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古诗词教学案例与教学路径
在吟唱和体验中传承传统文化
——《江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江南》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是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
《江南》属于汉乐府诗中的相和歌辞一类,其歌辞多是“街陌谣讴”。诗歌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2)《江南》在内容上,描写了古时江南人民采莲的劳动场景;在表达上,运用重叠往复的句式,一人唱、众人和,反复咏唱,手法独特;在呈现上,水墨配图,色彩清新,格调高雅,具有传统诗画的韵味。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师:江南有很多河流,有很多水,被称为水乡。有一首关于江南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认真听音频唱《江南》)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刚刚唱的《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到现在已被传唱两千多年了。(屏显三幅水墨画)
生:哇!(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声)
师:那时的人不管是三三两两一起聊天,还是在桥头看风景,在树下乘凉,都在吟唱乐府民歌。
专家点评
给一年级学生教学《江南》这首古诗是很有挑战性的。除了识字、朗读、背诵外,首先,需要解决古诗理解的问题。古诗的语言并不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但又不能照本宣科地去讲解。其次,还需要解决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一首汉乐府诗歌中,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适度把握,过犹不及。
本堂课,姜老师让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途径是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姜老师并没有具体介绍汉乐府诗,只是突出告诉学生“两千多年了”,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三幅水墨画,具体形象,又充分突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要适度。而这个背景知识能够引发学生自豪感就更好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姜老师让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途径是补充跟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频资料。看到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吟唱汉乐府的图片,这是形象感知。从音频资料中听到优美欢快的《江南》吟唱,学生形象感知的力度和深度都在加深。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江南》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古诗没有那么难,学习汉乐府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教学片段(二)
师:“采”就是用手摘树上的果实。根据这个意思,古人创造了“采”这个字。上面的这个部分就是——
生:人的手。
师:那下面就是——
生:果实和树木。
师:(出示“采”字的演变过程,如图2-1所示)后来“采”字逐渐变化,书写更方便了一些。现在的“采”字,上面是爪字头,就像是我们的手。小朋友右手举起来,握拳,树木上长出果实啦,左手采一采。
图2-1 “采”字的演变过程
学生体验:举起右手握拳,左手准备采树木上的果实。
师:采了一个又一个,采了一个又一个,采了一个又一个……采也采不完。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开心地笑,有的孩子甚至哈哈大笑,体会到了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专家点评
中国汉字几千年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教识字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字,带着学生了解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当然,本课九个生字,选择哪个生字展示其古今演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姜老师选择“采”字,非常恰当,会意字,很形象,其古今演变过程更直观、更容易辨认,学生也更感兴趣。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了解到古人当时是根据生活经验造字的,从汉字的演变中也能触摸到中华文化。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识字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缕缕脉搏。这堂课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很有意义。看一看汉字的古今演变,做一做动作了解汉字的意思,笑一笑体会汉字所代表的生活乐趣,一举数得,自然无痕。这堂课让我们认识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如何跟一般的识字教学相匹配,又能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教学开拓新的经验。
教学片段(三)
师:鱼儿在莲叶间嬉戏,这么热闹的场景,你们想不想演一演啊?
生:想!
师:谁来做美丽的莲花呀?有的莲花盛开了,有的还没有完全开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呢!
(3名学生主动上台,做出不同的动作,代表不同形态的莲花)
师:莲叶圆圆的,绿绿的,谁来?
(3名学生上台,蹲下演莲叶)
师启发:在莲花旁边,低一点,在水面上。用动作表示一下,圆圆的。
师:自由自在的小鱼儿?小鱼有任务的,要在莲叶间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5名学生上台,演小鱼儿)
师:下面坐着休息的小鱼儿,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五行诗句。
生齐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台上的学生表演。)
师:小鱼儿多快乐啊!快乐得都唱起来啦!我们一起唱起来,小鱼儿会玩得更开心。
(生一起唱《江南》,台上学生表演)
师:多开心啊!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他们就是这么自由自在,快快乐乐。
专家点评
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想象和表演。本堂课,姜老师让学生们想象池塘就在眼前,自己就是荷花、荷叶、嬉戏的鱼儿。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进行表演。我们发现,学生的表演把这首古诗的意境都表现出来了。
当然,既然让学生来表演,体验范围可以扩大。夏天,池塘荷花盛开,小鱼欢快嬉戏,多美好的画面啊!我们可以先选几个孩子,教给他们,进行示范。有了范本,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模仿和创造。然后可以分小组表演,挑选优秀小组进行展示。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都能亲身体验江南采莲、鱼儿嬉戏的场景,都能获得开心和快乐。这种亲身体验跟单纯记忆不一样。我们看到它、认识它、记住它,还不够,文化需要身体体验,心灵感受。古诗文教学中,想让学生真正体会传统文化隽永的意境,想象和表演是非常好的路径。
案例反思
《江南》是汉乐府相和歌辞的一首代表作,语言简洁明快,音调回旋反复,意境优美隽永,格调清新明快。在一年级教学《江南》,以此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探知小学低年级怎样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
(一)激发兴趣,适度补充材料
古诗,比如汉乐府诗,写成于几千年前。几千年,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思想更迭,教育变革。到现在社会背景下,要想学生能了解古诗所描述的内容,相关背景材料的补充显得尤为必要,能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当然,补充背景材料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要补充学生听一听能听明白的、看一看能产生兴趣的、想一想就觉得很了不起的材料。这样,补充的背景材料浅显易懂又紧扣文化传承的主题,学生从中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故事、儿歌、视频动画、音乐等。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古诗、不同年段选择恰当的方式。
(二)识字教学,了解古今演变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和造字方法概括归纳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更能形象地展现中国汉字的古今演变。“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3)因此,教学中若要选择恰当的汉字,展示其古今演变,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与历史传承,首先应该选择的就是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
汉字神奇,就在于它有奇妙的变化,它漫长的历史演变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思想意识、审美倾向等的传承与演变。中国汉字是中国瑰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一个个汉字的古今演变图,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中国汉字的古今变化,在探索中激发兴趣,在兴味盎然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广博。
(三)古诗理解,想象和表演体验
一般而言,古诗描写的内容、场景,与当下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要想让孩子们理解古诗,贴近文本意境,除了诵读外,想象和表演是非常好的方式,在所有古诗的学习中几乎都可以运用。想象和表演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更大程度地让学生从内心走进古诗描绘的场景,体验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想象和表演不应该是少数学生的专场,应更多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演绎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如此,想象和表演这两种手段在学习古诗词、传承传统文化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唱、想、演,一首首传统诗词,一缕缕传统文化,就在一个字、一句诗、一声吟唱中沁入儿童心间,代代传承。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小学姜丽萍 执教并撰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蓓菲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