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动画制作过程及相关职业岗位
1.动画制作流程
动画制作要遵循一定流程和工作顺序,制作起来需按步骤一步步完成,便于统筹管理,不至于混乱。
动画类型很多,分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偶动画、Flash动画。不管哪种类型的动画片,其流程也基本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部分。只是由于各种类型动画所基于的材料和工具、工作方式不同,具体流程也就不一样,三维和Flash类动画都是计算机应用后才出现的类型。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现在动画片的后期制作基本依靠计算机来完成。
以传统的二维动画为例,动画制作的前期、中期与后期流程如下:
(1)前期。前期为筹备阶段,包括确定动画片的制作风格、制作内容、制作时间及制作管理方式,完成剧本、组建剧组、造型场景道具设计、美术风格设计、动作风格设计、故事板(分镜头)设计、声音形象设计等具体工作。
1)故事。决定制作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背景等构思。这一阶段和下面的剧本阶段大多会由编剧完成,所以往往被误以为就是剧作。
2)剧本。文字化的制作实施依据,主要目的是分场、设计对白、提供情绪和动作的发展思路、大致估计动画片的时间分配。
3)收集资料及素材。收集一些文字、声音、图片或影像资料,使故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并有利于设计工作的展开,有条件的会组织主创人员到外面采风,邀请顾问等。
4)组建剧组。也即完成工作的分配计划,根据一开始构思的风格想象来寻找合适的设计与制作人员,即前、中、后期所有的工作人员。出于成本考虑,最开始可只找好前期的人员。
5)整体美术风格设计。这一步很重要,后面的一系列设计工作都要参考整体美术风格的设计,以统一风格。动画片是否美术风格独特也取决于这一步,甚至会影响到动作设计与故事板(分镜头)的设计。
6)造型设计。根据故事里的人物设定与整体的美术风格要求来设计角色的视觉形象,包含人物形象的色彩指定。严格的应该考虑角色的声音形象。
7)场景及道具设计。根据故事提供的故事背景、人物活动环境、情节设置;根据剧本提供的分场,提供的情绪,人物调度,机位调度;整体的美术风格;根据声音形象要求来进行视觉及空间设计。
8)动作风格设计。根据角色视觉设计、故事提供的人物性格来设计一些角色的主要动作姿态(包括口形)或习惯性动作,以便给原画建立起统一的人物个性动态感觉以及影片的动作风格。需要考虑到整体美术风格的限制。如果碰到重要的场面,需要单独进行设计,如大调度镜头及武打等场面。
9)故事板设计。根据剧本提供的线索,遵循美术设计、造型场景道具设计、动作设计的要求,主要表现镜头之间的编辑、镜头内的调度,合理安排视觉及声音因素的设计工作,分镜头画面剧本也是影片风格的另一个决定步骤。比较准确的时间分配也在这一步。
10)声音形象设计。主题音乐、情节需要的背景音乐(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需要30年代的歌曲或音乐)、声效统筹、角色声音形象(根据人物特点考虑每个角色的说话方式和音色)、重要分场情节的声音形象处理的设计及构思,是影片风格的第三个决定性步骤。
11)前期配音。可根据故事板剧本在制作阶段前录制角色对白,动画片不能同期录音,要么是前期要么是后期,前期的好处是能提供原画较准确的角色声音形象,以便设计动作、对口形和掌握时间。
(2)中期。中期是制作素材阶段,包括视觉素材及声音素材。视觉素材方面,包括根据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镜头设计稿、分场美术气氛、原画、中间画、动画、背景绘制、上色、特效制作等工作;声音素材方面,包括收集音效、角色配音、挑选或创作音乐等工作。
1)镜头设计稿。根据前期的设计,按故事板画面来设计每个镜头的实施方案,包括透视、光线、动作、背景、镜头运动、分层方案、时间等因素。为原画、特效制作、合成师和背景绘制师提供工作依据。画面表述不清的可以用一些特殊符号及文字说明。
2)摄影时间表。以前的动画是需要用逐格摄像功能拍摄的,所以设计稿人员或原画往往会填写一张供拍摄的摄影时间表,说明每帧的分层关系、每帧的拍摄次数、帧的顺序等问题。现在基本都改用电脑来安排这些关系了,电脑操作员代替了原来摄影师的位置。
3)分场美术气氛。主要控制每个分场的色彩美术效果,色彩、光线、形式感的设计,为背景设计、原画光影处理、合成师提供工作依据。
4)动作原画。按镜头设计稿的要求完成镜头内的所有动作设计,画出关键帧。
5)动检。检查原画及动画的完成质量情况。设置此监管流程,是为了避免由于很多动画片是集体制作的而出现的工作中的失误。
6)修型原画。矫正动作原画及动画的一些造型错误。
7)中间画、动画。按原画提供的关键帧完成中间张及动画,让动作连贯、细腻起来。
8)背景绘制。根据前面的设计要求完成绘制,由分场美术气氛设计师负责监督。
9)描上。传统动画的拍摄需要用透明的赛璐珞片(即胶片的塑料底)来拍摄,缺点是赛璐珞也不是完全透明,层太多后景就会变得朦胧。为了把纸上的图摹到赛璐珞片上,需要描上这道工序,线条的优良完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合格的线条在银幕上是很明显的(故意追求个性的线条除外)。电脑进入动画制作车间后,成本大而又有弱点的赛璐珞片开始被淘汰,白纸上的动画现在只需要通过扫描即可输入到计算机里,由描上人员进行线条的修整。Flash动画里的线条是基于矢量的,可能在输入到电脑后还需要重新勾线。但矢量的好处是可以无限放大(理论上),不像一般的像素图形要受分辨率的限制。
10)上色。把动画最终的完成线稿(黑白稿)根据色彩指定,使用手工或电脑进行上色。
11)收集音效。根据分场的空间和时间特点,发生的情节收集可以使用的声效素材,以供声音合成。
12)后期配音。根据粗剪完成的线拍和合成镜头配上对白。
