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能源安全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 能源安全内涵与外延的演变
能源安全是经济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热点问题。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研究角度较为宽泛,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不同的视角,对能源安全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变化,也是能源安全问题不断演变和相关研究不断推进的一种表现。
笔者认为,能源安全的内涵涉及能源安全的本质性问题,能源安全的外延是内涵的表现形式,是由能源安全本质性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外延的范围随着内涵的丰富而不断扩展。对于能源安全内涵与外延及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制定有效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安全与风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安全的内涵就要保持一种不受威胁、不受打击、不受损害的状态。随着对风险认识的深化,能源安全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能源安全是一个两次石油危机后才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现代词语。能源安全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次石油危机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应对石油危机,1974年,由主要发达国家成立的国际能源机构(IEA),首次正式提出了以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并在经合组织范围内建立了以战略石油储备为核心的应急反应机制。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次石油危机过后,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供大于求,油价长期低迷,能源的使用安全问题逐渐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发达国家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其能源安全问题,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创建高效运转的能源市场上,更强调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1992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制定了有关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此后,发达国家在制定本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率先将使用安全的概念引入国家能源安全的目标中。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逐步形成强调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内涵更丰富的大能源安全观。与20世纪70~80年代相比,能源安全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除石油供应安全外,还包括电力安全、天然气安全以及能源环境安全等。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对世界经济与能源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能源安全问题的冲突更多的是通过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源供需市场的金融化趋势十分明显。能源安全内涵的扩展不仅是人类对能源利用认识的深化,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的内涵已有较大拓展,能源安全由国家利益扩展到全球人类的利益。
能源安全的外延是消除能源安全风险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当前能源安全的内涵,能源安全的外延主要包括能源贸易与投资、能源市场管控、能源战略储备、能源外交、能源全球治理等领域。可能采取的措施除了经济手段外,还有法律措施、政治与外交手段、社会治理等。因此,能源安全的外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能源安全的内涵是哪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笔者认为,能源安全的本质属于经济安全范畴,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能源安全研究的学科交叉主要体现在能源安全的外延方面。能源安全的外延问题是与现实经济问题直接紧密联系的,直接涉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措施,是能源安全研究的重点。随着能源安全外延的扩大,能源安全原有的内涵在淡化,即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观被新的安全理念所取代。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能源外交和能源国际合作似乎已成为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能源贸易与对外投资也是国际贸易学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文献迅速增加,能源金融这一概念也被学界所接受。如果说能源安全的内涵是反映能源安全的一种“状况”,那么能源安全的外延则是反映各种能源安全风险的“冲击”以及以国家为单位的系统“响应”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冲击”与“响应”。
实际上,当前我国既有对能源安全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而产生的需要解析的新问题,如低碳发展理念对能源发展路径与供给结构的影响,也有我国能源贸易和海外投资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以及能源品种全面进口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新要求。
二 低碳发展对转变能源安全观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与教训并存,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有目共睹的。总结起来就是: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能源稀缺凸显,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能源安全更多的是从满足供给的角度出发,重视能源“量”的供给,忽略了“质”的提高,导致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持续降低。中国的能源需求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一倍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度上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基本共识是既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又要实现能源的可持续、高效、清洁供给,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日益突出的能源资源稀缺和环境问题说明,国家能源安全不能仅维持能源供需的数量平衡,中国能源安全在关注数量的同时,必须把重心转向能源的质量问题。低碳发展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内涵,要求能源结构上实现多元化发展,逐渐改变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的比重,构建更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能源安全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与社会三个层面。资源层面的安全是指随着对煤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利用,能源耗竭日趋严重,价格不断上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使得能源成为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环境层面的安全是指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开采利用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社会层面的安全是指能源是满足现代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的基础,能源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的均衡配置,是反映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因素。
公平发展的要求在国际关系层面也同样突出。同传统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因素相比,由于二氧化碳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因此,从碳排放角度来看能源安全的影响,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远大于其他传统因素。特别是限制和减少碳排放是否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能源安全内涵扩展的关键问题。减少碳排放成为影响当代国家经济安全的新问题,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把减少碳排放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