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虚实篇第六

本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灵活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要取得主动,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要善于了解敌情和敌方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1]战地而待敌者佚[2],后处战地而趋战[3]者劳。故善战者,致人[4]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释】

[1]处:到达,占据。

[2]佚:安逸,从容。

[3]趋战:仓促应战。

[4]致人:调动别人。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到达战场并牢牢占据战场,从容等待敌人的,就获得了主动权;而后到达战场,匆忙投入战斗的就会身处被动,从而为疲劳所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一定是能成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一定能使敌人自动进入预设好的区域的,是因为用小利引诱了他;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因为给敌人制造了困难。当敌人休整较好时,能设法让其疲劳;当敌人给养充足时,能设法使之处于饥饿;当敌人安稳不动时,能设法让敌人行动起来。

【解析】

战争的胜负,是以制服与被制服来判断的,如果你制服了敌人,你就取胜,如果你被敌人制服,那你就是战败。而在战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抢占先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孙子一贯的“兵贵速胜”思想。

在孙子看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是自己先做好准备,然后等待敌人,这样就能以逸待劳;而如果你没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那你就只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一个善于用兵作战的将领,总是会采取各种方式将敌人调动起来,而不是被敌人调动。

孙子的这种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不仅适用于战争,其实也适用于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竞争和斗争中。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双方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的关系,那必然是谁掌握了竞争过程中的主动权,谁就能赢得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原文】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1],至于无形;神乎神乎[2],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3]。

【注释】

[1]微乎微乎:微妙啊微妙。

[2]神乎神乎:神奇啊神奇。

[3]司命:命运的主宰。

【译文】

要向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更要急速到达敌人所预料不到的地点,然后展开快速攻击。之所以行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的是敌人所没有设防的地区。之所以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所不设防的地方。防守之所以异常稳固,是因为守的是敌人不进攻的地方。所以,真正善于进攻的人,一定是出其不意的,让敌人不知道他从哪里进攻;而善于防守的人,则是准备充分的,能使敌人不知道该从哪里或怎样进攻。微妙啊微妙,竟然见不到一点痕迹;神奇啊神奇,居然找不到半点的漏洞。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胜利也是必然的了。

【解析】

这一段,孙子还是继续在讲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问题。

孙子的这种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其精髓就是要利用虚虚实实的谋略来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克敌制胜。这就需要我方的将帅要善于运用计谋,制造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幻形来使敌人迷惑、恐惧:在敌人认为是假象的地方,埋伏重兵,趁敌不备,给予敌军致命性的打击;在敌人认为是真相的地方,却故意隐藏身形,按兵不动,让敌人摸不清事实,进退两难。而一旦敌人被我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幻形弄得晕头转向之后,敌人就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任我们调动了。

因此孙子才说:“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于进攻的将帅,能让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将帅,能让敌人不知道该如何进攻。这样的进攻,难道不是最好的进攻吗?这样的防守,难道不是最好的防守吗?

【原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1]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2]也。

【注释】

[1]及:到。此处是追上的意思。

[2]乖其所之:改变敌人的去向。乖,背离,违背。

【译文】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没给敌人反应时间。所以,当我军想要交战时,哪怕敌军有高垒深沟,(怀着闭门不战的想法,)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当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时,哪怕我们只是在地上画条线作为防守的屏障,敌军也无法与我军交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军已经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他们朝别处去了。

【解析】

这一段,孙子继续在阐述什么是最好的进攻和防守这个问题。

在孙子看来,最好的进攻,就是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处;最好的撤退,就是行动快速得敌人根本反应不过来,摸不着头脑。孙子推崇的真正的善战者,必须要具备两个特征:想战就战,即便敌方防守严密,也能逼得敌方出来应战;想守就守,即便防守的屏障就如在地上画条线那般简单、薄弱,敌方却也无法迈过来。

为什么善战者能想战就战?因为他懂得“攻其必救”,就是攻击敌方必须要救助的地方,这是“实”的战术。为什么善战者能想守就守?因为他懂得迷惑敌方,诱使敌方改变进攻方向,这是“虚”的战术。

只有善用虚实,调动敌方,而不是为敌方所调动,才能真正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原文】

故形人[1]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2]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释】

[1]形人:此处指诱使敌人暴露形迹。

[2]约:少。

【译文】

所以,要诱使敌军暴露形迹而让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且易于用计使敌军的兵力分散。我军把兵力集中于一点,而敌人分散在十处,就相当于我军以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攻打敌人,从而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自然有利于我军。之所以能做到以众击寡,是因为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军变少了。此时,我军所设定的战场在哪里,敌军不知道,因此敌军就会处处分兵设防,以防万一。如此,敌军所防备的地点越多,则直接和我军交战的部队就会越少。所以,他们充分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会不足;充分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会不足;充分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会不足;充分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会不足;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不足。敌军之所以兵力薄弱,是因为处处设置防备,分散了自己的力量;我军之所以兵力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设防备,分散了他们的力量。

