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医疗的颠覆:人类能否实现长生不老
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按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图3-2所示。
图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呼吸、吃的食物、喝的水、机体平衡、排泄及睡觉等,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些是人类能够维持其生命体征的最基本的需求,缺乏其中之一,人类都将难以继续繁衍生息。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的需求开始不断地尝试着向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更高阶的方向前进,最终迈向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对人类需求进一步进行研究,我们不禁会问:当人们已经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时,还会有何期待?思考当今医疗中的过度治疗,就会明白,其实,人类在自我实现需求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需求——长寿的需求。
长寿到多少岁这个具体数据没有办法准确给出,因为人们对长寿的定义都希望是“永生”!从图3-3所示的更详细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是不是会受到一点启发?
图3-3 更详细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追溯到原始社会,住在山洞里、吃着生冷的食物、采摘野果、四处打猎、吃完上顿愁下顿的原始人类,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其平均寿命只有25~40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火的使用、技术的发明、医疗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以至于古书《内经》的作者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该在100岁左右,而在《老子》一书中则认为,人类的寿命为120岁。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已经不乏长寿之人,这才让人们推测理想中的人类寿命极限。
回到当代,当今也有不少医学理论认为,理论上人的寿命为120岁。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人总是在生命进行到大半时就已经戛然而止。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人类平均寿命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1岁。
上述平均寿命推测,只是基于人类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而推出的理想状态,但这些数据远不是人类的目标,人类的目标是希望长生不老。在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很多。早在秦始皇时代,他命人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就已流传于世。据说在公元前219年,有一个住在山东半岛的当地“方士”,人称徐福,就是专门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人。类似故事在国内外比比皆是,孙悟空大闹地府撕毁生命簿得以长生不老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总而言之,历朝历代历经无数探索,从秦始皇寻药开始,到炼丹炉的发明,再到宋朝的长生不老果的故事……无不体现人类在更深层次上的需求——长生不老。
时至今日,长生不老依然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回到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的现实上来,人工智能医疗可以说是对传统医疗的革命性颠覆,人类是否可以在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实现长生不老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可能;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崛起,为医疗领域的变革带来了巨大机遇。人工智能的加入,使过往的排队挂号、预约看病等所花费的时间,都可以全部被应用于其他方面,给医疗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活力源泉。据悉,早在2017年2月,微软公司就与匹兹堡医疗服务中心合作启动了Heath Care Next的医疗项目,深入研究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系统帮助人类分担医疗从业者的工作负担。
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果要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帮助追求人类的长生不老的梦想,前文提到的观点中,我们是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但是,当人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危机和道德冲突,很可能将人类彻底毁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大大阻碍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进程。
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约翰·克雷格·温特创办的人类长寿公司正在尽最大可能的努力,为制药厂和基因技术有关的创新提供帮助。如果有一天,基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真能在创新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中,探索到导致人类衰老的基因,并能对其进行干预,以及促进长寿基因的不断再生长,人类将可以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2019年4月7日,由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杂志《科学世界》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他们已经开发出能够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的技术——“基因剪刀”。这个技术的功效在哪里?它能够实现对人体的某些病毒基因进行编辑和更新,进而对其进行基因替换,能够帮助人类实现长寿的目标。
2019年4月19日,耶鲁大学突然宣布,他们已经成功让死亡4小时的猪大脑复活。这个消息在《自然》杂志发布后,彻底颠覆了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据参与本次实验的科学家介绍,他们借助一套名为Brain Ex的系统,向猪大脑的脑细胞输送营养和氧气来模拟血液流动,让已经死亡4小时的猪大脑又复活了6小时。死而复生?这个新闻可谓对人类死亡观念的颠覆。本次实验虽然只是延长6小时的大脑生命,但这只是这项技术的开始,如果经过逐渐完善和改进,复活的时间将会无限期延长,100年后,也许死而复生已经成为常态。
2019年4月20日,以色列公布,从患者的人体组织和血管中取样而研发出的人造心脏实验宣告成功。这个人造心脏包括细胞、血管、心房和心室等,据以色列研究团队介绍,该人造心脏的原材料是具体患者的组织,如果将该心脏用于患者,基本是不存在排异现象的。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无法创造和改变客观规律,但人类可以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雷·库茨维尔认为,在2045年,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将达到发展的顶峰,超过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10亿倍。到那时,人类通过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将彻底改造人类基因的序列,人类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陈旧基因将被抛弃,我们的生命将升级为一个更高级的生命系统。同时,随着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深化融合,如果人类能够在医疗技术的创新进度上超过重大疾病病毒的进化速度,那么,人类最终将能够实现长生不老。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实现长生不老的可能。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神经科学基础之上的,对神经科学的科学解释程度,决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将会催生可以寄托和转移人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人类在“血肉之躯”终结时,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意识存储于虚拟世界中。若是条件成熟,存于虚拟世界中的意识又能重返可以寄托的肉体。
大脑死亡就用大脑复活技术,心脏坏了就换用人工心脏,组织器官衰老就换新的器官,在生命衰老之前已经对衰老基因进行了人工筛选和编辑……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人造心脏、基因编辑、死亡大脑复活、意识转移等,传说只存在于科幻、神话中的梦想,如今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若是各项生命技术能得以不断发展,人类的“永生之梦”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