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问题与建议

“黄河善谷”战略被以“现代慈善的宁夏模式”[1]高调提出,其理念和模式就是将产业经济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将产业与慈善相结合,兼顾企业对利益的追逐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通过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让企业通过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或者将其所创造的部分利润进行捐赠,使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完成慈善使命。因为在起步阶段过于强调经济效益,招商引善的过程中,对于乐善企业的引入因招商的经济指标导向性的压力,没有能与慈善组织的培育和引入有机结合,导致配套设施例如基金会、公益组织的发育不足,慈善和产业“两张皮”,进而引来外界对之“挂羊头卖狗肉”的批评和争议。

另一方面,“黄河善谷”规划是一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全面发展、有机合作、共同推进的一揽子工程,牵涉面广,政策创新和财政投入力度都很大,政府在规划的生产和实施过程中都天然地居于主导地位,并未给予社会力量充分的参与空间,领导人的意志极大地影响规划的进展和方向。而“黄河善谷”规划本身所倡导的慈善产业、慈善经济的发展,又必须要求以社会的开放来引领促进经济的开放。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最终使得“黄河善谷”面临整个支持体系的缺乏的问题。社会慈善企业的发展需要放开社会组织,鼓励大量公益组织来此创业,才有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这需要咨询、研究、培训等配套的服务,而当前“黄河善谷”缺乏大的慈善组织和慈善家,缺乏示范性力量;另一方面与国内其他省份及国际社会的联系也不足,缺乏跨区域和国际合作,也局限了慈善产业的发展。

由此,如下问题的回应与解决对于黄河善谷规划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慈善企业概念模糊,甄别和评估均面临困境,亟待理论创新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社会慈善企业的范畴含混不清,其范围在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的经济体之间的多种过渡型经济组织,跨越了社会企业、企业社会责任及福利企业等多种经济体,但同时又具有不完全的涵盖性。因为界定的模糊性给慈善园区内的招商引善过程中对社会慈善企业的甄别和评估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和困扰。这种情况下,善的政策会否被完全追逐利润的企业所利用?

社会企业在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很多时候是民间认定,但是没有税收优惠的标准。有一类非常强硬的观点认为社会企业也应该放到市场去竞争,不给予任何优惠政策,优胜劣汰。目前宁夏面临的困境是,如果不给予政策优惠和让利,企业根本不愿意入驻。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规定企业利润的2%—5%需要上交给“黄河善谷”基金,一部分用于发展慈善组织,一部分支持重度残疾人。一些企业只是为了利用政策优惠而自诩为社会企业,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慈善文化。政府和企业关系中可能产生寻租的行为。慈善领域和企业领域不一样,慈善领域的道德风险比较高,道德瑕疵也更容易引起诟病,慈善经济面临丧失道德基础的风险。

目前继续对社会慈善企业进行界定,确立规范。应该创造一个给不赚钱的慈善组织发展的空间,至少占整个园区生产总值的2%—3%。同时加大力度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非营利的慈善组织来宁夏,这样可能减少公众对“善谷”商业化的批评。除了企业的利润和捐赠之外,慈善组织通过募款来运营,慈善捐赠是重要的慈善资源。另外,在“招善”的过程中,除了聚焦慈善企业的投资进驻之外,需要给予有影响力的基金会的项目捐赠以充分的重视。鼓励和吸引基金会和慈善家在慈善园区及周边社区的社会投资。

对于社会慈善企业社会效益的强调,除了要求企业抽出一定比例的利润上缴作为慈善基金用于社区照顾和慈善救助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企业做慈善,比如安置残疾人就业、照顾孤寡老人等。也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完善慈善园区的社区发展配套设施,鼓励企业与慈善组织的合作等。

(二)战略慈善需以公民公益为基础

“黄河善谷”的战略基于对当下国际国内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提出。当下的公益慈善事业呈现如下主要发展趋势:由短期的一次性救济捐赠发展成为中长期的可持续福利企业或社区发展基金的创新形式;从治标式的针对弱势人群的扶持,到成立专项基金协助特定人群,进而升级为预防式,如公卫疾病的预防筛检、公卫健康计划;参与公益慈善的企业模式也发生根本性转变,由纯粹经济目的的运营,转向兼顾社会发展效益的可持续社会企业运营模式。慈善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更加鼓励企业及公益组织,以创新思维改善并预防各种社会发展问题的崭新公益服务模式。而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从原有的计划慈善向公民公益的转变过程,是在公民社会的思潮影响之下逐渐发生的。公民公益强调普通人通过创新的志愿行动来实现公共利益或者公共价值,具有志愿性、公共性、公民性、互惠性及官民共识合作的特点[2]

以现代慈善为理论基础的黄河善谷的规划,在大力发展慈善产业的同时,应给予公民公益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凸显普通人在慈善事业、公共事务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主体的优势,进而回应慈善事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的困境。

(三)以社会开放促经济开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慈善的可持续性为慈善产业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的探索提出了需求。慈善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实现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紧密结合。而公益慈善组织及基金会所代表的社会力量面对政府和企业,依然显得弱势和不足。为了推进以社会开放促经济开放的慈善经济的模式化发展,基于顶层设计的政府、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社会慈善企业的有机合作和良性发展尤其重要。在三者的合作关系中,第一,政府注重发挥平台性功能和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的支持力度,让渡发展空间,减少对社会领域的干预,释放社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第二,社会组织需要在数量和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对黄河善谷的重要支撑,对接企业的慈善捐赠和社会组织及贫困群体的需求,成立如“黄河善谷基金会”这类的基金会,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地方示范性和全国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释放来自民间的能力,从社会内部寻求发展和创新的力量,将会是慈善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三,创造丰富多元的慈善参与模式和机制,使得社会慈善企业通过强调慈善来与普通企业区分,增强慈善经济的道德合法性。以此形成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有机结合发展的格局,政府搭台,打造一个良性的慈善市场,让慈善企业家、财富人士和公益慈善组织能够对接,充分合作与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1] 张成军:《关于宁夏“黄河善谷”建设的几点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1期。

[2] 朱健刚编:《中国公益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导论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