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FinTech技术使共享理念成为可能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科技改变了社会与经济组织结构,构建出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等技术平台,大幅降低了交易或分享成本,又提升了社会的整体信任度。近期,伴随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尤其是“云”技术和各类智能化“终端”载体的发展,使共享理念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
一、“端”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界面
“端”是指用户直接接触的各种智能模式的载体。在共享经济思维下,与客户距离最近的“端”成为创新金融服务的出发点。商业银行应该运用FinTech技术,使客户在“端”处能够享受到全面、快速、便捷和安全的服务,给客户以最好的体验。
以消费金融为例,它是典型客户端发起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虽然拥有的客户基数大且粘性高,并且资金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在“端”上缺乏开放的心态和机制,未能建立消费的场景,客户的体验也不高,导致业务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如果按照上述思路,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
一是开放接口,实现服务全面覆盖。通过开放客户端接入的API接口,可以吸引大量线上线下商户接入。尽管背后渠道各不相同,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一站式”接入享受所有服务,提高服务的可获得性。
二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快速申请和审批。客户选择银行客户端接受消费金融服务的最基础需求,就是7×24小时的申请和审批放款,这就对商业银行应用移动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端App技术的升级,消费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发起申请速度的会大大加快,对消费金融服务的效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通过手机、手环等新型设备,实现便捷支付。随着接入场景的增多,客户端发起消费金融需求的方式会越来越多样化,对支付便捷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未来,仅靠手机客户端已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智能手环或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及智能家居等均将成为客户支付的终端。商业银行需要在不改变客户习惯的同时实现便捷的支付服务。
四是通过生物特征技术,实现身份的安全验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客户端接入的效率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活体生物特征技术的发展,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技术为快捷的身份验证提供了可能,在替代繁琐多重密码验证方式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
二、“云”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基础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通过集成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网络计算、分布存储等技术,构建虚拟化、高效率、低成本开放共享的IT系统架构,为低成本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云计算架构规划,制定云计算标准,联合建立行业云平台,主动实施架构转型。
“云”架构的建立使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以标准化的模式剥离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IT模块,并以开放式架构完美衔接API(应用编程接口),将服务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扩展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形成垂直整合、横向延伸的开放生态圈,使“共享”成为可能。比如,通过平台化、云服务等形式,可以为中小银行等同业机构构建按流量、使用量计费的共享服务平台,针对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提供IaaS、PaaS、SaaS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基于数据“云”中所包括的客户往来信息,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关的各类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这种服务可以称为金融即服务(Finance as a Service, FaaS)。
三、“智能”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动力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客户数量和客户需求都会更多,通过人工记账的方式很难实现消费者的即时金融服务,因此,在“云”的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成为商业银行提升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近些年来发展出的深度学习理论成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大数据分析的全新工具,使得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未来实现成为可能。
一是人工智能能够实现消费者的分类。消费者的大数据来源于多个领域,除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数据以外,还有共享生态中给出的社交数据、行为数据、生活数据等,靠人力很难做到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分类。深度神经网络对客户特征的分类有独特的优势,经过多次深度学习训练后,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对消费者特征的提取,进而对消费者进行分类,使得精准营销成为可能。
二是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对长尾客户的实时个性化服务。长期以来,长尾客户因为数量众多且利润微薄,商业银行一直难以给出差异化服务。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在“云”平台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的人工智能具有规模效应,客户越多,能提取的客户特征就越多,给出差异化服务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只要后台系统负荷支持,人工智能就可以在“云”平台上给更多的客户提供实时个性化服务。比如,以“云+端”为基础架构,通过深度融合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能)技术,可以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智能分级服务,以极致的方式提升客户体验,使得共享模式智能化发展成为可能。
三是人工智能能够动态更新,效果随时间而增效。正如上文所言,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和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规模的增加,优势将愈发明显。随着共享平台接入业态和服务客户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数据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学习的素材,可以塑造“智商”更高、鲁棒性更好的人工智能系统。此外,人工智能能够7×24小时实时追踪市场、企业、客户的变化,通过动态更新,可以迅速作出反应适应最新的变化趋势。
四是人工智能将使普通投资者也能享受到更专业化、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近期,已经有一些银行在这些领域进行了率先应用。比如,2016年11月16日,浦发银行在业内首家推出智能投顾系统——“财智机器人”,它使普通投资者也能享受到更专业化、更高效的智能理财服务,开启了财富管理智能投顾新时代。2016年12月6日,招商银行也推出“摩羯智投”,客户只需一键即可购买符合自己投资偏好和风险偏好的产品。
综上可知,在共享经济时代,为了更全面了解客户的信息,满足客户的新需求点和“痛点”,商业银行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来变革思维、改进管理、创新模式,将金融业务做得更深更透,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和实体经济服务。“云+端+智能”的扁平化架构体系,使共享的理念成为可能。其中,“云+端”实现了共享生态的广度,而人工智能实现了共享生态的深度。在这样的技术架构下,商业银行已经具备自动服务大规模长尾客户的能力,既降低边际服务的成本,降低客户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又增加了服务的可得性。此外,这样的技术架构还能聚合整个金融生态的数据,实现对金融服务全流程的监测,从而提高了数据交叉验证能力和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