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地方高校与乡村非遗文化社区构建项目合作驱动平台
(一)在乡村非遗文化社区建立导师工作室
非遗导师工作室的人员包括导师和学员两部分,导师是高校的专家教授,学员是非遗技艺传承人群,后者虽然文化积累及理论修养不足,但有着高超的手艺。通过横向课题立项、导师科研、民间技艺传承人群三者结合,在一定时期内共同攻克难题,学员在导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超越传统思维,总结前人经验,逐步形成科研成果,再将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导师工作室的首要任务是实验成果产出,通过项目资金的支持立项,进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实用型专利产品、外观包装设计专利以及以核心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支撑的结题验收,通过批量生产、投放市场,最终科研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非遗文化手工作品,见图4)

图4 非遗文化手工作品
(二)在乡村非遗文化社区建立非遗文化合作社
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载体就是“工艺”和“物质”,其中“物质”是非遗文化的具体体现,这种“物质”可以衍生为商品。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从非遗文化衍生出来的物质载体必须满足时代审美需求,其发展才具有持续性。(蜡染工艺围巾,见图5)

图5 蜡染工艺围巾
在民族群落社会中,非遗文化传统载体“物质”只能在一定的小区域范围内自给自足。由于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非遗文化不断萎缩,甚至逐渐消失。非遗文化想要保留、永续传承发展,就必须要建立永续发展的机制和新平台,这就是“非遗文化合作社”,让非遗传承人群成为股民,技术研发成为股东,投资方成为股金,三位一体,搭建“非遗文化合作社”平台,形成合作社形式的非遗文化产业经济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发挥不同能量,让非遗文化在这种机制下运转,使乡村文化社区在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中永续发展。
(三)在旅游景区和对外交通口岸建立市场营销渠道
非遗文化产品的销量直接影响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经济支持和持续发展。因此,合作社形式的非遗文化产业经济链形成后,就要建立稳定的市场营销机制和销售平台,而构建这些平台要选择好市场及消费群体。非遗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是满足外来旅游人群的好奇心理需求、都市时尚生活用品需求,可在各大景区、名胜古迹、特色文化街坊、特色超市、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特定的环境开设非遗文化产品专卖店。此外,在商业网站或相关专业网站搭建传统手工艺展示销售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加强宣传营销,借助网络商务拓展销路形成销售集团,为非遗文化商品的发展提供助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