他相关学校,给予一线教师方法、路径等参考借鉴;在辐射引领中,也利于发现问题、汲取意见,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持久。
【附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各年级篇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及补充教学目标一览表
*代表该教材内容体现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数量,一个*代表一种传统文化要素,依次类推。——编著者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1) 本书中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一~五年级)教材。——编著者
(2) 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3) 于漪.培养语文素质的沃土[J].学科教育,1996(6).
(4)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
(5)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09.
(7) 李宗桂.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生研究,2015(11):38.
(8)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2651154.htm.2014-04-01/2020-08-22.
(9) 孙正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6-109.
(10) 徐悦仁.新加坡教育与儒家文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95-97.
(11) 王璐,尤铮.英国传统文化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4(6):18-22.
(12) 孙正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06-109.
(13) 崔峦.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第三届“两岸三地”教学观摩交流会上的专题发言[J].小学语文教学,2005(2):4-6.
(14) 孟繁岩.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5) 郑芳,陈玉秋.中华传统旗帜下的台湾《国文》教材[J].中学语文教学,2000(02):61-63.
(16) 金铭.台湾地区“国小”社会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7) 李墨.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18)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编.和·合——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11.
(19) 郑新丽.教育部审定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要素选编分析——以已出版的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导刊.2018(08):42.
(20) 牛树林.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类选文的编排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12):53-55.
(21) 吴素红.基于传统文化层面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探索——以统编教材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05):13.
(22) 张敏华.最炫中国风——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探微[J].小学语文.2017(01).
(23) 杨志宏.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古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61-162.
(24) 罗勤勤.把握主旨 找准着力点 发挥想象——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0(07):4-5.
(25) 梁燕.探究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古诗学习的智慧方法[J].小学教学研究,2019(18):59-61.
(26) 李朝飞.在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探索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125-126.
(27) 谭艳梅.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08).
(28) 夏琳.小学语文寓言文体阅读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J].2017(06).
(29) 李俊.小学语文寓言与童话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7):48-49.
(30) 苏廷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青海教育,2020(03):39.
(31) 任芳芳.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浅谈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7(01):4-6.
(32) 张慕玲.传统文化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40-41.
(33) 左海电,曾雯.例谈识字教学与经典传承——基于统编版一(下)《古对今》教学设计[J].教育视界,2019(02):32-35.
(34) 石春业.分析小学语文神话类故事课文研究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29-130.
(35) 王林慧.小学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教学价值及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7(0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