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被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等。现实中,微观经济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联系的,不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就无法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有时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高校的经济专业教学中,通常分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的英文为“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个量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分析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及单个市场的变化规律,其核心是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1. 对微观经济学概念的理解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厂商和居民户。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者;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活动中的消费者。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补充说明

对于单个居民户来说,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要素以取得收入,然后在商品市场上购买最佳的商品数量,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居民户消费行为的目标是满足程度最大化。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以最佳的要素组合和最佳的产量组合进行生产,通过产品的出售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就是说,生产者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如何根据现有的资源和人们的需要,决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并寻找适合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的核心是要使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化,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要素效率最大化,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实现了最大化,这将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机制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补充说明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实际上是解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在这样做时,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结果增进了社会利益。“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决定的,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变量,如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需求量,某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均属于个量。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与相互关系,说明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名人链接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1890年,马歇尔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该著作是对古典经济体系的颠覆,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由此,马歇尔被称为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在百度百科“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词条: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29560/8869938.htm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研究总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就微观经济学而言,其基本的假设条件如下。

(1)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供求相等,即没有商品短缺或供过于求。市场出清是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理想的状态下,价格机制可以自发实现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可以使复杂的动态研究转化为静态分析。

(2)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动力是自己的利益,行为的目标是最大化。在这一假设条件下,价格调节资源配置优化才是可能的。

探索与思考

理性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并为此效力。“理性经济人”就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总希望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人。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由雪恩在《组织心理学》中提出。

(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并可借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信息是完全的,消费者和厂商才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资源才能得到最优配置,消费者和厂商才能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3.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该理论主要研究在市场机制下,需求、供给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2)消费者行为理论。该理论从欲望与效用入手,研究消费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3)生产者行为理论。该理论从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分析入手,研究生产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包括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本与收益关系的研究。

(4)市场理论。该理论从市场结构入手,重点研究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市场条件下的厂商行为。

(5)分配理论。该理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入手,研究产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性质、形成机制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该理论研究市场失灵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的总体为对象,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民收入总量均衡、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问题,通过分析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1. 对宏观经济学概念的理解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组成的整体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即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是社会资源的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实现配置作为既定的条件,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增长等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其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体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决定经济政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经济就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经济危机的一次次发生打破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完美神话,使人们对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怀疑,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要让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如果只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危机。

(2)政府应该且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市场失灵现象,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研究,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政府采取恰当的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的“罗斯福新政”成功地说明了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量,它就必须考虑各种总量之间的关系。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这种更现实的假设使它更为复杂化了。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资源利用情况和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的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国民收入核算的主要方法,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动规律。

(3)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把失业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分析其原因和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4)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是国民收入的长期增加趋势。这一理论主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以期实现经济增长的调节问题。

(5)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措施,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主要研究宏观调控的基本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各有其研究的内容和相应的分析工具,但它们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既定社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实现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经济分析为理论基础。例如,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属于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涉及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等微观经济理论。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是相同的,如二者都使用模型法、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在进行数量分析时都采用边际分析法,都把制度作为既定前提来分析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四、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面对资源的稀缺,需要做出选择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涉及整个经济,如个人、家庭、厂商、政府都要面对资源的稀缺与需要的无限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问题。这些选择活动结合在一起构成经济的运行。经济学家们将稀缺资源如何选择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由于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把既定的资源用来生产何种产品,或者用多少资源来生产某种产品组合都是经济决策者要进行的必要选择。

第二,怎样生产?也就是用什么方式组织生产。一般而言,一种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一个经济社会满足其成员需要的方式很多,因此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力求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

第三,为谁生产?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就涉及产品的分配问题。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将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向和配置。一般情况下,优质的劳动、资本、土地总会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为了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人们就必须研究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视野拓展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经济学家张维迎曾在《市场经济导报》2000年第2期发表过一篇文章,可供读者参考: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SICJ200002034.htm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源是稀缺的,但在不同的社会中,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经济制度就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关注经济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