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中西医康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医康复医学发展

我国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康复医学的思想和功能康复的概念。《内经·素问》在论述瘫痪、麻木、肌肉痉挛等病症的治疗时,所运用的砭石、针灸、浸浴、热熨、磁疗、导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体操、按摩等物理方法就是康复医学的功能康复的部分内容,但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及方法。

现代康复学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这种发展不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否定与改造,而是对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种补充是通过吸收现代康复医学思想,在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指导下,将中医养生学,特别是有关疾病养生的内容整理提高,这是继承中的发扬,标志着中医学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完善与发展。

中医康复学对功能障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是随着中医康复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的。现代康复学中障碍水平分为三个层级,它包括形态功能障碍即生物水平的障碍、能力障碍即个体水平的障碍和社会不利即社会群体水平的障碍。从文献中分析,中医对障碍水平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水平上。至于后两个水平的障碍,中医古籍中尚未见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论述,仅有类似含义的内容散见于各种医籍中。从康复医学角度来看,生物水平的障碍在中医学中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医认为症状是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因素和外在表现。证候是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各种症状、病因、病位及邪正对比等各方面病理因素的综合,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病理状态。由于某种病因的作用使机体产生了某种病机变化,在内反映为某种证候类型,在外则表现为某些症状。从康复医学角度看,这些症状就是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因素。所以在中医康复学中辨识障碍的水平和程度与辨识证候类型有同样的意义。

现代康复学中障碍的观点与中医康复学中证候的概念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两者相比,证候反映了机体内在生理功能的障碍,而康复学中的障碍反映的是外在形体和行为的功能障碍。中医康复学中既有证候的概念也有障碍的概念,这正是中医康复学的特色。

康复的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不利。因此,辨证是对内在生理功能障碍物化的过程,证候即是物化物;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两者没有可替代性。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或者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其他的评价方法。

在中医古籍中,对病情程度的评测方法早有记载,如《金匮要略》中“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但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则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中医康复学在治疗原则上既不同于现代康复学,也与中医临床学有区别,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针对功能障碍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也是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充实,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和养生康复的方法。各种方法均具有不同的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办法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的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康复学治疗的对象是残疾者、老年人、慢性病者等,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好的疗效,因此,在康复过程中主张采用《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倡的“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