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
文少保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路径。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一定的话语权,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不能闭关自守,就必须“走出去”,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要想“走出去”,首先就必须想清楚,一是什么走出去,二是走出去干什么,三是如何走出去,通过什么渠道走出去,四是“走出去”后还需不需要“走进去”?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必须要有新策略和新路径,其中内容策略、传播策略、模式建构等尤其重要。
一、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就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体现中国学术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即中国学术的海外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亦即我们必须要在切实地研究当下中国的基础之上,贡献出我们自己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从而为世界学术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10]当前,我国高校正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学术著作、学术光碟等,其次是学术思想,最高层次的成果是基于中国立场而对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应当是这三者有机结合后的“走出去”。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首先离不开文化传承。在我国历史上,孔孟老庄的学术思想、古往今来的文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二十四史》等确实是经典名著,但是这些经典书籍现在已经以各种外译版本流行海外。如果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界不断翻译已有的孔孟之道等古籍著作,只做文化的“啃老族”,那无疑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将是一句空话。对于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当下的文化传承应是挖掘并整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古典文化书籍,将之翻译成各种外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说:“北京大学重视总结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推向世界,直接吸收国外学者参与中国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吸收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3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1]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也总结了本校的经验,即中国人民大学实施“中国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整理研究已有中国古代经典的历代译本,组织汇释汇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学理支持和文献积累,为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提供完备的参考书,促进中西思想的交流与对话。[12]《儒藏》和“中国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的实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关键,首先在于我们能否拿得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并有助于为全人类先进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走出去”,除了挖掘整理传统的文化研究成果之外,还应关注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它们是“走出去”的主体。为了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去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中国的思想偏见,就需要当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因此,就应该不断推出一批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当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例如,全国社科规划办设立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重点资助我国20世纪以来特别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翻译出版。2010年6月,蔡防主编的《中国经济转型30年》英文版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方立天著的《中国佛教文化》英文版由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出版。还有如《中国走向法治30年》《中国社会变迁30年》等成果已在国外出版并进入世界主流发行传播渠道,目前反响很好。[13]
二、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海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听得懂。”[1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获得国际话语权,不是靠在国外书店摆上一堆有关介绍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的外译本书籍和影碟,也不是在国际媒体(如海外电视和电台)上介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是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精华,通过书籍、影碟、电视、广播的媒介传播形式,让人家主动购买书籍和影碟、主动选择播放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的电视频道,并且能够看懂它、读懂它,从内心深处喜欢它,真正“走进去”。这就需要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进行传播,而是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才能听明白,要采用赵启正提出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中国故事,国际叙述”的对外传播方式,其中“中国立场”和“中国故事”是传播的根本和中心,是立足点和归宿点,而“国际表达”和“国际叙述”是传播的一种环境和一种要求。[15]这就需要我们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海外传播的本土化策略,它包括语言的本土化策略和运作的本土化策略。
语言是学术思想的载体。如果载体都没有做好,学术思想当然也走不了多远。而要构建语言的本土化策略,首先就得明确输出对象。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想提升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那么输出的目标就是当今国际的主流社会,主要是全球社会的中上流社会群体。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走出去”之前,应很好地研究输出对象国受众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阅读需求,要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语言方面进行专业翻译,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实现语言的有效转换,翻译出适合国外受众阅读、观看和思维习惯的原汁原味的著作和影视作品,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加贴近输出对象国受众对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让国外读者和观众读得懂、看得明白,从内心里真正喜欢它。“只有用自己文化讲述中国,用比较哲学阐释方法,才会将中国文化讲述为西方人能够听懂、理解的东西,才会原汁原味,才会避免扭曲和误解。”[16]在抓住国外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最大程度的交流与共享,提高中国学术文化与海外受众的有效接纳,这样进入海外市场也就少了一道语言障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术影响力的积极效果,在于明智地使知的传播变为乐的接受,使国外受众从内心深处接纳并喜欢。而要构建运作的本土化策略,就需要对输出对象国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输出对象国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式和操作流程要非常清楚,主动融入对方社会。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前,应该对输出对象国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输出对象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市场需求,因为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因此,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海外传播的运作本土化而言,主要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市场准入规则、产品包装营销的本土化策略。在市场准入规则方面,要熟悉输出对象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市场准入规则,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能顺畅地进入输出国市场。在产品包装营销本土化方面,一是指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品的封面包装和内容编排要适合输出国受众的阅读和观看习惯,但这只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包装营销本土化是指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内容特别是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和价值观用对方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深度包装营销,让输出国受众从内心接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体现的思想和价值观,这才是真正“走出去”的关键,也真正达到“走进去”的效果。
三、培养和选拔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各类人才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人才是关键。总体说来,需要以下三类人才,一是学术研究人才,二是翻译人才,三是国际市场推广人才。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领域发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声音,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基于中国立场对国际问题研究产生的新思想和价值观,就需要高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革新高校学术评价模式,鼓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不断推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精品,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在国际学术出版物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建立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开展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提升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开展踏踏实实的科学研究。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采取各种途径积极引进国际优秀学者来校工作,还可以通过国外研修、科研合作、人员互派、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等方式培养国际优秀学术人才。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认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对中青年学者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和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要依托,持续实施“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追踪计划”,在国际上推介重要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充分展现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风范。[17]
