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感觉阈限

韦伯

实验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所谓实验心理学,实际上是感官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实验室进行心理实验而形成的。我们已知道,感官生理心理学研究感知觉的生理机制,而心理物理学则研究心理量和物理刺激量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区别于哲学心理学,是以一种科学实验的形式形成的心理学体系。它们不仅仅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不同,在有关心理学本身的哲学观点方面也存在差异。因为即使是实验心理学体系,它的资料也不一定都来自实验,其中有不少资料是在简单的实验基础上推理得来的。正因如此,具有科学形式的实验心理学体系也可以为哲学唯心论者所利用。后面章节提到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人物。

韦伯出生于德国维腾堡,1815年获得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21年成为该校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直到1871年退休。他在心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首创实验测量和用数学公式表示感觉的差别阈限值。他是与约翰内斯·缪勒同时代的生理学家。当时的生理学还在医学内部进行研究,一般人对视觉、听觉的研究较多,韦伯则主要研究触觉。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

⊙韦伯

德国生理学家,感觉生理心理学家和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最早用实验证明阈限概念,提出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定律。代表作有《论触觉》《触觉与一般感觉》等。

区分触觉和一般感觉。当时,人们总是把触觉和一般感觉混淆起来,韦伯则认为,触觉属于皮肤感觉,它包括两种——温度觉和压力觉。位置感觉就是靠它们引起的。一般感觉属于内部感觉,包括肌肉感觉和痛觉,韦伯是在手指掂重实验时发现的。他发现,用手指掂砝码的重量时,感觉到的冲动不仅有来自皮肤的触觉,而且有来自肌体内部的肌肉感觉;对于重量的判断,肌肉感觉的冲动则比触觉更重要。后来,他用两套不同重量的砝码做比较实验时发现,物体接触皮肤时的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的比值是1∶30,才能刚刚觉察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果用手掂,即肌肉感觉参与进来,它们的比值是1∶40,就能明显觉察到差别。

感觉阈限的系列实验研究。韦伯通过掂重实验研究取得数据以后,又在皮肤感觉和听觉中进行实验。他发现刚刚觉察到的差别阈限值也是个分数,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例如,他用两脚规作仪器,在身体各部位皮肤上做两点阈限的差别感觉实验和测量。他先用圆规的一个尖端和两个尖端交换着接触被试的各部分皮肤,然后一点点扩大两个尖端之间的距离,被试把感到从一点到两点之间的距离报告出来。韦伯把刚刚感到一点或两点的距离感觉叫作阈限,或差别阈限。他认为,感觉只有强度和性质两种属性,而辨别皮肤上两点的是心灵的作用,是一种知觉。由于身体上不同部位的皮肤表层分布着的神经末梢密度不同,所以心灵对身体上不同的两点阈限的感觉是不同的。他的实验结果是:从手指尖沿手掌往上至手腕、肩头的两点阈限越来越大;指尖、舌尖最小;唇上就稍大一些。他还发现,差别阈限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同一区域,也不是绝对相同的。通过以上的长期实验和多方面研究之后,韦伯得出的结论是: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感觉差别,不是绝对的差别,而是相对的差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常数,即分数。例如,掂重为1/50、亮光为1/60、响度为1/10、皮肤触觉为1/7等。后来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只适合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刺激过强或过弱都不适用。虽然如此,韦伯仍然是发现感觉和刺激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第一个人,而且他是用实验来证明结果的,从而加强了人们对心理学可以成为科学的信心和决心。

心理学小辞典

韦伯定律:

韦伯于1834年提出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的定律,称为韦伯定律。他通过实验证明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的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韦伯用数学公式表示:

I:代表标准(原来)的强度

△I:代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即差别阀限

K:代表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