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本书收录的是我数年来撰写的部分随笔和书评,主要内容是针对古典诗文的解读论析和围绕现代学人的考较评议。
忝居高校教职多年,为了稻粱之谋,自然也不得不逆来顺受,去迎合一些深觉冗杂无趣的科研考评规定,时间一久难免心生倦怠而多有不甘。大约在五六年前,承蒙黄晓峰先生的盛情,我开始在《东方早报》的《上海书评》上陆续发表一些有关近现代文史研究的小品零札,聊以记录日常阅读中的雪泥鸿爪。此后《东方早报》停刊,《上海书评》移至《澎湃新闻》,尽管不再印行纸质版而只有网络版流布,但好在对文稿篇幅的限制也多有放宽,不必瞻前顾后而得以畅所欲言,于是撰作的兴趣便有增无减。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绝大部分就是近两三年来刊登在《上海书评》上的。另有数篇则发表于《文汇报·笔会》《现代中文学刊》《学术界》《古典文学知识》等报章杂志上,因为性质大抵相近,也就悉数归并于此。在这些文章的发表过程中,有幸得到陈子善先生、陆灏先生、吴东昆先生、黄晓峰先生、郑诗亮先生、丁雄飞先生、彭珊珊女士、于淑娟女士、方晓燕女士、李本红女士、樊昕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教,谨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而这些散漫率意的文章能有机缘汇集出版,则有赖陈小林先生的热情邀约和沈宗宇先生的高效编辑。我在去年写过一篇《房中术与欢喜佛》,批评新整理本《石屋余渖石屋续渖》因底本选择不当而很可能误导读者,该书的责任编辑就是陈小林先生。他对此非但不以为忤,还一再坚持要将该文收入本书。尽管我们迄今仍然缘悭一面,但仅仅通过文字交流就能得到如此坦诚的信任,也让我深切感到为这些被科研考评拒之门外的文章所付出的大量辛劳并非徒劳无益。
这些文章原本并无统一的主旨,只能大致依照各篇讨论对象的时间先后来编排顺序。趁着这次结集的机会,我稍微做了一些修订润饰,将个别文章的脚注删繁就简之后改为随文附注,恢复了部分在发表时被删汰调整的内容,并改正了少数误植的错误;有些篇章在发表后曾蒙师友赐教匡正,或是自己又有所发现,则在文末另加“附记”予以补充说明。数年前我曾挑选部分随笔、书评,编过一本小书《却顾所来径》。题名源自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既为了点明该书主旨在于探寻学术演进的递嬗流变,又意在对个人的读写生涯略作回顾总结。这次的书名“寻幽殊未歇”则取自李白的另一首《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意欲和“去顾所来径”一名前后承续,借此表明自己对这类枝蔓琐碎的东西仍怀有钩沉索隐的浓厚兴趣,日后若有时间和精力,应该还会继续探究。不贤识小,自知难免饾饤芜杂之讥,甚或多有疏漏讹谬之论,但敝帚自珍,依然恳切地希望得到诸位读者的不吝赐教。
2020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