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辉《自动控制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

一、选择题

1.非线性系统的无穷多条相轨迹相交的点称为(  )。[华中科技大学研]

A.奇点

B.会合点

C.分离点

D.终点

【答案】A

2.输出信号的一次谐波分量和输入信号的复数比定义为非线性环节的(  )。[华中科技大学研]

A.传递函数

B.描述函数

C.谐波函数

D.频率特性

【答案】B

二、解答题

1.已知非线性系统如图7-1所示,其中,T>0,K>0,现要求系统输入量c(t)的自振振幅Xc=0.1,角频率为ωc=10,试确定参数T和K的数值。(非线性环节)[上海交通大学研]

图7-1

解:由已知ωc=10,线性部分传递函数为

又由于ωc=10,自振振幅Xc=0.1得

因此有

2.已知某非线性系统结构如图所示,试用描述函数法分析K(K>0)值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研]

说明: HWOCRTEMP_ROC3310

图7-2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解:该饱和特性的描述函数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320

负倒描述函数

说明: HWOCRTEMP_ROC3330

当A=1时,说明: HWOCRTEMP_ROC3340,当A→+∞时,说明: HWOCRTEMP_ROC3360,因此说明: HWOCRTEMP_ROC3370位于负实轴上的-1~-∞区段。

线性部分频率特性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380

令ImG(jω)=0,得G(jω)与负实轴交点的频率为说明: HWOCRTEMP_ROC3390,且说明: HWOCRTEMP_ROC3400

在复平面上绘制G(jω)曲线以及说明: HWOCRTEMP_ROC3410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当说明: HWOCRTEMP_ROC3420时,即0<K<6系统稳定;当说明: HWOCRTEMP_ROC3430时,即K>6系统产生自振。自振频率说明: HWOCRTEMP_ROC3440,振幅A由说明: HWOCRTEMP_ROC3450求得。

说明: HWOCRTEMP_ROC3460

图7-3

3.某单位负反馈非线性系统如图所示,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说明: HWOCRTEMP_ROC3470,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如图所示。试分析:

(1)系统是否存在自振。

(2)若产生自振,计算自振频率及振幅,并讨论极限环的稳定性。[浙江大学2008研]

说明: HWOCRTEMP_ROC3480

图7-4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

解:非线性环节负倒描述函数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490

线性部分频率特性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500

说明: HWOCRTEMP_ROC3510

在复平面上绘制G(jω)曲线以及说明: HWOCRTEMP_ROC3520曲线如下图所示,相交于B点,有

说明: HWOCRTEMP_ROC3530

解得

说明: HWOCRTEMP_ROC3540

即系统存在自振的频率为1.155,振幅为11.246。

说明: HWOCRTEMP_ROC3550

图7-5

4.已知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7-6所示。为了使系统不产生自持振荡,试采用描述函数法确定图中非线性环节的特性参数a和b的数值。[长安大学研][南京理工大学研] [华中科技大学研]

图7-6

解:由题知非线性环节为死区继电器特性,则图形如图7-8所示。拐点处

对线性部分,将其归并后传递函数为

,则

系统的负倒描述函数图形和Nyquist曲线如图7-8所示。

图7-8

5.非线性系统如图7-9所示,滞环继电器特性的描述函数为

(1)该系统是否存在自持振荡?自持振荡是否稳定?

(2)若存在稳定的自持振荡,当要求自持振荡频率ω≥20rad/s,振幅X≤0.7时。继电器参数h应如何取值?[北京理工大学研]

图7-9

解:(1)由已知得

负倒特性曲线如图7-10所示。

图7-10

G(jω)曲线如图7-10所示。由图可知,负倒特性曲线与G(jω)曲线有交点。所以存在自持振荡,并且是稳定的自持振荡。(由不稳定区→稳定区)

(2)由,得

由(1)问得,

当ω≥20时,

由(1)、(2)得,

当ω≥20,X≤0.7时,h≤0.313,所以h的范围是0<h≤0.255。

6.非线性系统结构如图7-11所示。

说明: HWOCRTEMP_ROC1970

(1)在同一坐标系里绘制线性部分的Nyquist曲线和非线性环节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草图;

(2)由描述函数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在e―ė平面绘制该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草图;

(4)由相平面分析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8研]

说明: HWOCRTEMP_ROC1980

图7-11

解:(1)由已知可画出线性部分的Nyquist曲线和非线性环节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对于线性部分,

说明: HWOCRTEMP_ROC1990系统型别为型,故奈氏曲线起始于-180°主向,n-m=1,奈氏曲线终止于-90°方向,且相轨迹沿相角增加方向;对于非线性环节,可知其为死区继电器特性;故曲线草图如图7-12(a)所示。

