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金融基础(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现代金融解析

· 对金融的解释

纵观世间各类学问,一门学科的最高理论成就往往就凝结在对于本学科的核心范畴如何界定、定义之中。然而,直到今天,尽管存在从不同视角对“金融”进行的规范性的论述,但尚无普遍被接受的统一的理论界定。

界定“金融”的概念,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由汉字“金”和“融”组成的复合词“金融”与英语中“Finance”这一单词的语义区别与选择。

在英语中,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解释,金融被认为是“一门资金管理的学科”,是一种管理,包括货币、债务、信贷和投资的商业性或政府性行为。金融的一般领域包括企业财务、个人理财以及公共财政,主要研究涉及时间、货币资金和风险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问题。

在古代汉语中,“金”和“融”本身分别是一个独立的词,单独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充盈于历代的典籍。但是,作为名词属性的“金”和作为动词属性的“融”复合在一起使用的历史却非常短。基本可以判断“金融”一词在我国的使用逐步定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正是现代西方文化和传统东方文化交融汇合之际。对于把“Finance”翻译成“金融”如何得来,我们不加以考证,但是从汉语构成的角度看,使用“融金”显然比“金融”更合适。

据此解释,金融也就是融金,顾名思义,就是指融通资金,使资金融洽通达,是指在经济生活中,银行、证券或保险业者从市场主体(如储户、证券投资者或者保险投资者等)募集资金,并借贷给其他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研究与此有关的学科就可以称为“金融学”。也正是这样,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出现在各类教科书上的概念往往都是——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为“金融”。因此,不仅是金融业者,有关政府的财政、行业企业的行为,以及个人的理财都是金融的一部分。金融也可以看作资金的募集、配置,以及投资和融资三类经济行为。

· 对金融的理论界定

进一步考察近几年学术研究中已有的“金融”定义,虽然重点各不相同,尚无一致认识,但可以从理论上归纳为如下类别。

融通资金

“金融”作为动词,时下最为业界所接受的就是其融通资金的含义。基于此,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经济活动。1915年版的《辞源》这么解释:“今谓金钱之融通曰金融,旧称银根。”1920年北洋政府“整理金融公债”中的“金融”专指通过信用中介的货币资金融通。1979年版《辞海》则将“金融”定义为“货币资金的融通,一般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这一内涵阐释虽然比较准确地概括了金融的活动过程,却把金融的本质属性隐藏在背后,细琢磨起来,似乎存在“金融就是金融”的同义反复之嫌。

金融资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而金融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分支,自然也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只不过这类资源被明确为金融资源。金融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是社会战略性资源。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财;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具有“存量”形态的,既联系现在与过去,也联系现在与未来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过程及相应的体制转变。该内涵阐释虽然为金融资源的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却只注意到了金融的静态意义,忽视了金融的动态过程和功能。

金融产业

按照一般的产业分类方法,金融往往被归入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范围。这是因为金融通过自身部门的运作(投入金融资源以产出资本),构建出了完整、独特的价值运动系统,凝聚成具有统一属性的产业集合。所以,“金融”是资金融通的行为及机制的总称,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平等的产业。金融产业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总称。从产业形态上阐释金融,更多地涉及金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和内在属性,强调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平等的组成部分,但它主要侧重于从产业角度进行论证,其作用机制隐含在产业的概念之中。

金融工具

金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泛指发挥资金融通功能过程中的媒介体,也就是金融工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被作为经济计划的工具;而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则被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这强调了金融的功能,然而也忽视了其作用的主动性和先导性。工具或媒介视角的金融概念把金融当作媒介经济运行的虚拟系统,忽视了金融自身的独立性。这些定义均没有意识到金融实际上是“财产的借贷或财产的跨时交易活动”。换句话说,金融就是信用转让。但仅依此形式化的阐释难以把握现代金融的理论内涵。

信用交易

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来看,金融是分工和交换的产物,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产权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以及资金的所有和所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分布则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充分条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使经济金融化,进而使信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论是融通资金的视角,还是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的视角,抑或是工具媒介的阐释,金融在制度层面上始终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契约”,其本质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产物,是由不同的产权主体,在信任和约束的基础上,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的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的信用交易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所构成的经济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的总称。当然,经济系统可以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两个相互融合的系统加以观察和研究,也因此产生不同的金融分类,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本书基于这个视角来研究货币金融,阐述其中涉及的各类要素。

· 本书涵盖的范畴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经济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从研究属性上看,金融有微观层面的金融(如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中介等),有宏观层面的金融(如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有理论金融(如利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中介理论等),有实证金融(如计量金融、金融工程、金融分析等)。时至今日,这些分类已经逐渐模糊,在这种逐渐综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中,只是让人们看到,金融学有以下——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主要学科分类或主要研究分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投资学(Investment)、金融市场学(Financial Market)、国际金融学(International Finance)、保险学(Insurance)、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数理金融学(Mathematical Finance)、金融计量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etrics)等。

以上分支虽然不能预见性地反映金融学科的未来发展变化,但是能从中看到,伴随着货币与信用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一个崭新的大金融范畴。

现在,国内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依据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将同内容的教材称为“货币银行学”。本书将该教程题目界定为“货币金融”,一方面着眼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兼顾了金融领域的新近研究进展。在国际上,研究同类或相似内容的课程大多以“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经济学”等命名,如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经济学》,切凯蒂(Stephen G.Cecchetti)的“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货币、银行、金融市场》,拜利(Roy E.Bailey)的“The Economics of Financial Markets”《金融市场经济学》等。

本书力争简略地反映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为依托,联系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及全球金融发展、变化的历史和现实,力求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反映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当代的新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我们将现代金融的具体运行逻辑结构总结为图1-1所示。

图1-1 现代金融运行逻辑结构

这个框架突出了两点,即信用和监管。突出信用是因为我们把金融活动界定为信用活动,把金融交易界定为信用交易,把金融的运行也就自然地界定为信用的运行。突出监管是因为全球化时代的金融活动是收益与风险同在、创新与危机并存的,需要良好的金融监管模式和思想。

结合该逻辑结构,本书的主要内容设置如下。

现代金融总论:思考与透视(第1章)、货币及其制度:历史与展望(第2章)、金融市场:原生与衍生(第3章)、金融资产管理:收益与风险(第4章)、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与演进(第5章)、非银行金融机构:生机与力量(第6章)、货币供求及政策:冲突与协调(第7章)、开放的金融运行:风险与机遇(第8章)、金融稳定与发展:抉择与愿景(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