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郭后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3章 亲奏哀乐

第93章:亲奏哀乐

因为是宫中妃嫔,郭阳有辇车可以乘坐,不必步行。此时正值五月,天气分外炎热,所有辇车的窗格都是敞开的,只在四个角落垂下白色帷幔稍加遮挡。

虽然离得很远,但郭阳还是能看见,最前方太后的辇车里,一身雪白的郭女王低着头,肩膀时不时一耸一耸的。从这魏宫到首阳陵的一路上,她一直都在哭,显然伤心到了极致。

她的痛苦,郭阳太能理解了——在这个从来都只把女人当工具的世道,能嫁给自己所爱的,也深爱着自己的男人,是一件何其幸运之事。

在过去的年岁里,即便也有辛苦艰险之时;但郭阳相信,郭女王感受到更多的还是快乐与幸福。可现在,这个给了她所有幸福快乐的男子就这么没了,叫她怎能不悲痛欲绝?

不过还好,曹丕生前已经给了她足够的保障。想来在曹叡的精心奉养下,她的余生依旧会尽享繁华。

到了下午,护送着天子之柩的队伍,终于浩浩荡荡地停在了首阳陵脚下。由于曹丕生前提倡简殡薄葬,所以他的葬礼很简单,首阳陵也比较简陋——普通的灰色砖石砌起半里见方的平整空地;两侧竖起两排高高的石灯,排列得整整齐齐。

穿过这平地一直往前走,正前方正敞开着的,便是曹丕的墓穴了。墓穴彻底遵循了曹丕生前的旨意,里面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金玉珍宝作为陪葬。

缠绵幽怨的哀乐再次奏起,十几名服侍了曹丕好些年的贴身内官,一起小心翼翼地将他的灵柩抬进墓穴。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极尽悲伤,仿佛这灵柩里躺着的,并非高高在上的大魏天子,而是他们最亲的亲人。

至此,这个大魏王朝的建立者,绍即四海,光泽五都;庶绩咸熙,正践升平;却英年早逝,不得不让人长吁短叹的一代帝王,魏文帝曹丕,就这么长眠于此了。

灵柩被送入墓穴后,面前跪着的,一大片黑压压的文武百官顿时都掩面哭泣,后呼天喊地,悲怆之声不绝于耳。

而跪在最前面的新帝曹叡和太后郭女王,两人却均是寂寂无声,与后面排山倒海般的哭喊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直到现在,郭女王的眼泪终于流干了。那红肿的双眸里再也落不下一滴泪来,被这五月里的热风一吹,还只感觉火辣辣的,焦灼得难受。

不过她知道,灵柩中那与她相处数十载,相知相惜的男子,一定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他死了,她便成了未亡人;今后寂寂宫闱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她都热切渴盼着能够与他相聚。

不同于她的是,旁边的曹叡脸上非但不见一丝一毫的泪痕,他那直盯着灵柩的狭长双眸里,还迸射出分外犀利骇人的暗芒。直到旁边贴身侍候的内官觉得不妥,不着痕迹地轻轻推了他两下后,他才装模作样地闭上双眸,用素白的袖袍抹了两下。

等曹丕的墓穴终于被彻底封上后,一抹精锐的暗芒迅速滑过曹叡眼底。他随即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转身面对着面前黑压压的文武百官,悲痛欲绝道:“父皇建立大魏,平胡征吴,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正值盛年,骤然崩逝,怎能不让人哀痛欲绝!今日朕亲奏一曲哀乐,送父皇,送我大魏开国帝王!来人,拿琴来!”

虽然这并非天子葬礼上应有的礼数,但所有人都只感念曹叡的忠孝,并没有人上前阻拦。郭女王甚至还扭过头,朝曹叡满意地微微一笑——能让曹丕在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大魏新帝的琴声中缓缓离去,也不愧为一件幸事。

可当内官急匆匆过来架好古琴,曹叡跪坐于古琴后,骨节分明的修长手指在上面拨弄了只一会,便让郭女王的笑意顿时生生凝结在了脸上,逐渐消失,最后被巨大的惊骇与恐惧所全然覆盖。

他弹的曲子凄婉,哀怨,蕴含着无限悲伤,的确很适合做哀乐。下面跪着的百官虽没人听过这首曲子,但也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除了郭女王,和她身边一众常年居于深宫之中的内官和婢女们。他们惴惴不安,如坐针毡……

因为这首曲子,竟是甄太后生前所作的那首《塘上行》。

当年甄太后正是因为这首充满闺怨的《塘上行》,触怒了曹丕,才会被曹丕下旨赐死。而这毕竟是皇室秘辛,这首《塘上行》又因此而不祥,在宫中属于禁乐,不许任何宫人弹奏,才没有流传出去,文武百官自然谁也不识。

如今身为大魏天子的曹叡,公然弹奏宫中禁乐也就罢了;可他竟还在曹丕的葬礼上弹奏,是想让尸骨未寒的曹丕连走都走得不安宁,还是想以此告诉她郭女王,原来这些年他对她的孝敬和恭顺都是假的;当年甄太后的死,这些年来他从未忘怀过一分一毫?

曹叡曾经教郭阳弹奏过《塘上行》,因此低头跪在下面的郭阳,自然听出了这首曲子。她的心便在这一刻,骤然被狠狠揪紧——曹叡现在为什么要这样做?

难道这三年来,他对郭女王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吗?他不仅成功骗过了曹丕和郭女王,骗过了支持他的文武百官;还骗过了平原王府内,每一个与他亲近之人……

为什么,这个她三年来都与之朝夕相伴的男子,现在竟会有些陌生而可怕?

此时曹丕灵柩前的所有人,没听过《塘上行》的不会去阻拦曹叡,听过《塘上行》的也不敢阻拦……只能任由这凄婉哀怨的曲调逐渐回荡在整个首阳陵中,听得郭女王脸色越来越差,到最后浑身都在颤抖着,连嘴唇都没了一丝血色。

而郭女王的这些反应,在曹叡看来就是心虚了——她会心虚,就说明,当年甄太后之死,她肯定脱不了干系!任凭这些年来,曹丕总是在为她解释;却也丝毫不能掩盖,她害死甄太后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