(2)由图可知,Nyquist曲线未包围负倒描述函数曲线,故系统稳定。

(3)由说明: HWOCRTEMP_ROC2000

又由e=-c,可得说明: HWOCRTEMP_ROC2010

所以

说明: HWOCRTEMP_ROC2020

说明: HWOCRTEMP_ROC2030

且开关线为e=Δ,e=-Δ;相轨迹在开关线处产生跳跃。

说明: HWOCRTEMP_ROC2040

当e<-△时,相轨迹为开口向右的抛物线;当e>Δ时,相轨迹为开口向左的抛物线;-△<e<△时,相轨迹为直线;可做相平面草图如图7-12(b)所示。

(4)由相平面草图7-12(b)可知,相轨迹最终收敛,故可判定系统稳定。

说明: HWOCRTEMP_ROC2050

(a)线性部分的Nyquist曲线;(b)相平面草图

图7-12

7.根据所提供的数学模型,确定下列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1)已知某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说明: HWOCRTEMP_ROC290

(2)已知某线性离散控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00

(3)已知某非线性系统非线性元件的负倒描述函数曲线和线性部分最小相位的Nyquist曲线如图7-13所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7研]

说明: HWOCRTEMP_ROC310

图7-13

解:说明: HWOCRTEMP_ROC320

特征方程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30

劳斯表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40

因此系统稳定。

说明: HWOCRTEMP_ROC350

均在单位圆内,因此系统稳定。

(3)系统稳定。

8.已知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为说明: HWOCRTEMP_ROC580

(1)当初始条件为说明: HWOCRTEMP_ROC590时,绘制相轨迹;(注:在相平面上标出各段相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坐标);

(2)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若系统稳定,计算从初态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7研]

解:(1)由题中条件可知:开关线为说明: HWOCRTEMP_ROC600且相轨迹在开关线处平滑过渡。

当初始位置为说明: HWOCRTEMP_ROC610时,说明: HWOCRTEMP_ROC620说明: HWOCRTEMP_ROC630可得说明: HWOCRTEMP_ROC640

说明: HWOCRTEMP_ROC650时,即说明: HWOCRTEMP_ROC660可得说明: HWOCRTEMP_ROC670因此,相轨迹为圆心为原点,半径为说明: HWOCRTEMP_ROC680的圆的一部分。

此时说明: HWOCRTEMP_ROC690,即说明: HWOCRTEMP_ROC700所以说明: HWOCRTEMP_ROC710相轨迹为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当

说明: HWOCRTEMP_ROC720时,得说明: HWOCRTEMP_ROC730此时说明: HWOCRTEMP_ROC740所以说明: HWOCRTEMP_ROC750说明: HWOCRTEMP_ROC760时,即说明: HWOCRTEMP_ROC770

说明: HWOCRTEMP_ROC780相轨迹为圆心为原点,半径为2的圆的一部分;此时说明: HWOCRTEMP_ROC790说明: HWOCRTEMP_ROC800所以说明: HWOCRTEMP_ROC810相轨迹为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一部分,且相轨迹终止于原点;故可做相轨迹如图7-14所示。

(2)由相轨迹图形可知,相轨迹终止于原点,故系统稳定。

说明: HWOCRTEMP_ROC910

图7-14

(3)计算从说明: HWOCRTEMP_ROC820点到(2,-2)点所需的运动时间:此段相轨迹方程是圆,并且,两点之间的夹角弧度为π/4,所以所需要的时间为说明: HWOCRTEMP_ROC830计算从(2,-2)点到(-1,1)点所需的运动时间:由相轨迹方程说明: HWOCRTEMP_ROC840同时微分得

说明: HWOCRTEMP_ROC850说明: HWOCRTEMP_ROC860

计算从(-1,1)点到(1,-1)点所需的运动时间:此段相轨迹方程是圆,并且,两点之问的夹角弧度为π,所以从所需要的时间为:说明: HWOCRTEMP_ROC870计算从(1,-1)点到原点所需的运动时间:由相轨迹方程说明: HWOCRTEMP_ROC880两边同时微分得

说明: HWOCRTEMP_ROC890

相轨迹从起点到终点所需总的运动时间

说明: HWOCRTEMP_ROC900

9.某非线性系统在A点进入极限环,相轨迹如图7-15所示,试求其极限环振荡周期T。其中:AB段方程

说明: HWOCRTEMP_ROC3470,BC段方程说明: HWOCRTEMP_ROC3480,CD段方程说明: HWOCRTEMP_ROC3490DE段方程说明: HWOCRTEMP_ROC3500,EF段方程

说明: HWOCRTEMP_ROC3510,FA段方程说明: HWOCRTEMP_ROC3520。[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研]

说明: HWOCRTEMP_ROC3570

图7-15

解:计算从A点到B点所需的运动时间:对相轨迹方程

说明: HWOCRTEMP_ROC3530

两边同时微分得

说明: HWOCRTEMP_ROC3540

计算从B点到C点所需的运动时间:由相轨迹方程

说明: HWOCRTEMP_ROC3550

说明: HWOCRTEMP_ROC3860

计算从C点到D点所需的运动时间:此段相轨迹方程是圆,并且,两点之间的夹角弧度为说明: HWOCRTEMP_ROC3870,所以所需要的时间为说明: HWOCRTEMP_ROC3580;由相轨迹可知,因为相轨迹关于原点对称,故从D点到A点所需时间与从A点到D点的时间相等;则其极限环振荡周期为

说明: HWOCRTEMP_ROC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