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特点

2016—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特点。

一、投资领域多元化,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受重点关注

(一)六大领域投资流量破百亿美元,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其中流量上百亿美元的涉及六个领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第一位,全年对外投资流量为657.8亿美元,其次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投资流量分别为290.5亿、208.9亿、186.7亿、152.5亿和149.2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日趋成熟,逐渐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新特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早期的自然资源寻求型转向更全面、更多元的全球战略布局,投资领域不但覆盖国民经济所有类别,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具体表现在:以制造业为首的各类实体经济不断发力,比重连年上升,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增长显著,金融业和采矿业流量下降。

(二)制造业投资流量跃至第二,新兴产业高速增长

2016年,制造业对外投资流量达2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4.8%,比重排名首次上升至第二。其投资主要流向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达1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占制造业投资的49.1%。

同时,房地产业对外投资依旧保持高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95.8%,占当年流量总额的7.6%,排名第六;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同比增长8.7%,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0.7%,排名上升至第三。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外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6%,在六个主要投资领域中增速最快,占比由2015年的4.7%上升到9.5%,表明随着国内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外投资也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

picture

图2-18 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各行业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 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三)金融业投资流量下降,采矿业创2005年来新低

2016年,金融业对外投资流量仅为149.2亿美元,同比下降38.5%,仅占当年投资流量总额的7.6%,排名下降至第六位。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业境内投资者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有更大一部分流向了非金融类企业。2015年,在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的244.3亿美元境外投资中,流向境外非金融类企业的直接投资仅7.3亿美元,仅占3%,而2016年中国金融业境内投资者流向境外非金融业的直接投资达89亿美元,占比38.1%,说明2016年境外实业投资或比金融投资更具吸引力。

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领域中,除金融业流量下降外,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影响,流向采矿业的投资仅为19.3亿美元,同比下降82.8%,从而创下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对该领域投资的新低。

二、发达经济体创投资新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投资亮点

(一)投资重心向发达经济体转移,多国投资均创历史新高

在过去的10多年里,获取海外能源资源一直是中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动因。与此同时,投资也主要流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资源型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和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逐步形成了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驱动力并存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心逐渐向欧美发达国家转移。2016年,中国流向北美洲地区的投资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89.9%,占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0.4%,流向欧洲的投资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5.4%;而流向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虽高达1 302.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0.2%;流向非洲的直接投资流量2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4%。

如表23所示,2016年,流向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为368.4亿美元,较上年实现了94%的高速增长。其中,对欧盟直接投资99.94亿美元,同比增长82.4%,占欧盟当年吸引外资的1.8%;对美国投资1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占美国当年吸引外资的4.3%;对澳大利亚投资4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占澳大利亚当年吸引外资的8.7%;对加拿大投资28.71亿美元,同比增长83.7%,占加拿大当年吸引外资的8.5%;对新西兰投资9.06亿美元,同比增长160.3%,占新西兰当年吸引外资的39.3%。2016年,中国对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的投资均创历史最高值,发达国家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投资目的地。

picture

表2-3 2016年中国对发达经济体投资情况

picture

续前表
资料来源: 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沿线国家成投资亮点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在高铁、核电、水电、通信、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向周边或沿线具有资金和技术缺口的国家进行优势产业转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2016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投资总额达145.3亿美元,同比下降2%,占同期总额的8.5%,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从存量上看,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294.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5%。存量位列前十的国家是: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老挝、哈萨克斯坦、越南、阿联酋、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此外,2016年末,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家,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 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7年1—10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11.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比去年同期增加4.7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 020.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4%,同比增长21%;完成营业额575.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5%,同比增长9.1%。[3]

整体上看,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但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低。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和南亚地区,中东欧地区吸引中国投资的起点较低,但增长迅速。对外投资企业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深圳四个省市,而且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发展有望后来居上。从2016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有放缓调整的趋势,但国际经贸合作仍然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助推作用已初步显现,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海外并购的作用和地位凸显,助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对外投资并购活跃,数量金额创历史之最

2016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年份,共实施完成并购项目765起,涉及74个国家(地区),实际交易总额1 353.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6%,其中直接投资[4]4 865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63.9%,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4.1%;境外融资488.3亿美元,占并购金额的36.1%。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88.8亿美元收购南洋商业银行100%股份,是2016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的最大海外并购项目。

从并购标的所处地区来看,欧美地区仍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2016年我国企业在美国实施的并购金额超过350亿美元,是2015年的两倍有余。欧洲方面,2016年我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激增,使德国一跃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金额最大的国家,我国企业在德国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先进的技术优势,提高生产能力水平;同时,英国也是中国在欧洲一大重要并购目的地,虽然脱欧决议对中国企业开拓英国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由此造成的英镑下跌和房地产市场低迷也吸引着较多中国企业前往投资。

(二)并购领域广泛,支持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对外投资也逐渐适应国内发展的新趋势,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从最初的以资源获取为主要目的,转向技术寻求、区位占领、生产分工等多元化的并购动机。通过海外并购,我国企业不但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波助澜。

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8个行业大类(见表2-4)。从并购金额上看,制造业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9.5%,位居首位,涉及200个项目,金额占比22.3%,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64.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位列次席,涉及109个项目,金额占比19.5%,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7.9亿美元,同比增长756.5%,位居第三位,金额占比1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倍,位居第四位,金额占比8.3%。上述四个行业中,交易金额最大的项目分别是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55.8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家电业务项目、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等41亿美元收购芬兰Supercell公司84.3%股权、天津天海物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60.1亿美元收购美国英迈国际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37.7亿美元收购巴西朱比亚水电站和伊利亚水电站30年经营权项目,它们也成为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在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生产和供应领域最大的对外投资并购项目。

