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落后一步
李杰最后通过计算发现,自己每拿下孟楷一处营寨至少会让手下损失了五六百人。
而孟楷失去的仅仅是一些木头做的营垒,这反差太大,让李杰完全无法接受。
每次孟楷在营寨即将失守的时候,都将其中兵马撤回到其他营垒继续坚守,李杰对此一点阻拦的办法都没有,两方损失悬殊太大,让他感到得不偿失。
要知道这里仅仅是孟楷的的第一处防线,后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营垒。
即使全部拿下,前方还有泾阳城这个硬骨头要啃,他若是是在这里损耗太多兵马,到时候无法按时完成与其他几镇的约定。
而且他手下这些一小半都是在这几个月中培养出来的久经战阵的精锐,是自己日后依仗的根本,李杰也舍不得将他们白白损失在这里。
最后只能暂停攻击,思考其他对策。
但他与麾下将校讨论了许久,都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攻打眼前这些营寨。
郭琪等人见主上苦恼,自己却丝毫没有办法为他分忧,自责不已。
看到将士们的反应后,李杰知道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自己麾下的军队多是朔方边军,以及部分新募的士卒,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攻城训练。
而且对面的孟楷和他也打了不少交道,李杰知道他的能耐,众将无法应对现在的局面实属正常,也在意料之中。
但孟楷毕竟只有一人,无法同时指挥两边的营垒,所以李杰怕朱玫在南岸战事有起色将自己比下去。
于是派人打探朱玫大营的消息。
探马告诉李杰朱玫经过几天尝试后,也没有再继续攻打营垒,反而选择在外安营。
听到这里,李杰以为朱玫也遇到了与他一样的困难,放心下来,不再强求速战速决。
在第二天时,李杰将手下两万多人马,分成四队,全部派出去从四面同时围攻孟楷,想借用人海战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无法再相互接应。
然后在派遣随军工匠砍伐树木,打造攻寨器械,准备稳扎稳打拿下此地。
这样情况果然有了极大的改善,孟楷外围各营之间的联系被李杰切断,除了内部的营垒外其他无法再互相支援对方,让自己攻寨的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
只是这样所为耗时过长,孟楷又每日在营内加铸营寨,使之更加坚固,准备与李杰长期消耗下去,实在难以攻取,十多日下来进程缓慢。
正准备慢慢耗下去的时候,这时郑畋却派人前来询问进程,并告知李杰他那边的情况,得知郑畋进展迅速后,本来不急的李杰也开始着急起来。
于是他只得来到孟楷所在的营寨,让将士们朝营内大喊辱骂孟楷,想激他出来交战。
孟楷却丝毫不上当,反而看着李杰哈哈大笑,回道:“李杰,你莫得意,前两次我大意之下,被你使了诡计取胜。
本将承认你确实有点本事,现在我手上兵力不多,我承认我现在不是你的,你不用派人来侮辱我了,我是不会领兵出战的,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攻打这些营寨,不然就自行退去,换一条路前往泾阳。”
李杰不信孟楷真的能忍下去,依旧派人每日来到营前辱骂寨中的孟楷,上自祖宗各代,下至儿孙,凡是与孟楷又有关的都没有被放过,言语极尽难听,连李杰自己都听不下去。
然孟楷在营中始终没有理会,甚至在李杰亲自上场时,搬来酒肉端到营墙上,一边听着李杰开口,一边品头论足,谈笑自若。
这反到把李杰给气的到了,看到孟楷作态,他知道他真的不可能上当,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将人马撤回来,回营再做考虑。
接着他收到郑畋传来的消息,言自己一路顺畅,再次询问自己进况如何。
本来郑畋那边就与程宗楚二人领兵占据了奉天,极大的压迫了长安方向的黄巢,现在再次一路顺利,眼看就要抵达长安城下。
而自己却依旧顿兵此地,较之已经落后了许多,而东北方向的李孝昌与拓拔思恭虽然还没有好消息传来,但他们有拓拔思恭率领的数万骑兵,机动力极强,战场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中,从哪里攻击长安,又攻打附近的那座城池,全看自己的心情。
相较之下,自己这边就明显不如另外两路大军。
可能是因为前两次让孟楷吃了大亏,现在他仿佛长了不少记性,知道自己兵少,就缩成了乌龟,在泾水沿途大修营垒阻滞自己,根本不来正面交战,这让李杰毫无办法。
李杰对此开始动摇,认真思考部下的建议,看自己是否要换一条路行军。
可是仔细思考后,李杰最后放弃了这个打算。
新平,泾阳,长安都在泾水边上,而泾阳乃是自己与长安之间唯一一座大城。
除非自己选择绕道几百里,不然不可能能越过泾阳打通长安方向的通道,冒然饶过这里,自己的粮道就会暴露在孟楷眼下,而要前往泾阳眼前这些营垒必然要被拿下,否则李杰根本无法攻取泾阳。
而绕路几百里,且先不说陆路运粮的耗费自己是否能够承担,单就说不拿下孟楷的这些营垒,自己绕路之后粮道依旧无法安稳。
孟楷大可以跟踪李杰,查清他粮道所在,然后再来派兵切断,他还是没有办法,毕竟他不能留下上万人处处守卫粮道安全。。
这种种不利之处都打消了李杰绕道而行的想法。
最后李杰派人回去催促李文宁的那两万人马,准备等兵马全部会和之后,再来与孟楷较量。
而正当其苦等之时,南岸忽然在一天夜里烧起大火,将孟楷修建的五座营垒一次全部烧毁,营内守军大部分烧死在营寨内,只有少数残余,逃到了北岸孟楷这边。
李杰见到朱玫借火攻一夜拿下八座城垒,心中大惊,不知道朱玫用了什么方法竟然做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