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抗大第八分校
抗大第八分校于1941年5月以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创办,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结束。第八分校共举办4期,培养学员约2000人,为新四军第二师的发展和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的同时,组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扩建为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以大力培训部队基层干部。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正式成立。
“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和活动于陇海路南的八路军部队统一进行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即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由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师长。为适应第二师部队发展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1941年2月8日,原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留在淮南的第三大队扩建为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
1941年4月12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致电中央军委:为了号召外地知识青年来根据地受训,需要扩大干校,因此,提议将现有军政干校改为抗大分校。不久,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皖东设抗大第八分校,归第二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建立联系。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二师军政干部学校于1941年5月4日改为抗大第八分校,并充实干部,扩大招生。张云逸兼任第八分校校长,第二师副师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高志荣任政治部主任,黃一平任训练处长,王淑明任训练处副处长,翁行茂任供给处处长。校址设在安徽省天长县张公铺,后迁至龙岗。
第八分校第一期编为7个队:1个营级干部队,2个连级军事队,1个连级政治队,2个排级军事队,1个排级文化队。共有学员365人,其中,部队干部223人,地方干部142人。这一期学员经过8个多月的学习,于1942年春毕业。
第二期于1942年4月开学,共有学员827人,都是第二师的营级以下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开学后先进行3个月的文化预科学习,扫除文盲,尔后再进行编队,转入军政业务和本科教育。开学前,第二师师长罗炳辉兼任分校校长。
预科阶段,大体按文化程度编为7个队:第一队有学员58人,男女生各编一个排,男生排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编为军事预科,女生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行政生活由队统一管理,但分开上课;第二队有学员170人,为初中肄业程度;第三队有学员120人,为高小毕业程度;第四队有学员105人,识汉字1000个左右;第五队有学员140人,识汉字600~800个左右,该队原为第二师参谋训练班,为保证教学质量并入抗大第八分校,单独编队;第六队有学员94人,识汉字600个以上;第七队有学员140人,识汉字不到600个。
预科学习国文、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算术5门课程。每一门课按学员的文化程度分为甲、乙、丙3个组,选用不同的教材。国文课甲、乙组分别学习自编教材,丙组则学习师部编发的识字课本第二、三、四册,各组都要练习识字和写作。历史课主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地理课学习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与各抗日根据地的地理位置与地形。自然常识课包括天文、气象、地质、生物、生理卫生和军用化学常识。算术课学习整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由于课程多,涉及面广,学习时间又紧,不易接受和消化。所以,分校在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使用挂图等辅助手段。为此,分校购买了18张一套的小学自然常识挂图和动物解剖图。
经过预科学习后,转入军政本科教育时改编为6个队:上级干部队、连级军事队、连级政治队、排级军事队、支部书记培训队和青年学生队。
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撤销时派出数十名干部和教员加强第八分校的教学力量。这批干部和教员大部分来自抗大总校第二华中派遣大队,有较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他们的到来,使第八分校的教学工作得以进一步提高。这一期学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于1943年秋毕业。
第三期于1943年冬开学,学员约500人,都是来自第二师的干部,编为5个学员队。开学不久,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第二师实行精兵简政,分校改编为第二教导团,冯文华任团长,刘毓标任政治委员。教导团干部和教员仍是原分校的成员,组织规模、办学方针、培训对象、教学内容等都没有变化。
这一期,除军政文各科学习外,还展开了整风运动,以提高教职学员的马列主义水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增强团结。为了充分发挥分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一日的党日活动,召开党的小组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话直说,不背后议论。为吸取“皖南事变”的惨痛教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分校组织学员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做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党》等著作,联系实际,深入讨论,强调党性锻炼和思想意识修养,树立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党的事业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观念。
第八分校地处皖东抗日根据地,环境较为安定。分校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行正规化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军政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方法,与其他分校大致相同。军政教育的教材除学习毛泽东著作以外,还使用了一些抗大总校、华中总分校以及华中党校的教材,第二师机关和分校也编印了一些教材,如《党的政策》《政治工作》等。军事教育中,紧密结合淮南地区的斗争形势和学员的思想实际,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方面对学员进行游击战的作战训练,学习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思想,着重领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另一方面,针对敌军作战的特点,进行正规的攻防战术训练,上干队侧重学习营团战术,连以下干部侧重学习连排战术。训练中,从学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实际出发,着重于实际演练。大家感到这样学习形象生动,效果好。
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时事政策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时事政策教育主要由师和校领导作报告、上大课,陈毅、张云逸等都到校作过时事政策报告。政治理论教育主要讲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从“猴子变人”讲起,讲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史着重讲解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通过教育,明确当前的政治方向和未来的奋斗目标,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革命的自觉性,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军队政治工作主要讲政治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战时政治工作。政治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其他各队则较为简略。总的要求是使所有干部都重视和参与政治工作。
为了保证以教育为中心,校领导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法,十分注意强化行政管理,注重日常生活的养成教育。队列操练,要求动作准确、认真;军容风纪,做到整洁一致;起居作息,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为做好应付紧急情况的准备,分校经常进行夜间和拂晓的紧急集合,注重培养处置紧急情况的能力。
第八分校十分重视教员队伍建设。教员来源主要依靠部队自身选拔培养,同时也积极争取外部输入。1942年下半年,全校有军事教员、军事教育干事14人,其中,延安来的3人,军部教导总队来的3人,国民党友军来的3人,部队来的5人。政治教员、政治教育干事13人,其中,军部教导总队来的4人,部队来的5人,学员中选拔的3人,地方选调的1人。文化教员、文化教育干事16人,其中,抗大总校来的3人,师机关来的3人,部队来的9人,地方来的1人。
尽管当时给养很困难,但分校领导还是想方设法提高教员的生活待遇。1942年,分校每人每日伙食费4角5分,教员每月另加菜金3角,教育科长另加菜金5角。每月的津贴费,团以上干部5元,队长4元,区队长3.5元,管理排长文书3元,学员2.5元,教员12元,教育干事8元。
1942年8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陈毅代军长表扬了第八分校在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认为第八分校在军事演习、文化预科、体育锻炼、养成严格的军人生活等方面,都很有特色。1945年5月,第四期开学,学员300余人,编为3人个队,主要集训第二师的基层干部。8月,抗日战争战略反攻全面展开后,学员即行分配到前线部队,投入对日军的最后一战。至此,第八分校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