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皇帝的婚礼
1 光绪皇帝大婚
婚姻,是一个中国人的终身大事,有一位心投意合的伴侣,和你甜甜蜜蜜生活到老,是你一辈子的幸福。婚姻,是一个中国家庭的大事,能不能子子孙孙繁衍不断,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旺或者衰败。婚姻,也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人口众多,经济繁荣,预示着民族的兴旺发达,前途无量。
婚礼,结婚的仪式,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婚礼习俗,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社会文明。所以,可以说,中国人的婚礼习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关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很多古代的儒家经典,例如《礼记》,对于婚礼的程序、仪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中国古代的婚礼,有六个程序,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所谓“六礼”。这些个程序、礼制,沿袭了两千多年,成了中国人婚礼比较固定的格式。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幅员广大,社会发展又不平衡。所以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习俗又有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特色。这里面包含着一些个历史知识、民族、民俗故事、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您听我分别地说一说,包管您长知识、开眼界。
我先来说说皇上家的婚礼。
有人说,过去的皇上权利那么大,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他说的话,没有人敢不听。娶媳妇还不是他自己说了算吗?
我说,这话说得可不对。
怎么呢?先说古代的法律,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再娶,就是妾了。不是我们理解的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皇上也只能是一个妻子,就是皇后,只能是一个。其他多少妃嫔,那就没有准儿了。
还有,皇帝如果大权在握,他还能决定谁做他的皇后。如果他大权旁落,谁可以做他的皇后,就由不得他说了算了。比如历史上那个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武帝死了,朝廷大权被大臣上官桀把持了。这位上官桀为了控制汉昭帝,把自己六岁的孙女嫁给他,当了皇后。听着够荒唐吧?可这就是历史事实。
还有清朝的光绪皇帝,在选皇后的时候,看上一位官员的女儿。可是慈禧太后不答应,后宫里来了一位外姓人当皇后,一定会跟我、跟我的家族争权,那哪儿成啊。她就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光绪皇帝,想通过自己亲侄女,把光绪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时候,光绪虽然当了皇帝,可没有实权,他无可奈何,只有服从。
皇帝结婚,没有媒人,完成媒人任务的是大婚使者。皇帝要经过一个隆重的仪式,任命两位高级官员担任一正、一副大婚使者。
两位使者来到未来皇后的家,这家主人急忙迎接使者,来到大厅。使者说:“有制!”——这会儿,不是说“圣旨下”了。家主跪下,使者念制书,家主叩头。接受使者给的一只大雁,还有其他礼物。然后,再写一份答表,这第一个“纳采”礼,算是结了。
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本《光绪皇帝大婚全图册》,是光绪朝一位宫廷画家画的,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光绪大婚时候的婚礼仪式详细的画出来了。我们看看这一本图册,就能够知道在100多年前,皇帝结婚是什么样儿的了。
这一本图册,其中一部分画的是《纳采》的场面,使者手捧金节,率仪仗队,前往未来皇后的府邸。这个家里,高搭彩棚,红毡铺地,喜气洋洋。那位未来皇后的父亲,和家里的男人,都一齐跪在大门外面迎接使者。
“纳采”礼成,皇帝赏赐他们家饽饽宴20席、酒宴20席,羊20只,酒20瓶。说明一下,满族人管饺子叫饽饽。
按照满族的习俗,大家喝奶茶、吃饽饽,然后吃酒席。
之后是“问名”。使者到女方家,“奉制问名”,就是询问未来皇后的姓名、时辰八字,老百姓家叫换“庚帖”。使者回去以后,请负责占卜的官员占卜一下,如果和皇帝的八字不犯冲,使者就去告诉女方家,一切吉祥如意,名为“纳吉”,这个未来皇后,基本就算是确定下来了。在老百姓家,这个礼,叫作“下小定”。
