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二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六章 空肠弯曲菌腹泻

空肠弯曲菌腹泻(campylobacter jejuni diarrhea)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热、腹痛、血性便、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白细胞和红细胞等为临床主要特征。弯曲菌最早于1909年自流产的牛、羊体内分离出,称为胎儿弧菌(vibrio fetus),1947年从人体首次分离到该菌,至1957年King把引起儿童肠炎的这种细菌定名为“相关弧菌”(related vibrios)。1973年Sebald和Veron发现该菌不发酵葡萄糖,DNA的组成及含量不同于弧菌属,为了区别于弧菌而采用了弯曲菌(campylobacter)这一名称。使人致病的弯曲菌中90%以上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空肠弯曲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发生多种疾病,并且是一种食源性病原菌,被认为是引起全世界人类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其病例数已超过李斯特菌病、沙门菌病和志贺菌病。空肠弯曲菌可以产生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和霍乱肠毒素(cholera enterotoxin)相类似的不耐热肠毒素,主要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可造成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

第一节 病 原 学

空肠弯曲菌系弯曲菌属的一个种,弯曲菌属共分六个种及若干亚种。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 genus)包括胎儿弯曲菌(Campylobacter fetus)、空肠弯曲菌(C. jejuni)、大肠弯曲菌(C. colic)、幽门弯曲菌(C. pybridis)、唾液弯曲菌(C. sputorum)及海欧弯曲菌(C. laridis)。对人类致病的绝大多数是空肠弯曲菌及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其次是大肠弯曲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杆菌。

一、形态

空肠弯曲菌菌体长1. 5~5μm,宽0. 2~0. 8μm;菌体轻度弯曲呈弧形、S形或螺旋形,3~5个呈串或单个排列;菌体两端尖,一端或两端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能作快速直线或螺旋体状运动。

二、培养

空肠弯曲菌在普通培养基上难以生长,在选择培养基(Skirrow’s Butzletp’s或Campy-BAP),或通过0. 65μm滤器后接种于非选择培养基,在5%~10%氧、3%~10%二氧化碳,42℃培养36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毛玻璃样小菌落,单个菌落呈中心凸起,周边不规则,无溶血现象。最初分离时菌落很小,约0. 5~1mm,圆形,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或粗糙,转种后光滑型变成黏液型,有的呈玻璃断面样的折光。根据生长所需温度的不同,不发酵葡萄糖及在1%甘氨酸、3. 5%盐液、1%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特性可鉴别其种。

三、抗原结构

空肠弯曲菌主要抗原有O抗原,是胞壁的类脂多糖;H抗原(鞭毛抗原)。感染后肠道产生局部免疫,血中也产生抗O的IgG、IgM、IgA抗体,有一定保护力。

四、理化特性

该菌在水、牛奶中存活时间较长,如温度在4℃则存活3~4周;在粪中存活也久,鸡粪中保持活力可达96小时,人粪中如每克含菌数108,则保持活力达7天以上。对酸碱有较大耐力,故易通过胃肠道生存。空肠弯曲菌抵抗力不强,对物理和化学消毒剂均敏感,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剂所杀灭,56℃5分钟可被杀死。对红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近年发现了不少耐药菌株及多重耐药性菌株。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一)受感染动物

空肠弯曲菌广泛散布在各种动物体内,其中以家禽、野禽和家畜带菌最多。其次在啮齿类动物也分离出弯曲菌。病菌通过其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当人与这些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时,病原体就进入人体。由于动物多是无症状的带菌,且带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二)病人

病人也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儿童患者往往因粪便处理不当,污染环境机会多,传染性就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重复感染机会多,可形成免疫带菌。这些无症状的带菌者不断排菌,排菌期长达6~7周,甚至15个月之久,所以也是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粪-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易被空肠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经加工或加工不适当的肉、蛋、奶以及凉拌菜等均可引起感染。直接与带菌动物、宠物接触,常是屠宰场工人和儿童被感染的原因。也可以通过水源传播、人与人间密切接触水平传播、患病的母亲垂直传给胎儿或婴儿等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空肠弯曲菌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发达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以10~29岁年龄最高,说明成人对本病的免疫力并不比儿童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一差异,与卫生条件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平时经常少量接触,体内获得一定水平的免疫力,所以发病率低。