(3)后期。后期是组合阶段,把中期制作收集的素材按前期的方案进行组合,制作成成片。包括特效制作、视觉合成、影片剪辑、声音混录、输出等工作。
①特效制作。传统动画的一些特效,基本是一些摄影特效,如光晕、重复曝光、推拉摇移等技术都由摄影师来完成。计算机取代摄影后,这些工作基本在电脑里完成,很多麻烦的动画效果(如雨、雪、火、电等)在电脑里用特殊软件来完成,效果既快又好(特殊效果要求的除外)。现在的特效制作基本归为,使用电脑更方便的话则用电脑完成的工序。
②视觉合成。把动画部分、背景部分、特效部分按分场美术设计、镜头设计稿的要求合成为一个个单个镜头,按情节、气氛等因素进行调色。
③影片剪辑。把一个个镜头按镜头关系组接起来。动画片与电影不同,它的剪辑方案需要严格在前期故事板时具体化,以便降低耗片比,节约时间和成本。这时的影片剪辑主要是做一些镜头之间的衔接,以及适当的调整工作,大规模的改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④声音混录。把配音、音乐、声效等声音素材根据前期的设计计划与视觉部分合成,到这一步成片基本就成形了。
⑤输出。按规定格式及形式输出,以供交易和观看。
由于有的动画片过于庞大和复杂,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初的设计往往会在后面的过程中有调整的现象,互相磨合的工作方式在集体制作中实属正常。
以上列出的步骤并不是在实际操作中需严格按顺序实施的,根据具体需要可调整顺序和配合方式,这是制作管理的问题,需要在制作前期作好计划。
与动画制作过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见表1-1。
表1-1 与动画制作过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

续表

2.动画制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动画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和先进科技的运用,科技是推动动画发展的前进动力。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逐帧制作到计算机二维动画、再到现在的三维动画的发展过程。
早期动画的角色造型一般以绘画、木偶、剪纸、泥塑等美术手段来实现,因而动画片也被称为美术片。早期动画制作需要根据剧情将变化的画面逐帧画出(或按步骤变化其造型)并进行拍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需要较多的制作人员。
计算机技术最初运用于动画制作时,主要是辅助造型设计和着色,即先利用计算机进行角色造型,绘制关键帧,然后计算机按一定的补间规则和算法自动生成中间的过度画面,比手工绘制前进了一大步。
计算机动画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CG)的三维动画技术,即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构建三维物体,设定物体运动,借助于编程生成一系列的画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维动画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物体及运动的逼真和自然,要做到这样的观感效果,从纯粹的制作角度看,主要涉及几何造型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重点是运动控制技术和渲染技术。物体的运动都遵循一定的物理运动规律,如物体的碰撞、流体的运动,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三维动画的运动表现就是基于这些物理模型的运动控制,由电脑通过计算来完成,使运动变得自然协调。渲染技术主要包括灯光和材质,利用计算机模拟自然界中光对物体的照射来体现动画对象的立体效果,通过给动画对象的表面添加细节来增加真实感,使动画变得逼真。
三维动画不仅只是逼真和自然,其动画语言也更加新颖多样,动画审美所能承载的内容远比传统动画艺术要多,给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想象力和艺术才能的全新天地。现在,三维动画影片逐渐成为动画发展的主流,影片产量成倍增长,影片票房节节攀升,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三维动画制作的行列,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代动画技术越来越依靠电脑和软件制作,但是有些基础的制作理念还是一脉相传的。
3.现代动漫技术
技术、团队、流程管理是现代动漫制作技术的三个制胜关键。
(1)技术。技术是现代动漫制胜的首要关键因素,技术研究是动漫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动漫技术的发展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的追求展开。
①追求“更好的效果”。通过在运动方面(如骨骼、蒙皮、肌肉、变形、表情、口型、布料、流体、动力学、毛发、碰撞等)、渲染方面(分层技术、集群渲染、网络渲染等)、特效方面(粒子系统、群体技术等)的技术研究,以达到更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并建立相应插件和可以调用的数据库(动作库、表情库、素材库等),以方便这些技术的运用。