从并购的行业结构上看,制造业仍旧是海外并购最集中的行业。目前,在我国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消费乏力的状况,企业通过实施横向并购可以拓展境外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引入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并购的提高,体现了海外并购在适应国内情势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从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向新兴领域过渡。另外,海尔全资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家电业务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并购项目也对推动我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布局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picture

表2-4 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并购行业构成
资料来源: 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第四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动态及预测

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既受国际因素的制约,又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动态。对于国际环境,第一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国内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2017—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参考。

一、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GDP首次突破7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74.41万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为59.33万亿元,同比增长6.8%(见图2-19)。虽然告别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是7%左右的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同时,在中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日趋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从长期来看,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总量及结构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picture

图2-19 2012—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

2012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稳步发展,其中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尤为迅速。2016年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见图2-20)。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第三产业在我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中排名前列。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整体发展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2%,增速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而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8%,增速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5和4.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增加2.7和0.6个百分点。国内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相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调整,2016年,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均超过百亿美元,而像采矿业这样的初级工业的对外投资总额仅为19.3亿美元,同比下降82.8%。

picture

图2-20 2012—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二、“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稳步推进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务实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5%;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项目115起,并购金额66.4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4.9%。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中老铁路已开工建设,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为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境外经贸合作的重大举措,其引领作用将会不断突出。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1—10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11.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比去年同期增加4.7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 020.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4%,同比增长21%;完成营业额575.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5%,同比增长9.1%。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表示[5],在未来,我国将继续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充分发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取得更多早期收获,更好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

三、“走出去”战略强调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投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企业是开展海外投资的中坚力量,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产能合作”战略以及发展境外合作区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机遇。2017年,虽然中国经济逐渐放缓,对外投资有所收紧,但商务部表示,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没有变。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对国际产能合作,对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东中西产业梯度发展的对外投资,中国政府仍将持续给予鼓励。具体而言,商务部将协同发改委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指引,制定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规划,提供覆盖180国的电子版对外投资国别指南,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指导,提供安全信息提示与保障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一体化项目。

同时,注重对外投资结构调整或成为新的工作重点。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中长期制度建设,在推进投资便利化的同时,防范风险,完善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走出去”的行业分布和投资方向,突出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导向,遏制房地产、酒店、体育、娱乐等行业的对外非理性投资,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鼓励对外投资方向不变,政策引导作用加强

2016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产生了非理性投资、资本非法外流等问题。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积极支持国内优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更注意在投资方式、投资行业与投后管理等方面的引导与规制。

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机制,释放企业对外投资活力。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方面,2017年12月26日,发改委发布了《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该文件延续了之前在境外投资领域降低企业监管负担、协助企业“走出去”的监管趋势,取消和优化了在过往实践过程中不符合国际惯例或交易实践需求的流程,增加了为境外投资提供便利的规定。在税收方面,2017年12月28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在现行分国(地区)别不分项抵免方法(分国抵免法)的基础上,增加不分国(地区)别不分项的综合抵免方法(综合抵免法),并适当扩大抵免层级,进一步促进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同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智库定期发布对外投资领域的年度报告,如《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国别投资经营便利化状况报告》等,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建议支持。

针对近来对外直接投资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政府加快完善对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方向,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促进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1月28日,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负责人针对当时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的情况,明确了“中国坚持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把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和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结合起来”。随后,商务部、发改委、人民银行下发文件,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内企业的非理性境外投资和存在风险隐患的境外投资。2017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按“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引导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方向,明确了鼓励、限制、禁止三类境外投资活动。一是支持境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活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提升我国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弥补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推动我国相关产业提质升级;二是限制境内企业开展与国家和平发展外交方针、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及宏观调控政策不符的境外投资;三是禁止境内企业参与危害或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等的境外投资。

五、趋势预测:稳中趋缓,缓中向好的新态势

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近期,国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波动加大,部分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因素增加,个别发达国家对我国,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投资的限制壁垒增多,也增加了我国企业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或进入结构调整期,预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稳中趋缓,缓中向好的态势。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来看,整体投资总额或成收紧态势。据商务部统计,2017 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5 410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863.1亿美元,同比下降40.9%。随着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外监管机构审查的不断严格,非理性对外投资有望得到遏制,跨国投资过热现象预期得以缓解。

从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行业来看,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亮点所在。2016年,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流量创历史新高,金融业和采矿业投资下降显著。2017年1—10月,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32.4%、17.0%、12.3%和9.9%;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未来,随着政府针对引导投资流向政策的出台,此趋势或将延续。涉及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将得到遏制,而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的投资将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对外投资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从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国家来看,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了多层次的经济合作,签署和实施了多份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协议,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流向能够契合东道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领域。此外,随着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从获取简单的生产要素向获取先进的技术和品牌转变,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也将增加。

(赖裕晋、罗鋆)


注释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第3页。本章后文未经标注的数据均引自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第16页,将黑龙江、吉林、辽宁划为“东北三省”单独统计。

[3]《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谈2017年1—10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g/201711/20171102671155.shtml。

[4]指境内投资者或其境外企业收购项目的款项来源于境内投资者的自有资金、境内银行贷款(不包括境内投资者担保的境外贷款)。

[5]《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2017年2月9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 resume/n/201702/201702025137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