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法国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特娃曾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文本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后出文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早期文本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参照或借鉴早期文本。这种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在楼璹《耕织图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先秦以来大量与农事相关的诗歌成为其重要的艺术渊源。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是先秦时期表现耕织题材的最重要诗篇,楼璹之侄楼钥《跋扬州伯父〈耕织图〉》开篇即追本溯源至此,其跋云:“周家以农事开基,《生民》之尊祖,《思文》之配天,后稷以来世守其业。公刘之厚于民,太王之于疆于理,以致文武成康之盛,周公《无逸》之书,切切然欲君子知稼穑之艰难。至《七月》之陈王业,则又首言授衣,与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条桑载绩,又兼女工而言之,是知农桑为天下之本。”《耕织图诗》不仅祖述了《七月》以农桑为天下之本的艺术精神,在词汇和细节上也多有踵武。例如《耖》:“迟迟春日斜,稍稍樵歌起。”即化用《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之句。《二眠》:“风来麦秀寒,雨过桑沃若。”化用《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词汇。《上簇》:“采采绿叶空,剪剪白茅短。”化用《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词汇。《七月》中经典的农事劳作场景也频频出现在《耕织图诗》中,比如《耕》“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耙耨》“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耖》“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碌碡》“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四篇,即可看作《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具体化表现;《收刈》“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登场》“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持穗》“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簸扬》“临风细扬簸,糠秕零风前”、《砻》“推挽人摩肩,辗转石砺齿”、《舂碓》“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筛》“茅檐闲杵臼,竹屋细筛簸”、《入仓》“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等八篇是《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两句的详细扩展。再如《二耘》中“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同《豳风·七月》中“同我妇子,馌彼南亩”一样,都写到农忙阶段妇女儿童到田间送饭。最值得重视的是,《七月》所写的不同时节采桑的情景在《耕织图诗》中也有继响。《七月》有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写的是仲春二月的采桑:其时蚁蚕刚破壳,食量甚小,桑树也刚刚长出嫩叶,女子采摘桑树低矮处枝条上的新叶就可以满足蚕食所需。《耕织图诗》中《喂蚕》一诗:“蚕儿初饭时,桑叶如钱许。攀条摘鹅黄,藉纸观蚁聚。”亦是描写女子采摘如铜钱大小的嫩桑叶饲养蚁蚕的情景。而到了蚕月,即农历三月,蚕已三眠,食量剧增,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采摘才能满足蚕食,故《七月》接下来写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养蚕人要用斧子砍下高处的桑树枝,剪叶饲蚕,主人公显然已不是女子。此种男子采桑情景也出现在《耕织图诗》中,《三眠》《分箔》二诗之后即有《采桑》诗云:“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筠篮各自携,筠梯高倍寻。”诗中的吴儿登上高梯去采桑,情景与《七月》所写一脉相承。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之祖,他的作品无疑是楼璹《耕织图诗》的重要渊薮。从诗歌体式来看,《耕织图诗》对五言古体的选择以及组诗形式的运用,都有模仿陶渊明《归园田居》等组诗的痕迹。而从化用诗意的角度看,《耕织图诗》中的《浸种》一诗“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即糅合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将有事于西畴”和《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句子。《布秧》一诗“明朝望平畴,绿针刺风漪”以及《一耘》“时雨既已降,良苗日怀新”,则是分别借用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诗句。《收刈》一诗:“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磬折。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褐。”以霜、风渲染环境之寒冷,描摹农家收获时的勤苦之状,基本意象和情感基调均由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演绎而来。再如《喂蚕》一诗“屋头草木长,窗下儿女语”,描写屋外草木扶疏的景致,显然源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盛唐的诗作也为《耕织图诗》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文本。山水田园诗派的储光羲最擅长描写农家的恻隐之心,如《田家即事》:“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价道:“爱物之心胜于爱己,田父中不易有此人。”《耕织图诗》深得储氏博爱之意,如《耕》“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頳”,一个“苦”字,表达了对耕牛的体贴与同情。《耙耨》:“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诗人奉劝农夫不要再鞭打辛苦耕作一天的耕牛,言语间流露出深深的怜惜。