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传承,已浸润于每个国人灵魂深处,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在举国上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底蕴、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是小学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又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且几千年来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挖掘和启动文化这个最深沉、最根本的力量。2014 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凝练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强调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中华文化传世经典,凝聚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思想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譬如“万经之王”《道德经》“旨理渊微,一语括万象之机,千言悉三才之奥”,其本身就是一首哲学诗,道尽了老子对于天地自然与人文的哲思,饱含着中国人修身齐家与安邦治国的方略。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根文化已经固化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而最新科技成果也表明,中国语言文字特别是“非恒道”的经典还具有开慧启智的作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文化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观、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从小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并作为滋养生命的精神营养宝库而使读者受益终生。
本教材对经典的选取和编写遵循对中华文化“追根溯源”的原则,坚持“正经为本,良典为辅”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多地选取那些能代表中华文化源头活水的经典,加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元典”所占的比重,选择的教材富含道德能量和精神营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先圣流传的成千上万的经典中,中国的伏羲、黄帝、老子以及孔子的学说是最优秀也最具代表性的,他们的言说能够自由穿越有相世界和无相世界,阐述和揭示恒久的自然规律。依据老子“得一”“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教育理论和“上善若水”的教育方法论,以《道德经》和“四书”为主要诵读课程。其中,牢牢确立以《道德经》这部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总览宇宙阴阳的巨著,作为首选教材,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基于以上原则,构架科学规范的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内容体系,形成本教材鲜明的特色。
本教材分上、中、下三册。上册选自《道德经》《千字文》《诗经》《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共48 篇课文;中册选自《道德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共48 篇课文;下册选自《道德经》《庄子》《古文观止》等国学经典共48 篇课文。为了便于诵读和理解,每一课课文均注有拼音,文后安排有“注释”“译文”“日积月累”“拓展阅读”等辅助读物。
本套教材亦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 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的理论与实施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者所在的学校从2007 年就开始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诵读策略。严复先生说:“其早岁讽诵,印入脑筋,他日长成,自渐领会。”南怀谨先生亦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古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本教材的诵读以道家教育学说和冥想教育学为理论支撑点,运用冥想内观诵读法展开课程实施。本教材的初期诵读可以“不求甚解”地“素读”,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后期诵读遵循道家经典教育的“经典诵读,开悟本性;静坐冥想,反躬自省;技艺载道,美善相谐”之特色方法展开,积极践行熊春锦先生倡导的“恭熟忘合灵”五字诀——“迅速掌握- 反复练习- 提升技法- 领会意蕴- 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与“古人居、与圣人谋”的学习实践方法。因此,本教材主张对经典反复诵读,并不追求即刻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毕竟,经典是需要终生去感悟的!
实施常规经典诵读,养成日日诵读的习惯,坚持每日三诵。晨读、午诵、暮吟经典各20 分钟,让经典诵读成为温暖孩子身体的阳光,滋润孩子心灵的甘泉,吹拂孩子发际的和风,氤氲孩子气息的芬芳……坚持每课一念。每节课前5 分钟,在古典音乐的浸染下,全班学生齐诵《道德经》“双一章”和第三章各一遍,构建“强大的正能量矩阵”,营造神圣、宁静、开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集体上课的精气神。
坚持每周一课。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运用“内观诵读法”体验国学文化之旅。将国学经典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之时,学生的精神,学生的灵魂,学生的意识,完全融入到经典思想之中,彼此无痕,一灵独耀,毫无挂碍地畅游于经典的精神之中,体悟海阔凭鱼跃的自在,感悟经典的精神内涵,感而遂通,心心相印。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经典的真髓而融会贯通。
坚持将国学经典融入常规管理与学科教学。“成在化读”,把国学文化渗透到少先队主题活动与德育常规,实现“生活就是经典,经典就是生活。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上”。当前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基因,融进国学经典教育,启迪学生生命智慧。把国学文化融入音体美课堂教学,能够为音体美课堂增添气度与神韵。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京剧唱腔创作,融入对古典名曲和古典舞蹈的欣赏等;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国画、题画诗赏析创作;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华武术元素,渗透“少儿太极”……国学诵读效应辐射到其他各个学科和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传承,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度关怀。
坚持将国学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支撑,再美丽的校园环境,也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
校园文化中融入国学元素,可以营造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美好精神风貌的校园,让国学经典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每一位师生。老子言:“居善地,心善渊。”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墙壁上展示国学经典佳句,如《老子》之“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走廊、墙壁上张挂智者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等古圣贤的画像;校园广播利用午间课间循环播放《道德经》《论语》等诵读录音及古典音乐《高山流水》《平湖秋月》《渔舟唱晚》《静观山河》《文王操》……每个班级开辟经典文化诵读角,让学生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最终实现“以德为邻,道不远人”之境界。文化显性的创设,让学校师生恍兮惚兮漫步于经典的情怀,意境的空灵。
坚持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假期生活。在寒暑假,开展“快乐国学,日日诵读”的评比活动,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不仅丰富了孩子寒暑假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诵读环境,而且养成了孩子良好的诵读习惯。开学初,再全面统计每位孩子的诵读情况,评选出优秀的“经典诵读达人”,召开隆重的颁奖仪式,邀请每位家长参加。颁奖仪式上,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国学经典表演诵,享受融经典、舞蹈、音乐、太极于一体的文化盛宴;通过聆听国学优秀教师的讲座,强化家长的国学经典诵读理念,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践行经典诵读教育;表彰优秀诵读家长和孩子,激发他们的诵读热情。周末和假期,建议家长自由组合,带领孩子们到河流湖泊边上,聆听着细浪踏歌,迎着扑面而来的绿意,高声诵读经典,吸收自然的天德地气;寒暑假,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历史文化景点旅游,在观感其文化内蕴的同时,诵读领悟国学经典之精义,如家长带学生到终南山旅游,在全方位观感其景观后,让孩子在楼观台老子说经台高声诵读《道德经》,似穿越时空,问道先贤,聆听与感悟圣哲老子的智慧和教诲。
通过经典诵读,学生由诵读前的疑惑不解走向诵读后的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茅塞顿开。他们更加身心和悦、快乐健康、热爱生活,精气神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开始在语言表达、图文思维、行为举止、作风习惯上合德了,慧性力和创新力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语文素养上有质的转变,质的升华:提高了记忆力,强化了注意力,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阅读和写作水平显著提高。德性素养明显提升:自强不息,处事圆融,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落地生根。“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彰显着先哲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曲成万物而不遗”“弥纶天地之道”之智慧,又内蕴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让我们手捧经典,聆听圣贤的教诲,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继往开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栋梁之才。
张乃美
201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