②追求“更高的效率”。早期动画分层技术的运用,就是追求效率的表现,后来的补插关键帧绘制分工也是如此。三维动画制作在效率上有特有的优势,免除了传统二维动画中的中间画、着色等方面繁重的劳动,动作、渲染等步骤可以连续完成,并能反复修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现在三维动画制作在运动控制技术、渲染技术等方面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团队。具有协作创新精神的人才团队,是现代动漫制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回顾三维动画影片发展的这十多年历程,我们会发现这其实就是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一批拥有创新型人才团队的团队集体奋斗史。因为需要在传统二维动画影片环境中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所以三维动画影片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创新色彩。同时,团队协作也是与创新同等重要的素养,现代动画的发展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缜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严格的流程,所有这些成为现代动画成功的基础,离开了团队协作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3)流程管理。凭借几十年来的发展,传统二维动画积累起一套完善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作为新兴的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动画制作方式,三维动画同样需要一套科学、实用、可行的流程管理体系,以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除了前期的剧本创作、故事板以及后期的音效合成、剪辑等工序之外,三维动画使用的是一套不同于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简单来讲,包括建模、动作、渲染等步骤,讲求的是科学规划、流程合理、管理取胜。因为三维动画还是新事物,过程管理还没有完全固定,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前期(目标设定、过程设计、资源管理、配置管理、质量标准设定、测试用例、规范制订等)、实施阶段(模型/运动/渲染/效果的测试、检查与审核等)、总结阶段(过程量化、统计分析、过程优化等)。
4.科技的发展催生动漫新科技和现代动漫生态系统
计算机图形技术(CG)和信息技术是现代动漫技术的基石,但是这些先进科技当初的诞生和发展并非源于动漫行业。计算机图形技术早期主要服务于机械、建筑等设计领域,信息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教育领域,特效技术早期主要服务于电影特效制作。
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新技术迅速被动漫领域吸收,成为现代动漫技术的关键和基础(如CG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动漫的发展(如三维动画),并拓展了动漫的外延领域。例如,网络互动游戏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动漫的一个核心产业。由于动漫的巨大影响力,这些技术现在已经被大众广为熟知。
新科技催生了现代动画,极大地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给动漫产业创造了巨大价值,也使得动漫行业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实力,对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资金、人才、资源的反哺,反过来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动漫产业的直接参与或积极配合下,大量三维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实时渲染等方面的新技术正不断出现,如动作表情捕捉仪、自动三维成像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全息投影、沉浸式头盔、数据手套等。
同时,这些大量动漫新技术的诞生,又能够用另一种方式服务于当初诞生这些技术的领域,如网络教育、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训练基地等,使动漫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传统动漫产业将向崭新的“大动漫”产业迈进。
5.现代动漫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除了互联网、影视、娱乐行业外,很容易找到现代动漫新科技在其他领域应用的例证,如:
(1)军事、航天领域。虚拟驾驶、虚拟装备训练、虚拟指挥、虚拟战场等。
(2)教育领域。网络教育、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训练基地等。
(3)建筑、房地产领域。建筑与景观设计、虚拟室内外环境浏览等。
(4)机械制造领域。机械设计、运动分析等。
(5)医疗卫生领域。远程诊断与手术、虚拟人体教学、模拟手术训练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动漫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动漫新科技正把动漫产业引向“大动漫”的产业观,同时现代动漫的相关产品将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