四、影响因素

世界范围调查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为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并以儿童的检出率为高。空肠弯曲菌在发达国家的急性腹泻病的细菌病原中排首位,近年来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腹泻的主要病因,排位仅次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感染与户外作业和便后不洗手有很大的关系。表明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以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差、尤其是饲养有动物的农村地区、禽畜类屠宰和加工的场所为高发。

第三节 流行特征

空肠弯曲菌腹泻在世界各国都有病例报告,全年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流行形式以散发为多见,亦可发生暴发、流行或食物中毒。气候、雨量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条件的优劣、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也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地区分布

空肠弯曲菌腹泻为人兽共患病,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弯曲菌肠炎的流行强度和特征也存在着某些差异,美国、英国等腹泻病例以空肠弯曲菌感染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腹泻还没有占优势病原,但经食物和水传播途径引起的暴发疫情有增长趋势。

2.时间分布

空肠弯曲菌腹泻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在发达国家发病具有较为明显季节性;监测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季节性不明显,有报道以早春季节为主、亦有报道以冬季为主的。

3.人群分布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通常以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为高发。据报道,在发展中国家以儿童为多见,而发达国家则同时感染儿童和成人。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达40 000/10万~60 000/10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300/10万,而全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差异则不明显。

第四节 防治策略和措施

对于空肠弯曲菌腹泻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同时加强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相结合,医学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策略。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要求做到“五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卫生处理。加强居住环境卫生清洁,以达到阻断家禽家畜,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被弯曲菌污染的食物造成肠道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传播。

(二)切断传播途径

落实“三管一灭”,即管理水源、粪便、饮食和消灭苍蝇。注重饮食管理和监督、检测;提高个体卫生防护水平,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等。

(三)其他防制措施

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节 临床特征与治疗要点

一、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空肠弯曲菌腹泻在发展中国家多见于婴幼儿,而发达国家则以青年为主,潜伏期1~10天,平均为5天。病人常有不洁食物史、喝生水及旅游史。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多为38℃左右,个别高热可达40℃或无热;腹痛为脐周及全腹痉挛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一般不多,且可间歇性血便。轻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胃肠炎相似,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类似菌痢或溃疡性结肠炎。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

外观为黏液便或稀水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有较多红细胞。采集腹泻患者的粪便直接涂片检查病菌,可采用革兰染色法和1%碱性复红染色法,镜检涂片上显示细小、单个或成串,海欧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两端尖的杆菌为阳性。

2.细菌学检查

可取患者大便,肛拭子、或发热病人的血液、穿刺液等为检材,使用选择培养基,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分离病菌。若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及特殊的生化特性即可确诊。

3.血清学检查

发病一周后,血清内可出现抗体,主要为IgM,可用间接血凝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效价,正常人或带菌者血清效价可达1∶2~1∶8,急性期病人抗体效价可达1∶8~1∶32,恢复期可达1∶80~1∶320以上。由于血清抗体效价不高,须采取双份血清检测,以效价增高4倍作为诊断依据。

二、治疗原则

空肠弯曲菌腹泻潜伏期为1~10天,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便呈水样、黏液状或黏血便以至血样便。轻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胃肠炎相似,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类似菌痢或溃疡性结肠炎,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假膜性结肠炎、下消化道出血、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炎、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胆囊炎、尿路感染或结节红斑。携带人体白细胞抗原(HLA-B27)组织相容性抗原者,可发生反应性关节炎。发热、腹痛、腹泻重者给予对症治疗,并卧床休息。饮食给易消化的半流食,必要时适当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该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均敏感。一般不使用止泻药和止吐药,当腹泻合并有其他感染时,则需单独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黄学勇 编 段广才 审)

参考文献

1.肖政,孙万邦,姚新生.空肠弯曲菌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2):71-73

2.栾军,祝长青,蒋原.空肠弯曲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和分离方法的比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2):117-119

3.吴高林,袁宝君.空肠弯曲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78-181

4.陈杰,孙新婷,曾争,等.急性空肠弯曲菌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传染病信息,2011,24(1):21-23

5.林玫,董柏青.空肠弯曲菌肠炎流行病学研究近况.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309-1311

6.Hou FQ,Sun XT,Wang GQ.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infection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and change in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the pathogen over the past 16 years.Scand J Infect Dis,2012,44(6):43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