“纳吉”完了,是“纳徵”,皇帝家向未来皇后家送彩礼,一般老百姓把送彩礼叫作“放大定”,都是尽可能地讲究排场,皇帝家的彩礼,更加的豪华、奢侈了。就说光绪皇帝大婚,皇家送皇后家的彩礼就有200两黄金、一万两银子,金茶叶罐一个、银茶叶罐一个,银盆两个,缎子一千匹,60匹马,20副驮甲。
另外,皇帝又赏赐皇后的父母,就是他老丈人、丈母娘100两黄金、5000两银子、金茶叶罐一个、银盆一个、缎子500匹、布一千匹、六匹马、一副甲胄。至于皇后的兄弟姐妹,连同下人都有赏赐。
接下来是“请期”,使者要把皇帝结婚的日期告诉未来皇后家。
上面的这些个程序,都有一定的仪式,使者每一次都要宣读皇帝的制书,那位家主每一次都得呈上答表。照着规矩来,一步不能错。
跟着是册封皇后的仪式,使者带着太监,捧着册宝,还有伺候皇后的宫廷女官,来到皇后家。女官帮助皇后收拾打扮好了,出房来,面向北方跪下,听使者宣读册文。册文读罢,皇后再拜,接过来册文,从此,她就是当今母仪天下的皇后了。
于是,这位皇后升座,接受各位官员、太监等人的礼拜。
皇后的嫁妆,要在大婚前两天送进宫里。民间嫁女,嫁妆少的四抬、八抬,多的也不过64抬,皇后的嫁妆,有200抬。所谓“抬”,就是一张桌子上放一样东西,上面罩着玻璃罩子,由两个人抬着,叫作一抬。皇后送嫁妆的队伍,从头看不见尾,送了两天才送完。这些嫁妆,可不是皇后娘家办的,而是内务府筹备,只是从皇后娘家过了一下,又回到皇宫去了。
结婚那天,要举行婚礼的第六礼,叫作“亲迎”。老百姓家都是新郎去新娘家迎亲,皇帝哪儿能自己去接媳妇儿啊。还是使者带着仪仗队和女官去奉迎皇后进宫,到了皇后家,还是宣读制书,家主还是上呈答表。皇后再拜,告别父母,上了孔雀顶大轿,离开家门。
迎亲队伍进大清门、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来到乾清宫,太监恭请皇后下舆,皇后下凤舆,有人呈上一个宝瓶,皇后抱着宝瓶,来到交泰殿。这个时候,皇后也像民间新娘一样,要跨火盆,跨马鞍,预示着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皇帝和皇后的洞房设在坤宁宫,两位新人进了洞房,坐在龙凤喜床上,按照满族人的习俗吃子孙饽饽,就是吃饺子。这饺子是皇后娘家煮的,半生不熟的,送来的。吃的时候,旁边有人问:“生不生?”皇帝得说:“生!”这个也是民间的习俗,预示着早生贵子,宫廷里面也照这样子做。
吃过饺子,饮交杯酒,古代叫作“合卺”礼。卺,是古代结婚时用的酒具,就是把匏瓜一切两半,成两个瓢。两位新人,一人一个,喝交杯酒,就是“合卺”了。这象征两位新人从此不离不弃,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然后,皇帝、皇后和文武百官去拜见太后,还要给老丈人丈母娘和皇后的娘家人赏赐宴席。皇帝的大婚典礼才算是结束。
2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一位杰出的青年,他,就是吐蕃32世赞普松赞干布。在汉族的史书上,说他“骁勇多英略”,是一位奇才。松赞干布13岁继承王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法律,改革官制、兵制,发展经济,建立了统一的、繁荣的吐蕃国。
松赞干布是藏族人心中的英雄,在藏族的民间传说中,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有伏魔除妖、千变万化的神通。后人为他造的塑像,头上还有一个小头,也是传说中神话的形象。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18岁,他派遣使臣千里迢迢到唐朝的首都长安去,向唐太宗求婚,没想到,被唐太宗回绝了。可是,唐太宗没有把两国来往的路堵死了,派遣了一位使者去吐蕃,了解吐蕃的国情,表示友好。
这位唐太宗,也是公元七世纪中国的一位英雄人物,他雄才大略治国理政平定四方,建立了经济繁荣、国势强大的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强盛帝国。唐太宗呢,也被唐朝周边国家称为“天可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诗人。
唐太宗对于唐朝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是平等、友好的态度。有一次,他和臣子们讨论治国的方法的时候,提到了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他说:“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却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
在历史上,吐蕃和唐朝曾经有友好往来,也曾经兵戎相见。那时候,藏族人把长安,叫作“万门城”,说那个城市如何的繁华、浩大,光是城门就有一万多个。松赞干布当然也了解唐朝的这些情况,他也仰慕汉族文化,还派了很多贵族子弟去长安留学。
在公元640年,松赞干布24岁的时候,他又派了一个使臣团,以他的亲信大相禄东赞为使官,带着5000两黄金和几百件宝物做聘礼,去长安向唐太宗再次求婚,请求把文成公主下嫁到吐蕃,做他的王后。
藏族传说中,说当时有五个国家或者是部落的使者,都向唐太宗求婚,都要求文成公主做新娘。这可怎么办?选择哪一个当女婿呢?
