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对照版序
经中国、日本、韩国3国专家4年多的共同努力,《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于2008年5月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事务处(WHO/WPRO)颁布,2009年出版修订版。我作为唯一一位参加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全部11次会议的专家,特借出版中英文对照版的机会就本标准的有关问题作几点说明:
一
2003年初,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内外针灸标准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向WHO/WPRO提出“开展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该报告得到WHO/WPRO的高度重视,并于当年立项启动。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更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针灸标准化体系的发展战略,并于2005年与WHO/WPRO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医药标准化共同研究谅解备忘录》。
二
在研究之初,有1/4的经穴定位在中、日、韩3国之间存在分歧,最终361个经穴定位中除迎香、水沟、口禾髎、中冲、劳宫、环跳6穴外,均达成了共识。之所以能从分歧走向大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一开始各国专家就对中方提出的确定经穴定位的原则、方法以及经穴定位表述方法达成了共识,从而为解决各国在经穴定位上的分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最大创新在于首次成功地引入严格设计的实验方法,开展了人体测量学、表面解剖学及影像学的实验研究,解决了以往单纯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国际标准基于科学证据的高标准;并在经穴定位的表述上,第一次明确分为“部位”与“取穴”两个层次,既满足了标准的规范化表述,又提高了标准的可操作性。整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及实验数据,还形成了学术专著《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于2007年出版,并荣获中国首届“三个一百”科技原创著作奖。
三
本标准自 2008年 6月颁布之后,发现其中部分插图与标准文本不完全吻合,于是 WHO/WPRO 又组织修订,修订版于2009年出版。出版说明提到修订的插图如下 :
LU1,LU2,L13,ST11,ST32,ST41,HT4,HT5,HT6,HT7,S17,SI13,SI15,BL5,BL6,BL7,BL8,BL36,KI10,PC7,TE10,TE15,GB2,GB25,LR9,LR10,LR11,LR12。
据我们核查,其中图L13,系“LI3”之误,图S17系“SI7”之误,而图BL5与2008年版相同,未见修订。
本标准关于穴名的表述,采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颁布的国际标准《国际针灸命名推荐标准》(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根据该标准,针灸穴名包括三个要素:国际代码、汉语拼音和汉字,但目前出版的初版及修订版中均未标注汉语拼音的声调,此次中英文对照版特予补齐。
四
国际标准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2009年修订版)与中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相比,有以下5点差异 :
(1)国际标准只规定了361个经穴的定位,中国国家标准还规定了46个经外奇穴的定位。
(2)中国国家标准将“印堂”由经外奇穴归属于督脉穴,国际标准未将此穴列入经穴。
(3)中国国家标准的“水沟”、“口禾髎”两穴在国际标准中作为第二方案推荐。
(4)中国国家标准中解剖学分区术语主要采用国际标准《国际解剖学术语》,国际标准采用《国际解剖学术语》与传统针灸分部术语相结合的方案。希望中国国家标准修订时能与国际标准的术语系统一致。
(5)关于插图,国际标准采用线条图,一穴对应一图。中国国家标准《腧穴定位图》(GB/T 22163-2008)在图形制作上采用实景图,并通过综合实验方法,实现了人体表面与深层结构的解剖学叠加定位:除了表现单个穴位的定位外,还反映了所描述穴位与相邻穴位的位置关系。关于二者的异同,除有显著差异者,中英文对照版不一一用脚注说明,读者也可参考中国国家标准《腧穴定位图》。本中英文对照版中脚注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本国际标准中文图不对应者;本国际标准的勘误;补充说明。另外,对于本国际标准2009年英文版中的明显字词错误,本中英文对照版予以径改而不作说明。
五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的研究,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友谊。自该标准文本颁布以来,本项目的参与国开展针灸国际标准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并纷纷向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言提案,呼吁为针灸等传统医学建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以加强协调与合作。由此,传统医学标准化的研究呈现出空前的大好局面。
为完成本项目而开展的系列实验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表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的研究,同时也为其他中医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学的参考。
通过几年的国际合作与研究,培养了中国在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并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针灸标准化研究基地——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未来针灸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人才与基地保障。
六
值此《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中英文对照版及标准挂图出版之际,我们更加缅怀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我的老师王雪苔先生,以及为此做了许多幕后工作的我的学生王勇博士。书未问世,人先逝世,不尽的怅然,就此搁笔而思念却难以搁下,谨以此书此图作为他俩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吧。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黄龙祥
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