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大师传承班简介
同济大学是我国著名综合性大学,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国内优势地位,学风严谨,百年来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不仅以理工著称,在医学方面亦有渊源,同济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在当时是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等齐名的著名医学院。2000年同济大学重建医学院,基于优良医学传统,力争跨越式发展,相继推出重视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并重的举措。
2002年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医研究所,由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出任所长。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同济大学于2008年8月启动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简称“中医大师传承班”),采取师承学习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中医高级临床人才,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举措。同济大学的中医大师班探索实践师承教育模式,聘请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路志正、颜德馨教授为导师并亲自带徒执教,同时聘请全国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和知名专家担任集训教员,采取传统跟师与强化集训相结合方式进行培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持研读经典,坚持多做临床,坚持名师指导。
一、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
中医大师传承班按照“原汁原味、百花齐放、与时俱进”的理念方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讲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继承整理与研究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认真继承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思想、辨证规律、临床经验、诊疗技能的同时,加强经典原著研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等的学习,强化以中医为主体临床治疗思想的教育,注重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医大师传承班主要招收对象是已经拥有中医学博士学位的临床医生,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培养。目标是培养原汁原味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中医师,使其能够系统继承并发展著名中医学家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德才兼备,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精通中医药理论,具备精湛中医技能,并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与专业课题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又能在本专业某个领域有所创新和建树。
二、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中医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目前现状表明,单纯院校教育培养的中医学生存在临床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中医人才一方面需要深厚理论功底,一方面需要大量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中医高等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并举,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多规格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院校教育承担当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当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院校教育很大部分参照西医教育和其他高等院校模式,而在中医教育的规律及特殊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同济大学探索传统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依据中医学自身特点和规律,探索当代中医教育新模式,以多元化思路发展中医教育,是对当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传统师承模式和院校教育模式各有优点,如能兼收并蓄,形成中医特有的教学模式,必能促进中医传承人才的培养。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结合首先在理论学习阶段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在文、史、哲各方面熏陶和培养,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良好素养,并注重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重视基本功训练,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打下坚实基础。临床阶段跟随导师学习,实践、总结、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使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升华。中医大师传承班结合了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内容,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重视人才个性的培养。
中医大师传承班部分课程采取学生集体听课,老师面授的形式,上课地点涉及名师所在各个省市。临床学习采用跟师、轮转及学员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方式。教学模式上一方面借鉴西方EMBA教学形式,每月集体学习,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强调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吸取中医传承特色,在临床实践方面采取传统师带徒模式,由每位国医大师亲自带教学生,以利于中医的有效传承。临床跟师中,学生与导师联系采取“多对多”模式,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师带多徒”“一徒跟多师”的模式有利于导师采取临床带教、专题讲座、学术研究、病例讨论及整理医案多种带徒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中医综合能力,以培养较为全面的临床技能。临床跟师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模式不仅有利于国医大师个体研究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的传承水平,也有利于探索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