《上簇》一诗“撒簇轻放手,蚕老丝肠嫩”,写捉蚕上簇让其结茧一事,“轻放手”可见养蚕人之小心翼翼,饱含着对老蚕的珍爱之情。王维和杜甫的诗作也是《耕织图诗》顶礼膜拜的对象。如《灌溉》一诗中“斜阳耿衰柳,笑歌闲女郎”句,颇有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柔美风味;《分箔》一诗“郊原过新雨,桑柘添浓绿”,也综合了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和《淇上田园即事》“日隐桑柘外”中新雨和桑柘意象。《舂碓》“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 “流匙滑”则化用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入仓》“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沿袭杜甫《百忧集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的诗意。《浸种》“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窖茧》“门前春水生,布谷催畚锸”两句中,“春水生”词汇均出自杜甫《春水生》:“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耕织图诗》对中晚唐田家诗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对比手法的使用上。中晚唐田家诗常常在表现耕夫、织女艰辛的劳动和困顿的生活之后,笔锋一转,揭露权贵、丽人的富贵安逸,以此凸显田家之苦。如中唐时期张籍《野老歌》在描写了老农“苗疏税多不得食”“岁暮锄犁傍空室”的贫穷生活后,篇末云:“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王建《当窗织》在描写了贫家女“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着”的心酸生活后,篇末云:“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白居易《缭绫》在描写了织女“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的辛劳后,篇末云:“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章效标《织绫词》在描写了织妇“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的窘迫后,篇末云:“不学邻家妇慵懒,蜡揩粉饰谩官眼。”晚唐时期邵谒《寒女行》描写了寒家女“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养蚕多苦心”“织素徒苦力”的愁苦无助的心情后,写到“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终日着罗绮,何曾识机杼”。郑遨《伤农》首句云:“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末句则写道:“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耕织图诗》也深得对比手法之精髓。例如耕诗中的《筛》“计功初不浅,饱食良自贺。西邻华屋儿,醉饱正高卧”。将劳动者终日辛劳却难得温饱与统治者的无所事事却终日醉饱高卧两相对照,揭示出社会不公。织诗中《一眠》在描写了蚕妇为了照顾幼蚕,忙碌得只能偶尔打个盹,甚至顾不上梳洗,“抱胫聊假寐,孰能事梳妆”,接下来却写到丽人的春日冶游,“水边多丽人,罗衣蹋春阳。春阳无限思,岂知问农桑”,形成鲜明对照。《大起》:“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呼儿刈青麦,朝饭已过午。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也是采用这种经典的对比手法,以丽人之奢靡闲逸对照蚕妇之穷苦辛劳,诗人的悲悯情怀蕴涵其中。
北宋的诗歌中,梅尧臣的《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以及《和孙端叟蚕具十五首》与《耕织图诗》有着最为直接的渊源关系。梅尧臣的这组诗不仅体式为五古,内容也以农具、蚕具为主要表现对象,结合相应的农桑劳动,按照农事和蚕事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包括《田庐》《扬扇》《楼种》《樵斧》《耒耜》《钱镈》《耰鉏》《袯襫》《台笠》《水车》《田漏》《耘鼓》《牧笛》以及《茧馆》《织室》《桑原》《高几》《科斧》《桑钩》《桑筥》《蚕女》《蚕簇》《蚕槌》《蚕薄》《缲盎》《纺车》《龙梭》《织妇》等28首,其形式与内容均为楼璹《耕织图诗》所承袭,只不过楼诗不仅仅局限于对农具和织具的摹写,更多以劳动项目为题,如耕图诗包括《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21事;织图诗包括《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缫丝》《蚕蛾》《祝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24事,较之梅诗更注重生产流程的完整性。
钱锺书先生曾评价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最早全面继承了诗经《豳风·七月》、陶诗以及中晚唐田家诗的艺术传统,“算得上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
。其实,在集大成这一点上,《耕织图诗》要早于《四时田园杂兴》,只不过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艺术渊源,《耕织图诗》尚缺少《四时田园杂兴》的熔铸之功,即未能将多方有机地融合,做到不着痕迹,浑然一体,而是留有一些艺术上的缺憾。例如有的诗篇直接从他人诗作中剪裁下相关的词句,串联成篇,给人重复、雷同之感。如《登场》一诗“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黄云是借用王安石《登场》“割尽黄云稻正青”的用法,比喻成熟的庄稼;白水是借用了王维《新晴晚望》“白水明田外”的词汇。接下来“太平本无象,村舍炊烟浮”一句,则是对惠洪《赠胡子显八首》“小县风光秀句传,太平无象宰君贤。虽非社日长闻鼓,不是炊时亦有烟”的稍微变换。这种简单的、随意的拼凑往往造成诗篇前后句风格不统一。例如《耕织图诗》中的《浸种》,首句“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宛如杜甫《春水生》清朗晓畅;第二句“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则追求文采,把种子比喻成浅碧,辞藻华美,颇有六朝诗歌的雕琢之痕;第三句“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又模仿陶诗平淡质朴风味;第四句“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则如中晚唐的赛神风俗诗粗浅直白。应该说,楼璹《耕织图诗》对艺术传统已经有了自觉的兼收并蓄的意识,尽管创作中还存在着碎锦拼合的弊端,但其集成意义毋庸置疑,实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