【解析】

这一段,孙子讲的是如何营造我众敌寡的态势,并做到以众击寡,从而取胜的方法。

战争的军事目的,无非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孙子看来,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巧妙地伪装自己,以欺骗和迷惑敌人,否则就不可能既消灭了敌人而又保存了自己。尤其是在敌我力量相当的时候,或是敌人力量远比我方强大的时候,要想既消灭了敌人又保存自己,就应采取孙子在这里所说的“形人而我无形”的方法。

什么是“形人而我无形”呢?“形人”,就是使敌人暴露行迹;“而我无形”,就是我方不露行迹。使敌人暴露行迹而我方不露行迹,那自然我方就能进行周密的部署并集中兵力战胜敌人。这其实是一种出奇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营造我众敌寡态势的前提。因为“形人而我无形”使得敌方军力分散而我方军力集中,交战起来自然是我众敌寡、以众击寡的态势,因为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军变少了。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1]之,越人[2]之兵虽多,亦奚[3]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4]。

【注释】

[1]度:推测,判断。

[2]越人:即越国人。春秋时越国和吴国经常相互征伐,孙武为吴王讲兵法时也常以越国为假想敌。

[3]奚:疑问词,相当于“何”的意思。

[4]无斗:无法战斗。

【译文】

所以,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顺利与敌人交战;相反,如果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也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便只能毫无准备,仓促迎敌,那样必然陷入被动,从而导致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近在咫尺尚不能救,更何况远的有数十里远,连距离近的也有好几里远呢?所以,我推断,越国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如果战术不对,一样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只要战术运用得体,即使敌人兵多将广,一样可以让他们没有战斗力,进而为我军所制。

【解析】

这一段,孙子讲述的是战术对取胜的重要性。

在孙子看来,战争的胜利其实是可以创造的,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即便敌方兵多将广,依然能够控制敌方,最终制服敌方。

什么才算是战术得当呢?孙子认为要具有两个特点: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其实质还是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让敌方为自己所调动,自然就容易取胜。同理,如果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也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自然就是战术不当,结果也自然是失败。

可以说,孙子在这一段再次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原文】

故策[1]之而知得失之计,作[2]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3]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1]策:分析,判断。

[2]作:诱使敌人行动。

[3]角:比较。此处指试探性的进攻。

【译文】

所以,通过分析便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诱使敌人行动便可以了解其动静规律,通过陈师布阵的演练就可以知道所处地形是生地还是死地,通过试探性进攻就可以探明敌人兵力布置是否完善。因此,陈师布阵的方法运用得极为巧妙时,便可以做到一点形迹也没有。如果丝毫不暴露行迹,那么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方的真实情况,再足智多谋的对手也想不出对付我方的办法。甚至可以做到,即使把取胜的策略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想不出我方是怎样打胜的。人们都知道我方克敌制胜的方法,却猜不出我方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取得胜利的。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每次取胜也都不会重复前一次的方法,而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运用无穷变化的战术,制订出最符合当时情势的作战方案来。

【解析】

这一段,孙子着重阐述了战术的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在孙子看来,一个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必须要做好四点:一是通过分析就能知晓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二是通过诱使敌人行动来了解其行动的规律;三是通过示形诱敌来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四是通过战斗侦察来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如何做好这四点呢?还是孙子前面所讲的那个方法——“形人而我无形”。

不过,孙子认为克敌制胜的关键,不在于战术是否隐蔽,而在于战术的运用是否最符合当时的情势。即使是把取胜的策略摆在敌人眼前,敌人也想不出我们是如何取胜的,这才是最为高明的战术运用。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1],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故五行[3]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4]。

【注释】

[1]势:形态。

[2]神:指用兵如神。

[3]五行:金、木、水、火、土。因其互为生克,故说五行无常胜。

[4]月有死生:月有圆缺,此处指月亮圆与缺的变化。

【译文】

作战就好比流水,水的流动方式是远离高处而向低处流淌,作战取胜的方法则是避开防备坚固之处,攻其薄弱的环节。水会自动根据地势来决定自己的流向,军队也应该根据敌情随时制定取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就像流水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真正的用兵如神者,一定是能够根据敌情随时改变制胜策略的。所以,用兵作战的性质,就像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样,互为本末,又相生相克,没有哪个能够常胜;也像春、夏、秋、冬四季依次交替一样,没有哪个季节能够固定不移;同时,也像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圆有缺一般,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解析】

这一段,孙子通过对水的避高而居下、因地而制流的品质的赞美,很好地阐明了用兵作战也应秉持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的原则。

对于孙子的这种“兵形象水”的思想,唐代诗人杜牧的解析可谓十分贴切:“水之形因地乃有,形不在水,故无常形;兵之势因敌乃见,势不在我,故无常势。”“形不在水”,看起来主动权不在水身上,水却能以变化万千“无常形”的方法掌握住主动权。在孙子看来,用兵作战也应如此,看起来塑造战争有态势的主动权不在我方,但如果我方能像水一样变化万千“无常形”,自然就能做到“无常势”,牢牢将战争的主动权握在手中。

众所周知,水向低处流,用兵作战也要顺应敌情,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处,敌弱就衬托得我强,这就是乘其弱势而用我之强势。

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至柔却又至强,这正是孙子希望将帅们所能达到的战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