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后吟社时代的元初诗坛
征诗活动之后,关于月泉吟社其他大型活动的记载,在文献中就再难发见。这也许与主要组织者及经济赞助人吴渭在此后不久即谢世有关,相隔不到十年谢翱又在杭州病逝,吟社主盟相继零落,活动想必大受影响吧。不过经由诗社而传递倡导的诗学精神,在后辈诗人那里却并未消散。诗社中中坚力量实属谢、方。谢翱诗奇丽恢诡,参入中唐,后人以为“元诗所以一变乎宋者,谢翱之功也”,所注重的是其力矫诗弊的新变意识。方凤“尝与闽人谢翱、括人吴思齐为友。思齐则陈亮外曾孙,翱则文天祥客也,皆工诗,皆客浦阳,浦阳之诗为之一变”
,可见吟社主盟俨然已成为地域诗坛宗主。实际上“为之一变”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浦阳。自方氏“开风雅之宗”后,“由是而黄晋卿、柳道传皆出其门,吴渊颖又其孙女夫,宋潜溪、戴九灵交相倚重,此金华诗学极盛之一会也”
,而这一脉络更已由元及明,蔚为大观了。
方凤弟子黄溍曾述及婺州诗学渊源。就浦江邻县义乌而言,黄溍以为“吾里中前辈以诗名家者,推山南先生为巨擘。傅君景文、陈君景传,其流亚也”。山南先生即刘应龟,高中吟社第五名,评语还特别引录了他另外两联,以为“律细韵高”“夐未易及”。而景传为陈尧道字,其诗入选第八名。可以说,吟社诗人实际构成了义乌诗坛的核心。至于年辈稍后的诗人,黄溍称:“始予弱冠时学为诗,同郡柳道传、王申伯、陈茂卿、方子践、子发皆以能诗称者也。柳初效粤谢翱,后自成一家。方受学尊父存雅先生,而杂出于谢。陈与谢不相识,乃酷似之。”
方樗、方梓传承方凤家学,同时旁参谢翱。元蒋易所编《皇元风雅》卷三〇录陈茂卿《花石行》一篇,全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与《将进酒》出,黄溍称之与谢翱暗合,不为无据。
黄溍本人是刘应龟的中表子侄,早年多受刘氏教益;弱冠以后又从方凤学诗,有转益多师的长处,受吟社诗风浸染也更深。他前期作品中五律较多,与元人的习惯颇有差异。这些作品大多是与吟社成员的唱和之作,表现出好尚的趋同性。他的古体作品学习晋宋,有大小谢幽峭之趣。在诗学主张上,他曾诲示王袆,提出“诗贵乎平实而流丽”
,平实即内容的中和平正,流丽即语言的流畅清美,这与方凤的看法近似,更符合元诗的时代主潮。
柳贯也是吟社诗风熏染的重要后学,“执弟子礼于同里方先生凤、括吴先生思齐、粤谢先生翱。三先生隐者,以风节行义相高。间出为古文、歌诗,皆忧深思远,慷慨激烈,卓然绝出于流俗。清标雅韵,人所瞻慕。公左右周旋,日渐月渍,不自知其与之俱化也”。柳贯所存六卷诗歌中,前三卷都是古体,可见他并不拘泥于晚唐近体。七古中他对李、杜、韩都有汲取,阔大与奇崛并存;五古多得力于魏晋。他不认同宋调以才学为诗的倾向,“诗成置我江西社,兔苑梁园隔几尘”
,充满了对堆垛典故习气的不满。但是对于宋诗劲健的句法也不全然排斥,“老不废诗,视少作尤古硬奇逸而意味渊永”
。
至于吴莱,因为是方凤孙婿,所承诗教更为真切。他的作品以乐府歌行体为多,才气纵横,以杜、韩为宗,故而胡应麟称“吴立夫学杜大篇,气骨可观,而多奇僻字”。不过他壮岁早逝,诗境未及淬炼,负气逞才处也不免粗豪之失,但在元诗中已称鹤立,“元诗靡弱,自虞伯生而外,唯吴立夫长句瑰玮有奇气。虽疏宕或逊前人,视杨廉夫之学飞卿、长吉,区以别矣”。吴莱重视古体也与吟社诗人互相交流有关。吴莱自称:“始予弱冠,时从黄隐君游。隐君讳景昌,字明远,世为婺之浦江人。自幼敦朴而开悟,及长益通五经、诸子、诗赋、百家之言。岩南公尝一再携予诣隐君质《春秋》。”
这位由方凤带领吴莱前去受教的黄景昌,就是征诗活动中的第二十五名“槐窗居士”。黄景昌“长从方凤、吴思齐、谢翱游”“以古人论诗主于声,今人论诗主于辞,声则动合律吕,可以被之金石管弦,辞则文而已矣。乃集汉魏以来诸诗,各论其时代而甄别之,作《古诗考》”
。吴莱曾去信与黄氏专门讨论此书,又为之作后序。他们之间的切磋影响,较然易见。
当黄溍、柳贯、吴莱等活跃于文坛时,元诗主体风貌已然形成,“虞杨范揭”四家称名于时,宗唐崇古的诗学观点渐次获得时代认同。从仇远提出甚获方凤认同的“近体吾主于唐,古体吾主于《选》”,到杨载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以唐为宗”
,大约也正是吟社活跃到元诗兴盛这一时段。从元诗发展的时序来看,元初的南方诗坛,基本处在江湖诗风的笼罩之下,“宋元之际的诗人,大多早年都受到江湖诗派的影响”“如果不是元一统天下,可以预见南宋诗坛上江湖派必将‘一统江湖’,成为人数众多、压倒一切的主流派”
。南宋与金南北分峙,造成了翁方纲所称的“程学盛南苏学北”的不同文化景观。元初的北方诗坛大抵沿袭金源一脉,“诗人多学坡、谷”
。但是即使如此,其时的北人代表如王恽就已主张金诗“直以唐人为指归”
。正如邓绍基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南渡后的金诗以唐人为归,那么与金代斯文一脉相承的蒙古王朝和元初诗坛,也就归于唐音了”,或者说“元初诗坛出现了宗唐呼声”。与南方宗唐的趋向类似,“从王恽传递的消息到卢挚、刘因的创作实践,诗歌宗汉魏晋唐的风气就在北方文坛上出现并形成了”
。尽管南北诗风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但是至延祐时期元诗南北融合的进程基本完成,以元诗四家为主体的宗唐诗风成为时代主流。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角度而言,元诗体现了元人力图在唐音、宋调之外,别辟蹊径的诗学努力方向。近体宗唐、古体崇《选》的“宗唐得古”之风,是为元诗主体风貌。而吟社诗人们标举兴象,振刷江湖末学的纤薄浮浅,并通过后吟社时代诸人传递这一诗学精神,不正代表了元诗初音的形成吗?
如果我们不反对元人自我认同、以元诗有别于唐诗与宋调、而能自成一代文学的“元音”的话,那么月泉吟社诗“虽不逮唐制,若曰元初夫自为一代,有唐之遗风”
。在元音形成的进程中,吟社诗人与有力焉。翁方纲曾说,“元初之诗,亦宋一二遗民开之”
,用意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