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与修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礼仪的含义和原则

礼仪小故事——不守礼仪,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郤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洗雪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从“鞍之战”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不守礼仪,则有可能变玉帛成干戈;谨遵礼仪,则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一、礼仪的含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尊重、友好示人的习惯做法。

礼仪的表面意思包括了以下五大方面:

(1)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它不同于法律,虽然都有规定,什么该做与什么不该做,但是作为道德规范来说它是没有绝对的惩罚制度的。做得不当,最多是遭人唾弃,所以能规范道德行为的人也只有我们自身而已。

(2)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增进了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为你建立人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礼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例如,随地乱扔垃圾、吐痰、横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都是需要通过道德去规范的。若是靠法律去限制,那我们则需要多少警力去监督或惩治?

(4)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时社会也不是由一部分的人就可以组成的,社会道德、礼仪的建立与遵守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

(5)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礼仪才能得到体现。

二、礼仪的原则

1.尊重原则

“礼”的含义是尊重。它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尊重自身;其次,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则要尊重自己所在的单位。

人际交往遵循着情感等价交换的原则。《圣经》中说:“你用什么量器给别人,别人也会用什么量器给你们。”“你期待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那么对待别人。”生活中,尊重别人,其具体要求往往有所不同: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养。只有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人际交往中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使用尊称,而且尊称的使用技巧是“就高不就低”。不用尊称,就是失敬于对方。同时,尊重别人也有不同的方式。

卓越的幽默表演大师卓别林有段轶事。一次,他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将纽扣系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纽扣解开。这一幕正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了,问卓别林:“您这样做何苦?”卓别林回答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纽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生动而真实的印象。但对别人的善意提醒,要以感谢的态度给予回报,要去尊重他!”

2.宽容原则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在社会上,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无疑是一颗体谅的心。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有互相体谅对方的心,这颗体谅的心就是荒漠里的甘泉。”“互相体谅”的更进一层次的表现则是“互相宽容”。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其指的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宽容即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见解、个性,甚至缺点、错误,它包含心胸坦荡、宽宏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等因素。其具体表现为对待别人的信念、信仰、行为、习惯等能够给予理解;对待别人的过失和错误不多加追究;对待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采取压制等极端手段,而以说服和教育的方法进行疏导,以协调人、我,己、群之间的矛盾。

宽容,是个人或某个群体对自身力量充满自信心的一种体现,是人与人交往中能化解矛盾、隔膜、怨恨,甚至仇视的溶解剂。只要不违背原则,不损害国格、人格,恰当的宽容总是需要的,这是文明社会的一种高尚美德。

话剧《徐洪刚》中有个十分感人的场面:伤害徐洪刚身体的4名歹徒均被抓获后,有一个歹徒的母亲到医院看望手术后的徐洪刚,跪在英雄面前,失声痛哭地说:“我怎么生了这么个畜生儿子?”徐洪刚上前扶起老人道:“大妈,你也要保重身体!”徐洪刚的这句台词是何等感人啊!这并不是宽容罪犯的犯罪行为,而是他对罪犯母亲的宽容,没有把对犯罪分子的痛恨转嫁到他母亲身上。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应当有徐洪刚这样的宽容大度,“容世间可容之事”。

3.诚信原则

礼仪讲究“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礼”,然后言行才有“礼”,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也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交以诚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诚实与守信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诚即诚实、真诚、诚恳,是指待人的真实不欺和说话的客观公正。《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信即守信,即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信是处世立身之德,是做人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论语》里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以“信”为“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汉代的季布说:“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大诗人李白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所有这些都对“信”进行了阐释,并论述了守信、重信的重要性。

如果人不讲信,不具备信的品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信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言而有信,就是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说话算数。孔子说,做人宽厚就会得到大众拥护,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二是做事要讲信用,孔子说,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讲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相反就会失去朋友,失去人心。三是对别人要信任,如果不信任别人,对人便无法坦诚相待。

4.适度原则

适度即通常所说的“分寸”,是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度”。“度”是一个数量的界限或“临界点”。无论从哪个方向突破了这个“临界点”,事物的性质或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掌握好度,就成为做人、做事成败的关键。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就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之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其强调遇事不要走极端,勿“不及”,也勿“过”。古语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时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感,结果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一般交往时,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有板有眼,把握好分寸。我们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在接待服务时,既要热情友好、谦虚谨慎、尊重客人、殷勤接待,又要自尊自爱、端庄稳重、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平等公正、不卑不亢。

5.自律原则

自律就是严格按照礼仪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语言之美,穆穆皇皇”(《礼记·表记》),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行动上不要出格,仪态上不要失态,言语上不要失礼,说话时要谦恭文雅,注重语言美。

自律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要经常自我对照、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要妄自尊大、口是心非,应该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

三、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人类宝贵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优良素质的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自身修养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礼仪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进自身修养,规范言行和端正态度

待人以礼是当代文明人的基本素养。修养不仅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也指养成待人处事的态度及言行,而后者正是礼仪所要讲述的部分内容。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指的是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和优雅得体的举止。这虽不能说是修养的全部,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礼仪应属于非制度性文化。它对于社会所具有的约束虽是非强制性的,但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礼仪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带有一种社会规范的性质,为一定区域的人们或民族所共同遵守。这种约束和规范作用,对于个人及社会,大都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2.提高社交能力,调节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可以沟通信息、调适心理、发展自我,进而传递社会文化,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交的成功离不开礼仪,礼仪在社交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又是保证社交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交往中,自然就与人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想搞好这些关系,以利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同样也离不开礼仪的调节。

讲究礼仪会增加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应对一切的基础。讲究礼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礼仪能打通交际渠道、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不谙礼仪,则会使与人交往的渠道阻塞。在对外交往中失礼,小则有损个人、民族、国家的形象,大则可能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

虽不能说礼仪周全就能在社会交往中畅通无阻,但不讲礼仪肯定会有碍于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

3.满足高层次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是按照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地追求满足。

生理需要,这是指人对食物、水、氧气、性、排泄、休息等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族而产生的最基本的需要。

安全需要,这是指人对防止身体受损、疾病、失业、经济上的损失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的需要。

社交需要,一是指个人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关系,希望得到友谊、忠诚和爱情的需要;二是指归属的需要,即加入某个团体,被该团体接纳,能关心、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尊重需要,这包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要求使个人能力、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等。尊重又可分为自我尊重和外部尊重,自我尊重是指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由他人给予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指人需要表现个人思想感情、兴趣愿望、能力及个性特征,需要发展自己,实现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

礼仪以尊重为基础,也以尊重为前提,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比如,讲究仪表礼仪,一方面是尊重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别人。礼仪正好满足人们的尊重需要,这一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和威望感,使人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同时,礼仪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也就可以部分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尚未满足时,低层次的需要就是其主要的。当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大提高,社会也为人们的安全和社交需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此情况下,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强烈。礼仪,正适应了这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和学习礼仪知识,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人讲究礼仪,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五讲四美”和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讲文明”“讲礼貌”自不待言,说的就是礼仪;“讲卫生”是礼仪必要的条件;礼仪又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讲道德”正是礼仪的内质;“讲秩序”则是讲究礼仪的结果。同时,礼仪又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展现(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是礼仪对于人的基本要求,“环境美”则是人人讲礼仪的必然所致。从精神文明和“五讲四美”的高度来讲,礼仪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