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世纪的宗教绘画
和佛教一样,道教也受到中国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同时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14世纪时,道教全真派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优势的派别,同时掀起了“八仙”崇拜。八仙最初是一组各种各样的神仙,在后来的800余年里他们成为中国艺术中最流行、表现最广的神仙。其中一位神仙(其中一些人原本就是真实的人物)据说出生在山西省的永乐小镇,1262年人们在那里为他修建了一座道观。在第二个世纪里,道观四壁装饰了壁画,像敦煌石窟寺一样一侧留下了壁龛。这些装饰几乎是此类壁画最早和最好的证据,它们通常出现在宗教建筑和宫殿中,但是遗存的数量之少与它们原本的重要性很不相称[图61]。山西省一直以来都是壁画的中心,永乐的画工是传统的继承人,但是曾经受到高度重视的传统现在已经消失殆尽。壁画连同僧人或者道士的遗迹和圣物是所有寺观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部分。山西的壁画传统不同寻常地与画家吴道子的名字联系起来,他为唐代宫廷和宫廷赞助的寺院绘制的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实际上在好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无处可寻了。但是他设计的画稿通过复制的粉本和石刻拓本图像继续流传,而且人们认为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和笔力加以辨别(彩绘由不知名的助手完成)。这是永乐宫壁画所处的传统绘画语境。
图61 《天宫参拜》壁画局部,山西省永乐宫道观1325年作品,供奉神仙吕洞宾。由马君祥(活跃于14世纪初期)带领画工绘制。
永乐宫主殿的壁画完成于1325年,是由来自洛阳的马君祥和他儿子马七带领的一队职业画工绘制。绘制430平方米壁画,花费的金钱由社会各阶层的男女信徒捐赠。四壁壁画表现了约286位仙人及其随从的集会,所有人都装扮华丽,前往天庭朝谒道教主神三清。三清像没有出现在壁画中,而是以雕塑的形式表现。其他殿内四壁壁画表现了神仙吕洞宾或者全真派12世纪的始祖的生活和神话事迹,运用壁画表现全真派的历史和教义,以教训指导朝觐者。
最大的殿堂是用于举行重要的宇宙净化和获得新生的道教供奉仪式的场所,仪式由几百名道士在特定的时间举行,世俗信徒可以参与或者旁观。壁画在仪式中起到重要的尊崇作用,通过大量的礼仪化的神仙人物来实现。他们的存在是必须的,因为大殿中央的仪式就是为他们而举行,并且按照当时的仪式制度准确地排列了他们的位置。西壁,就是现在看到的插图,被六天帝之一和两位帝后的巨像占据,他们是星宿的化身。
山西省另一处壁画组像进一步证明了壁画对道观中举行的宗教仪式的积极作用,它们比永乐宫壁画晚一个世纪。壁画构成了复杂的佛教仪式的中心装饰(而且恰当地吸收了一些道教元素),持续一周时间的仪式被命名为水陆法会[图62]。仪式在10到13世纪之间变得繁缛,这被认为是为无数转生成“饿鬼”的不幸的人祈祷和供奉。皇室赞助法会可以追溯到远至唐代,作法事通常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战败,由此看来绘制这组图像可能与朝廷在1449年和蒙古人的战争中遭遇惨重损失的事件有关,道观遗址距离战场不远。庞大的寺观中的图像表现了宇宙空间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从佛陀和菩萨到力士、天神以及一大群各色人等:远古帝王、帝后、圣贤、诸子、炼金术士、村夫和手工工匠等。摹本画卷表现了从事各种流行艺术的人士,左上角是算命先生、眼科医生、公共书写员,下部画有剧团演员、卖力击鼓的杂技演员和壮汉,还有一位舞狮人。左上部的榜题不仅注明了主题,而且按顺序清楚的布置,以保证画卷在仪式中展示时悬挂正确。从西方博物馆收藏的残卷和河北省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也可以了解这个庞大的图像体系。画匠姓名都不得而知。吴道子这样的尊贵而闻名的艺术家自己负责整个图像体系的那个时代无疑到15世纪时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文人士大夫赞助人的品位和期望也已经改变。17世纪初,上层社会掀起的佛教信仰高潮反映在重新修饰大量的寺庙,重修寺钟和鎏金铜像,但是已经不会再有更多的新壁画了。
图62 《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绢本立轴,用于佛教仪式“水陆法会”的139幅画作之一,明皇室宫廷约在1460年左右赏赐给山西省右玉宝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