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野生植物大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谈谈野菱

菱角是南方水乡人喜欢的食物,包括曹妃甸在内的北方人,没有食用菱角的习惯,所以域内见不到人工栽植的菱角。不过,野菱在一些小块淡水池塘里,还是能够见到。曾经长势最好的区域,是从县城去柏各庄干渠下边那条油路的北侧,唐海镇安子庄南边的排干里,除了野菱,还有芡实、荇菜、菰(茭白)等很多水生植物。2005年,我陪河北师大植物学张教授考察这片水域植物时,曾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唐海县珍稀水生植物的基因库。可惜好景不长,前些年这里被人开发成精养鱼池,水生植物也就随之消失殆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痴想,也曾为此做出过不懈的努力,全力发展淡水养殖,提高土地产出率,确实是好事,值得提倡。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在谋求自己幸福生活时,能不能腾出一点空地,给那些与自己同行的动植物朋友们留一点生存空间。过度开发,对野生动植物无疑是灭顶之灾。

野菱属浮水植物,一般与浮萍在同一环境中共生共存。区别是,野菱不像浮萍那样全然漂浮。三国时魏国的杜恕所著的《笃论》,将二者的不同特点说得最明白:“夫萍之浮,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波。”是说野菱的根扎在水底淤泥里,只是叶子浮在水面上,而浮萍则漂浮于水面,随波逐流。

野菱虽然也称菱,但与人工栽培的菱有很大差别。首先是花,人工菱的花硕大而美观。古人习惯上把镜子比喻成菱花,便缘于此。《红楼梦》里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影瘦”的名句。那么为什么古人将镜子称为菱花呢?首先这与古代制作镜子的材料有关。古代没有玻璃,将青铜表面磨光到能反光后用以做镜。这种铜镜在日光照射之下,颜色看上去如同菱花。宋代《埤雅·释草》说得最明白:“旧说,镜谓之菱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其次,古代镜子形状除少数为方形外,多数为圆形,在日光照射下很像圆形的菱花。后来人们干脆模仿菱花的样子,制成一种边缘多角的镜子,或者在镜子背面刻上许多菱花花纹,菱花镜也算名副其实了。唐代以后,这种菱花镜成了最流行的一种款式。而野菱的花要小得多,也不如人工菱的花那么鲜艳漂亮。从果实上看,人工菱牛角状,只有两个角。邓丽君那首千古绝唱《采红菱》便是最好见证:“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嘚呀嘚郎有情,嘚呀嘚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而野菱果实呈扁三角形状,黑呼呼的很难看,上下两侧长有四个角。而且,野菱在进化中,把自我保护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果实四角尖尖,犹如铁蒺藜,而且小小的叶子边缘也带齿,异常坚硬。任何想得到它的人,都得倍加小心,否则挨扎是免不了的。

野菱食用价值不高,但药用价值很高。所以在医学典籍中,对野菱有较详细的记载。《本草纲目》记载:“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纲目拾遗》记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故名;其菱大者如蚕豆,小者如黄豆,味绝鲜美,虽至秋老,亦不甚大。”

作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野菱的枝叶长得很有趣。细长的茎上长着两种形状完全不同的叶子,这在植物学上叫异型叶。其中一种是漂浮叶,聚生于茎顶,叶片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内红外翠,叶柄长3~10厘米,中上部膨胀成为狭纺锤形的海绵质气囊,帮助叶子浮在水面;另一种是沉水叶,含叶绿素,排列于叶柄基部两侧,具羽状深裂。花盘杯状,花单生叶腋、白色。坚果三角形,很小,其基部前后各有一个下倾的尖锐角刺,绿色,上方两刺平伸或斜举,下方两刺朝下,果柄细而短。这是在长期进化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多方面的原因,在曹妃甸区域内,野菱有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也是全国都面临的问题,所以,国家将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作为曾经以水兴县、今天农业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区域,应该给这种珍稀浮水植物一席之地。

李庆玺

欧菱/李克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