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生产者,那么翻译人才就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翻译人才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翻译成各国文字,最终走向国际学术大舞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表面上是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国外输出,其实是中国学术文化与世界学术文化的交流。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同一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是不同的,而准确的翻译就实现了不同语言的有效转换,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顺利“走出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翻译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和选拔一批学贯中西、才德双全的翻译精英,了解国际文化交流的方式方法,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好地满足国外受众的阅读和观看需求。
除了学术研究人才和翻译人才外,国际市场推广人才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之一。他们应该熟悉我国国情和国际政策法规,同时又掌握外语技能、熟悉国际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这样他们就能在对国外市场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国外消费者的需求状况,结合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特点,从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角度适时并不断向海外市场推广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精品。
四、构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平台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走出去”,国际交流平台必不可少。在构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平台的时候,首先要有效利用好自身的传播通道和平台,其次是单独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平台,再次是借助外部力量,与国际学术界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在有效利用好自身的传播通道和平台方面,可以发挥孔子学院和中餐馆的作用。由于我国在海外已经建立了很多所孔子学院,因而可以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使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文版教材,再辅之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讲座,使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成为孔子学院的一大特色。同时,发挥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的作用,在中餐馆休闲区制作各种各样的书架,书架上摆放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外译版的著作和影碟,方便前来消费的外国人阅读并购买。还有就是发挥国内通道和平台的作用。如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坐落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其文化“走出去”渠道功能定位非常清晰。我国高校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优势,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通过这个平台走出国门。
其次,对于高校而言,哲学社会科学要想顺利“走出去”,需要高校单独搭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平台。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出版机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海外组建出版发行基地,将国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出版成各种外译版本并在市场上推广。“中国大陆地区期刊在SSCI来源期刊中所占比例和引证率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在世界学术中的影响力。”[18]高校还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在国际上知名度高的外文学术期刊。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进入SSCI收录的期刊非常少,一共还不到20本,而SSCI收录期刊是当今全世界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检索与论文参考渠道。因此,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需要打造更多的期刊进入SSCI收录期刊系统,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我国高校除了构建纸质出版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外,还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构筑若干大型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有影响力的外文学术网站。对我国高校来说,可以实行强强联合,像“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可以联合建立大型国际性研究数据库,还可以依托学校的网站,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外文学术网站,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在外文学术网站进行推介,以方便与国际学者进行交流。
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为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我国政府可以在世界各国出资以项目研究的形式设立“中国问题研究”专项,吸引海外学者参与中国研究;还可以鼓励我国高校和国外高校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从而推进海外中国学的研究。
再次,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选择与国外出版机构、国外学术组织进行合作,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全球推广。在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时,可以在选题、翻译、市场推广等全过程进行合作,翻译出版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国外学术组织合作,可以基于中国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合作研究,也可以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中国学术界与海外学术界的研究实践互动。
五、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化主导的输出模式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既需要政府的推动,也需要市场化机制的主导,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要“走出去”,并不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经赶超了西方国家,超过了国际水平,而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弱,因此,急需政府的推动。就政府推动而言,需要在政府的倡导下,组织我国出版机构、新闻传播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积极参与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工程之中,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牵线搭桥。另外,政府可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条件,优化与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相适应的外部环境,鼓励并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程,政府在财政、金融、外汇和税收政策上应给予大力支持。
仅仅有政府的推动还不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市场上博弈,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海外生存的机会,才会产生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学术界是以学术研究成果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它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幅度、被接受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从一定意义上看,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跨国传播和交流,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平等对话。“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19]
传播学者郭镇之先生说过:“宣传战役(例如‘走出去’工程)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一次性(可能多次)运动;市场操作则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日常活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一般的文化产品还不一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一种学术研究成果,除了以显性成果如书籍、影碟等出现外,很大一部分体现为隐性成果,如思想观念、价值观等。要想使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成功地走进国际主流社会,发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球影响力,就应该实现市场化主导,使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亮相国际学术舞台,被国际学术界所称赞和欣赏,使我国的学术观点大量地被国际学术同行引用,这才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市场化主导的关键。另外,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市场化主导的重点在于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和营销网络应该实现市场化主导,使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后“走进去”,真正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