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原则四:多重参与+适度隔离
心理疏导是“人对人”,而不是“嘴巴对耳朵”。当我们帮助身边的人做心理疏导时,不是仅仅依靠当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依赖于我们与他长久以来的关系:我们彼此信任吗?他是真心为我好吗?我说的话他会在意吗?我的感受他都会理解吗?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说服力不一样;同样的疏导方式在不同的关系里,也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越熟悉的关系,我们可以花越少的精力去“建立关系”,而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上。
心理疏导的双方,不仅存在求助与助人的关系,还同时带着现实中的其他身份,如父母、教师、朋友、同事、上司、护理员等。多重身份带来多重关系,多重关系是心理疏导的资源。相近的生活经验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当事人的困境,更容易产生共鸣;共同的文化、家庭、成长环境等,使得我们的言语、建议对他更有说服力;共同的朋友圈、工作圈,也使我们更容易发掘他的资源、支持系统。
但多重身份也会带来挑战。熟悉感可能带来轻慢和成见。例如,有些父母在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时,开口闭口都是“我还不知道你,你就是……”“你一向如此,改不了了”。这会妨碍我们真正地体会、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多重身份的另一弊端在于,可能给双方后续相处造成负担,如果心理疏导中涉及隐私话题或“深入剖析自我”的话题,会使双方觉得尴尬而渐行渐远。当双方有利益纠葛和情感纠葛时,这种弊端就更明显了。
多重身份还可能让疏导员过度卷入当事人的情绪中,难以自拔。甚至有些疏导员说:“明明当事人自己都已经想开了、放下了,我却反而深陷在他的情绪中,走不出来。”因此,疏导员需要保持对多重关系的警觉,时刻提醒自己照顾好自身需求,不过度卷入,不过度干扰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