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四 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米氏方程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2.掌握测定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基本原理。
3.掌握Km和vmax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温度、pH和酶浓度恒定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速率有很大影响(图4-1)。在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速率(v)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随着底物浓度继续增加,反应速率的增加开始减慢;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极限值(vmax)。

图4-1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这种关系可用米氏方程表示:
式中,v为反应速率;Km为米氏常数;vmax为酶促反应最大速率;[S]为底物浓度。
从米氏方程可见,米氏常数Km等于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米氏常数的单位就是浓度单位(mol/L或mmol/L)。在酶学分析中,Km是酶促反应的一个基本特征常数,它包含着酶与底物结合和解离的性质。Km与底物浓度、酶浓度无关,与pH、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有关。对于每一个酶促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其特定的Km值,因此可用于鉴别酶。测定Km、vmax一般用作图法。作图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Linewaver-Burk作图法,该法是根据米氏方程的倒数形式,以1/v对1/[S]作图,可得到一条直线。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1/Km,纵轴截距为1/vmax,可求出Km与vmax(图4-2)。

图4-2 双倒数作图法
三、试剂与器材
1.试剂
(1)酸性磷酸酯酶原酶液(从绿豆芽中提取)。
(2)0.05mol/L柠檬酸缓冲液(pH5.0)。
(3)酸性磷酸酯酶溶液: 将原酶液用0.05mol/L pH5.0的柠檬酸缓冲液稀释25倍左右,使测定的第5号管OD405nm在0.6~0.7之间。
(4)1.2mmol/L NPP溶液:称取NPP 0.4454g,用缓冲液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5)0.3mol/L NaOH溶液。
2.器材
恒温水浴锅,可见分光光度计,试管,移液枪,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
1.酶促反应
取10支试管按表4-1编号。1~5号管加入各不相同的底物浓度样品,并设空白管。各空白管在加入NPP和缓冲液后,先加入0.3mol/L NaOH溶液,再加入酶液。其余各管按表4-1操作。精确反应15min后,各管加入0.3mol/L NaOH溶液终止反应。
表4-1 酶促反应各试管物质加入量

2.测定OD405nm值
终止各管反应,待冷却后以1~5号管中相应底物浓度作空白,在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OD405nm值。
3.数据处理
通过测定,得到一组数据OD405nm,由于酶促反应产物对硝基盐离子在0.1~0.2mol/L NaOH溶液中,在405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为18.8×103,则OD405nm值与反应速率的换算为:
式中,OD405nm为每管测定光密度值;t为反应时间,min。
反应液中底物浓度换算式:
式中,X为底物加入量,mL;3指反应液体积,mL;M为加入时的底物浓度,mmol/L。
通过计算求得[S]、v、1/[S]、1/v等值,然后作双倒数图,获取纵、横截距,求出Km和vmax值。
五、注意事项
注意精确反应15min后,加入0.3mol/L NaOH溶液终止反应时,应确保摇晃振动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
六、作业及思考题
1.绘制1/v-1/[S]直线图,计算Km和vmax值。
2.最大反应速率的确定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