唐太宗出了三道难题来考这些使者,第一道题,是一个拳头大的玉球,中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孔,看谁能把一条丝线穿过去。那四个使者都没有办法,只有吐蕃使者禄东赞,足智多谋、聪明绝顶,把丝线拴在一只蚂蚁的腰上,让蚂蚁带着丝线穿过了小孔。
第二道题目,抬来一根圆木,两头儿一般粗,让大家伙儿辨认,哪头儿是树根,哪头儿是树梢。别的使者认不出。禄东赞让人把圆木放在水里,说,浮在水面上的一头是树梢,沉在水面下的一头是树根。
第三道题目,是在穿着打扮相同、年龄相同的400名女孩子里,找出文成公主来。别的使者束手无策,只有禄东赞事先通过公主的侍女,知道了公主的秘密。原来文成公主遍体芳香,总有一只蜜蜂在她身边飞舞。于是,禄东赞在400个女孩子中间,一眼就认出了文成公主。
唐太宗决定把文成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为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据吐蕃史书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予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鞍玉辔、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帔,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又携带芜菁种子。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须用具。”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无比丰厚的嫁妆,简直是汉族文化的大集合、大宝库啊。从佛像、佛经的佛教文化,到各种烹饪的饮食文化,识别善恶的史书,治疗疾病的医书、建筑、制造技术的著作,还有很多随文成公主到西藏的能工巧匠。可以说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大搬家、大输送,这对于汉、藏两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真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再来评论唐太宗当年和松赞干布联姻的决定,不能不点个赞,说一句:“英明啊!”
公元641年,唐太宗任命亲王李道周为送亲使者,带领着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出发了。藏族传说,“一辆搭着白绫帐的车辇载着释迦牟尼像,由大力士神乐和龙喜引驾在最前头,随后,是两匹银白色的骡子拉的车舆,上面坐着文成公主和四名侍女,另有四名侍女坐在两头骆驼拉的车上,其后是四名大力士轿夫、请婚使臣和为数众多的马夫。皇帝担心路遇不测,还特别选派了500名年轻武士和500名妙龄淑女随行护送。”
可是,要把新娘送到新郎家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
现在,有汽车,有高速路,你自驾游,从西安到拉萨,要用两天时间,跑2833.22公里,合6000来里地,光油钱也得1700多块呢。
当年呢?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目的地是逻些,就是今天的拉萨。交通工具呢,就是四条腿的骡子马,两个咕噜的车。走的路线呢?是唐蕃古道。那都是原始的羊肠小道,崎岖不平。还要爬高山,越过昆仑山、唐古拉山,山势陡峭,悬崖峭壁,别提多么的危险了。天气还不好呢,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会儿满天飞雪的,那个难,没法儿想象。
不管行路多么艰难,文成公主在这一路上为藏族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传说她“在康区丹玛地方的一处岩壁上,勒石刻写了《广论首卷》《普贤行愿》等经文,在夏德朗纳造立了一尊80丈高的释迦牟尼佛像。还在驯鹿垦田,在朗珠迪滩营造水磨……”
新郎官松赞干布也盼望早早见到新娘子,他亲自带兵来到吐蕃的边境,青海的柏海,今天叫玛多的那个地方,来迎接新娘。他为文成公主隆重的举行册封王后仪式,举办盛大的结婚典礼,还在拉萨为文成公主建造了唐朝风格的宫殿,让她安心居住。
藏族老百姓非常爱戴文成公主,他们不知道文成公主从哪一条道路来,就把每一条道路都修的平平整整的。他们打扮一新,高高兴兴去迎接公主。住在南边的说,看见公主手拿银鞭指点雪山;住在东边的说,公主从吉曲河来,那里的渡口就叫“公主渡口”;住在北边的说,在果普村迎接到了公主,所以这个村名叫“公主村”;住在西边的说,公主从堆龙山口来,还在这里的峭壁上勒石作了一幅《姐妹护法图》呢。
大家伙儿都相信,文成公主是绿度母,就是仙女的化身,说她和松赞干布站在一起的时候,“二人浑身光芒四射,普照雪域,刹那间吐蕃众生烦恼尽除,获得无比的安逸快乐。”
说来也是,一位汉族皇家女子,离开父母,舍弃荣华富贵,千里迢迢来到一个偏僻的陌生的条件不好的地方,要过一辈子,根本不可能回去一趟,还为当地的素不相识的外族人做了很多好事,难怪藏族人那么强烈的执着的千百年来都热爱她。就是我们今天说起来文成公主,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她,赞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